周強 盛東方 曾海萍



[摘要]目的探討藥物治療聯合團體心理治療對急性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的療效,為在急性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開展團體心理治療提供參考。方法選取在2015年3月- 2016年5月在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IO)診斷標準,且初次焦慮自評量表評分> 50分或抑郁自評量表評分>53分,共13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8例,兩組均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接受每周2次的團體心理治療。于人組時、治療第2周和第3周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結果(1)在入組時用SAS和SDS總共評估228例急性期住院患者,符合入組標準的有136例患者,其中共病抑郁障礙136例(59.6%),共病焦慮障礙的有91例(39.9%);(2)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SAS及SDS存在組間主效應(F=44.25,P< 0.01;F=19.96.P<0.01),時間主效應(F=353.39.P<0.01;F=193.40,P<0.01)以及兩者交互效應(F=6.03,P<0.01;F=3.26,P<0.01)。兩組SAS及SDS評分在入組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3,P>0.05;t=1.31,P>0.05),在第2周及第3周研究組SAS及SDS評分低于對照組(tSAS=6.56,P<0.01,tSDS=4.49.P<0.01;tSAS=2. 15,P<0.05,tSDS=3.58,P<0.05)。結論與藥物治療相比,藥物治療聯合團體心理治療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減輕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急性期的焦慮、抑郁癥狀。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團體心理治療;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 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 2019) 01-176-04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急性期除了有幻覺妄想、行為紊亂之外,焦慮、抑郁等情感癥狀也比較明顯,大多數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癥前驅期或早期和急性期抑郁發生率較高,約為50% - 75%[1-2],在自殺的影響因素中,抑郁情緒對自殺的影響僅次于絕望感[3]。季建林[4]調查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共病焦慮障礙達46.3%。研究顯示[5],共病焦慮障礙的精神障礙往往具有更多的心理問題、更多的慢性疾病、社會功能受損、較高的自殺企圖及預后更差。Fawcett[6]認為,快速治療焦慮癥狀可以直接降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殺風險。在國內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團體心理治療主要集中于康復期效果的研究,研究顯示[7-9],團體心理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焦慮抑郁具有緩解作用,有助于社會功能的康復,較少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急性期。國外的相關研究[10]顯示,在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急性期開展團體心理治療可以讓患者從交談中獲益,緩解焦慮。故本研究通過在急性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開展團體心理治療,以分析團體心理治療對急性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焦慮抑郁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5年3月- 2016年5月符合第(1)至(5)條入組標準且不符合排除標準的228例急性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SAS和SDS評定,將結果中符合第(6)條人組標準的136例患者選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組對象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8例。入組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tenth edition.ICD-10)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年齡18 - 60歲;(3)至少有1名家屬與患者共同居住;(4)經急性期1周的藥物治療后無明顯的沖動傷人行為;(5)獲得本人及家屬的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6)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評分>50分或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53分。排除標準:(1)智力障礙;(2)有嚴重軀體疾病和腦器質性疾病;(3)合并有其它精神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癡呆、精神發育遲滯、嚴重的癲癇及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等。本研究所有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藥物治療結合團體心理治療;對照組采取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方法:從利培酮(維思通,西安楊森公司,H20010309)、奧氮平(歐蘭寧,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H20010799)、喹硫平(舒思,蘇州第壹制藥有限公司,H20030742)及阿立哌唑(奧派,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H20041507)選用一種抗精神病藥進行抗精神病治療,必要時加用苯海索或苯二氮革類藥物治療。由主管醫生根據患者的特點選擇一種藥物進行治療,治療劑量范圍為維思通用量為3 - 5mg/d,歐蘭寧用量10 - 20mg,喹硫平用量400 - 600mg,阿立哌唑用量20 - 30mg。
