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通 王喬 成一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發病率較高,以氣流受限為特點,感染是導致急性發作的最常見因素,可使病情加重,表現為咳嗽咳痰突然加重。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危害性及發病機制日漸清晰,炎性因子水平失衡與本病的關系得到證實[1]。NF-κB參與炎癥反應調控,可使CRP、TNF-α等促炎性因子水平升高,進而影響患者肺功能,而炎性因子水平變化已成為評估療效的較敏感指標,且對于病情評估有一定價值[2]。本病隸屬于中醫“喘證”范疇,宿痰阻肺是發病基礎,外感六淫、痰熱壅滯影響肺宣發肅降功能是重要病機,而痰熱壅肺型是急性期最常見中醫證型。本文探討麻杏蔞石湯口服在AECOPD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本院AECOPD痰熱壅肺型患者90例,依據隨機數據表法分組。對照組44例,男31例,女13例;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57.34±6.92)歲。COPD病程1~9年,平均病程(2.75±0.61)年。急性加重期(1.83±0.37)d。肺功能分級[3]:I級11例,II級26例,III級7例。觀察組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6.93±6.72)歲。COPD病程1~8年,平均(2.54±0.56)年,急性加重期(1.91±0.41)d。肺功能分級:I級9例,II級26例,III級10例。兩組年齡、性別、肺功能、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診斷標準[4]:患者既往存在COPD病史,表現為長期咳嗽咳痰、胸悶氣喘,近期癥狀加重,咳黃膿痰,確診細菌感染。痰熱壅肺型[5]:咳嗽、喘息、痰黃量多黏稠,口干,舌質暗紅,苔黃,脈滑數。納入標準:(1)患者均為初次治療,符合AECOPD診斷標準且知情同意;(2)年齡18~75歲;(3)中醫證型屬痰熱壅肺型。排除標準:(1)受試藥物過敏;(2)合并肺部感染、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3)患者病情重,需要行呼吸機輔助通氣或生存時間<2周;(4)肝腎功能異常。
1.2 方法 (1)對照組:所有患者予常規西醫治療,予霧化吸入,低流量吸氧3L/min,茶堿緩釋片(廣州邁特興華制藥),0.1g/次,2次/d。舒普深(輝瑞藥業)3.0g+0.9氯化鈉注射液(科倫藥業)100ml靜脈滴注,1次/12h。咳喘嚴重時可采用甲強龍靜脈滴注。(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麻杏蔞石湯口服,方由石膏20g,生麻黃6g,桑白皮、瓜萎各15g,杏仁10g組成。浙江中醫藥大學中藥飲片公司生產,由中藥房統一提供,1劑/d,每劑藥標準煎煮法取汁300ml,150ml/次,分2次服用,兩組均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后IL-10、TNF-α情況,提前囑患者空腹,采集肘靜脈血待檢,IL-10在離心處理后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法測定,TNF-α則用雙抗體夾心酶免疫分析法,上海華大基因公司提供試劑盒。(2)比較兩組治療前后NF-κB、CRP情況,ELISA法測定,南京建成公司提供試劑盒,實驗室指標均由本院檢驗科高年資醫師統一檢測完成,且試劑盒均為同一批次以減少誤差。(3)比較兩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用力肺活量1秒率(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等肺功能指標情況,統一采用AS-507肺功能儀(日本美能公司)。(4)比較兩組臨床療效[6]。治愈:治療后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消失,肺功能、血常規等輔助檢查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主要癥狀及上述輔助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主要癥狀及上述輔助檢查較前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血常規、肺功能等均未改善。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IL-10、TNF-α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IL-10、TNF-α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IL-10(ng/L)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26.39±7.51 59.16±9.62* 28.87±4.54 9.05±2.03*對照組 44 26.81±7.64 37.97±6.75* 28.65±4.62 16.52±3.59*t值 0.647 14.762 0.493 12.30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NF-κB、CRP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NF-κB、CRP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NF-κB(ng/L)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462.93±62.61294.63±43.38* 50.42±6.74 15.54±2.83*對照組 44 460.17±63.15 375.60±52.67* 50.83±6.43 24.83±3.42*t值 0.702 11.804 0.615 9.417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肺功能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FEV1/FVC(%) FEV1(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61.87±4.79 75.07±5.85* 1.87±0.43 2.49±0.56*對照組 44 61.91±4.86 68.29±5.37* 1.82±0.36 2.23±0.43*t值 0.694 9.612 0.487 0.63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COPD是常見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點,其病機復雜,目前認為與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學說、氧化應激學說、炎癥機制等學說相關[7]。AECOPD多由感染誘發,病毒、細菌、支原體等均是常見病原體,已成為導致我國民眾死亡的第四個原因[8]。支氣管擴張劑、抗感染、氧療、止咳化痰等常規治療手段具有重要意義,喘息嚴重時可采用糖皮質激素以改善氣道炎癥,但多項研究表明單純西醫治療效果有限。目前認為多種炎癥細胞及炎癥因子均與本病關系密切[9]。TNF-α、IL-10是評估及診斷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TNF-α主要由星狀細胞、小膠質細胞分泌,是機體炎癥網絡中的核心物質,可誘導病變處中性粒細胞聚集,加速自由基及興奮性氨基酸合成,損傷血管內皮功能,活化血小板功能,引起高凝狀態[10]。IL-10可抑制炎癥反應,炎癥反應時其數值可明顯降低,隨著病情改善可逐漸甚至恢復至正常水平。NF-κB也在機體炎癥反應調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參與機體多條炎癥相關通路激活過程中,可調節粘附分子、趨化因子、炎性細胞因子從而引發炎癥瀑布[11]。
中醫學認為本病隸屬于“肺脹”、“喘證”范疇,病位在肺,宿痰伏肺是發病的基礎,六淫邪氣引動痰濁,痰濁不去可郁久化熱,故而形成痰熱壅肺,而此是急性期最常見的中醫證型,治療當以清熱化痰、宣肺平喘為法。麻杏石甘湯首見于《傷寒論》,是治療痰熱壅肺型AECOPD的代表方,其中石膏辛甘大寒,可清解氣分之熱,量大君藥;麻黃宣肺平喘,與石膏合用一升一降,共奏宣肺平喘;甘草調和藥性;杏仁化痰宣肺,與麻黃合用共奏宣肺功效,且入腸經,具有潤腸通便功效。作者在治療時更強調治療應以痰為辨證核心,兼顧肺與大腸相表面的經絡理論,治療應以“潤下于腸,清宣于肺”為法,治療時在麻杏石甘湯基礎上加瓜蔞、黃芩,兼顧瀉肺腑功效,更符合此類患者的治療需求。瓜蔞具有清熱化痰功效,善于清解肺部痰熱,且可潤腸通便,因此脾虛便秘因去除;黃芩清熱解毒燥濕,黃芩入上焦,加強全方清熱功效,與瓜蔞合用共奏清熱化痰功效。
本資料觀察組聯合麻杏蔞石湯治療后,兩組NF-κB、CRP、TNF-α等指標均降低,IL-10較治療前升高,提示隨著治療進行患者炎癥反應得到有效改善。觀察組上述炎癥指標改善均更顯著;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指標中FEV1/FVC、FEV1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作者認為麻杏蔞石湯作用機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2-13]:(1)麻杏蔞石湯可有效抑制NF-κB、CRP、TNF-α水平,抑制炎癥滲出,改善炎癥反應。(2)麻杏蔞石湯有助于調節NF-κB、TNF-α等促炎性指標及IL-10水平,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從而促進炎癥修復。(3)隨著炎癥反應得到改善,氧自由基水平明顯降低,肺組織損傷快速減輕,從而促進肺功能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