團體心理治療的方案:由于急性期住院時間不長,大致在1個月左右,且急性期剛入院時常具有沖動行為,不適合團體心理治療,一般經l周的藥物治療后患者沖動行為明顯降低。所以,在患者入院后經1周藥物治療后開始納入團體心理治療。設定團體心理治療為開放式團體,每周2次,每次1.5h,共4次,團體心理治療的規模為4-8例。團體心理治療師是由2名接受過團體心理治療培訓的中級心理治療師擔任。
團體心理治療的流程:(1)明確任務。治療師通過傾聽、交談等方式感知團體成員當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嘗試決定最有益于團體的治療方向;(2)完成任務討論。當選定了治療方向或議題之后,治療師需要促動團體成員討論這些問題,并確保盡可能多的成員參與到討論中來;(3)總結。用大約十分鐘的時間回顧各個成員此次團體心理治療中的表現,并澄清所發生的團體互動。
團體心理治療的四次主要內容:第一次,互相介紹,相互認識,形成團體,介紹團體治療的規范,明確團體治療的流程和目標,探討住院期間的體驗和想法,探索相應的應對方法。第二次,互相自愿交談各自發病時的體驗和表現以及家人的態度,在根據患者討論的重點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疾病知識宣教,認識幻覺妄想等常見精神癥狀,了解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知道堅持服藥的重要性。第三次,交談在病房中的生活和體驗,治療的效果和不良反應,探討自己的角色以及其責任和義務,指導患者如何與醫生家人合作治療,同時為其疑惑或擔心的內容進行討論和提供方法。第四次:分享交流參加團體治療的體會,分享在團體中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對以后的規劃和想法。
1.3 評定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況調查表收集患者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婚姻、職業及病程、家庭地址、聯系電話。采用SAS和SDS[11]評定焦慮和抑郁情況,SAS和SDS均1-4分4級評分法,主要評定依據為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將量表中題目得分之和為總粗分,總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部分為標準分。SAS評分<50分為正常,SDS評分< 53分為正常。在入組時、第2周和第3周時由主管醫生安排對患者進行SAS與SDS自評,測評均在安靜的測評室進行,對不理解的題目均予以說明解答,對受教育程度及閱讀能力較差的患者均逐句念給患者聽,保證患者理解每個題目的意思。
1.4 統計學方法
專人管理各種數據資料,并由主研究人員將試驗數據輸入數據庫。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m(%)]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n±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SAS及SDS結果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當組間主效應存在統計學意義時,再進一步做固定時間因素,在每個時間點進行兩組t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研究組男31例,女37例;年齡(32.9±8.4)歲;小學4例,初中40例,高中13例,大專及以上11例;已婚34例,未婚29例,離異5例。對照組男33例,女35例;年齡( 34.4±10.0)歲;小學2例,初中47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9例;已婚33例,未婚32例,離異3例。兩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婚姻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 0.05)。在入組時運用SAS和SDS量表共評估的228例急性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其中SAS評分>50分的患者91例(39.9%);其中SDS評分>53分的患者有136例,占59.6%。見表l。2.2 兩組SAS評分比較
兩組在不同時間的SAS評分情況。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組SAS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進一步固定時間點對兩組間進行比較,兩組SAS評分在入組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第2周及第3周兩組SA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SDS評分比較
兩組在不同時間的SDS評分情況。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組SDS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進一步固定時間點對兩組間進行比較,兩組SDS評分在入組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第2周及第3周兩組SD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早期和急性期抑郁發生率較高,約為50% - 70%[l],研究結果中顯示,急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抑郁的患者達59.6%,合并有焦慮障礙的患者達39.9%,這與崔宇等[12-13]、季建林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可見精神分裂癥在急性期發病住院中合并焦慮抑郁的發生率較高。精神分裂癥合并焦慮抑郁的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等多個方面[14-16]。通過調查,精神分裂癥合并焦慮抑郁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第一:與已存在的精神癥狀相關,例如存在的幻聽及被害妄想;第二:與家人分開所產生的分離性焦慮有關,有的患者擔心家人拋棄自己,自己被關在封閉式病房,擔心難以出院。有的患者擔心自己的孩子沒人照顧,想小孩;第三:和藥源性焦慮有關,部分患者服藥后存在心慌、坐立不安、腿腳不適,進而導致焦慮。第四:與強制性住院本身帶來的不適感有關,此外,某些病房的特殊環境也會對患者造成額外的緊張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團體心理治療組患者在第2周與第3周的焦慮和抑郁癥狀輕于對照組,說明團體心理治療可以更好地促進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急性期焦慮抑郁的緩解,這與張杏蓮等[17-18]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團體治療,小組成員不僅改善了認知觀念與社會功能,還從團體過程中學到了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其精神癥狀也得到了改善,也有助于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情緒改善[19-20]。在團體心理治療中通過治療師的帶動可以促進患者之間相互認識、互動和了解.增進患者對自身情況和周圍環境的了解,進而增加患者對自己及周圍環境的可控感;其次,在治療師的引導下讓患者積極表達他們住院期間的感受、情緒體驗和困惑,探索引起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背后的原因并在團體中進行討論并得到解決,進而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第三,治療師可以為患者提供積極支持以及成員之間通過相互分享、相互溝通增加對彼此的支持;第四,當患者能說出焦慮抑郁的現實原因時,可以通過與患者的主管醫生溝通,采取相應的措施(如讓患者和家人通電話,讓家屬在周末時定期來探訪患者,調整藥物等)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以上因素可能對急性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具有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藥物治療聯合團體心理治療對急性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有改善作用。此外,由于研究時間短,樣本量偏小,可進一步增加團體治療的次數,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Heiden W,Konnecke R.Maurer K.et aI.Depression in thelong- term course of schizophrenia LD.Eur Arch PsychiatryClin Neurosci, 2005, 255(3):174-184.
[2]李獻云,費立鵬,張培瑣,等.首發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抑郁癥狀[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1,27 (2): 95-98.
[3] Na JI, Suh DH.Red light phototherapy alone is effective foracne vulgaris: randomized, single-blinded clinical triaI[Jl.Dermatol Surg, 2007 ,33( 10):1228-1233.
[4]季建林,徐美勤.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共患焦慮障礙的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4,14( 1): 9-11.
[5] Zajecka JM, Ross JS.Management of comorbid anxiety anddepression[Jl.J Clin Psychiatry,1995, 56( Suppl2):10-13.
[6] Fawcett J.The detec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anxiety inclinical depression[J].J Clin Psychiatry, 1997, 58( Suppl8):35-40.
[7]魯陸,馬玉娟,方耀平。團體心理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7,33 (11):1680-1682.
[8]徐文耀,梁敏,張春鋒.團體心理治療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 30):4601-4602.
[9]陳立勇,劉秀麗,張穎.結構式團體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 13):97-98.
[10]歐文,亞龍.覺醒與超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62-65.
[1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27-131.
[12]崔宇.精神分裂癥患者與焦慮障礙共病發病率調查:194例特征[J].中國臨床康復,2005,9( 40):42-44.
[13]范繼美,田素英.住院精神病病人心理需要情況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09,11( 7): 78-79.
[14]汪作為,方貽儒,張少平.精神分裂癥抑郁研究進展[J]_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1):88-89.
[15]諶霞燦.精神分裂癥伴抑郁癥狀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 9): 157-158.
[16]韋少俊,黃信榮.精神分裂癥伴發抑郁的研究[J].柳州醫學,2010,23( 3): 92-94.
[17]張杏蓮,許建雄,謝建文,等.集體心理治療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作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1,21( 1): 30-32.
[18]粱燕紅,盧月芝,植秋禪,等.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團體心理治療對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8,8 (2);132-134.
[19]王春,熊衛.重性精神障礙住院患者團體治療的定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3,23(7):508-512.
[20]趙富帥,趙麗麗,張延赤,等.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團體心理治療的定性研究[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5,47 (10):12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