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孟君 單鵬飛 祝立園 張春槐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下肢動脈閉塞是導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危險因素,也是糖尿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數字震動感覺閾值(VPT)是診斷糖尿病早期并發癥的常用方法,對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均具有臨床意義。UKPDS風險評估模型是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HD)和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評估模型[2]。模型源自英國開展的有關2型糖尿病不同治療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3],已有橫斷面研究證實該風險評估模型在對中國糖尿病人群預測CHD風險中表現出較好的可行性、同證效度和敏感性[4]。本文探討VPT與T2DM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的相關性。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慈溪市第六人民醫院T2DM患者228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最終納入T2DM患者209例。其中男115例,女94例;年齡25~91歲,平均年齡(62±12)歲。病程0.01~28年,平均病程(8±6)年。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垂體生長激素瘤、Cushing綜合征、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
1.2 方法 臨床指標采集詢問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年齡及是否合并高血壓、房顫、腦梗死及接受治療情況,吸煙史及血壓、測量體質量,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儀,使用循環酶法測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VPT測定:采用英國亨特萊康復產品有限公司生產的MD2型號VPT檢測儀。由專人檢測,在舒適、安靜的環境下,患者取臥位,閉眼、放松,將MD2型數字VPT檢測儀的震動鈕放在受試者測試部位,為足部第一跖骨關節及足底部共6點,測試電壓自5V開始逐漸上調,直至患者有感知為止,將被檢查能感知的最小震動值作為VPT,分別在足底6個點上進行相同操作,取6次均值為檢查結果。儀器使用前均經過校正,質控物測定結果誤差在允許范圍內。根據VPT值水平0~15V正常,16~20V輕度病變,21~25V中度病變,>25V重度病變,以20V為分界點:VPT>20V為中-重度VPT組與VPT≤20V為正常-輕度VPT組。
1.3 CHD和卒中風險評估 采用UKPDS風險評估模型(version 2.0),利用糖化血紅蛋白、收縮壓、血清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是否心房顫動、性別、年齡、吸煙狀態和糖尿病病程,計算10年CHD風險、致死性CHD風險、卒中風險和致死性卒中風險。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分類資料以%表示。正態分布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分類變量采用χ2檢驗。將高CHD風險定義為CHD風險>20%;高卒中風險定義為卒中風險>20%。使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VPT與高CHD風險和高卒中風險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09例T2DM患者,年齡25~91歲,平均年齡(62±12)歲;病程0.01~28年,平均病程(8±6)年。T2DM患者中VPT正常-輕度組69例(33%),VPT中-重度組140例(67%)。VPT中-重度組患者年齡(66±11歲vs 54±11歲,P<0.001),吸煙者比例(26.6% vs 24.6%,P<0.001)和房顫者比例(1.4%vs 5.0%,P<0.001)均高于VPT正常-輕度組,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正常-輕度(n=69) 中-重度(n=140) P值男性[n(%)] 39(56.5) 76(54.3) 0.146年齡(歲) 54±11 66±11 0.000 BMI(kg/m2) 24.1±3.7 23.6±3.7 0.409 SBP(mmHg) 134±20 138±24 0.197 DBP(mmHg) 81±10 80±12 0.261 FBG(mmol/l) 9.3±3.1 9.1±3.5 0.660 HbA1c(%) 9.7±2.2 9.4±2.5 0.290 TC(mmol/L) 4.5±1.2 4.3±1.3 0.418 TG(mmol/L) 1.5±1.0 1.4±0.9 0.446 HDL-C(mmolL) 1.1±0.3 1.1±0.3 0.604 LDL-C(mmol/L) 2.8±1.0 2.6±1.1 0.164吸煙者[n(%)] 17(24.6) 37(26.6) 0.000房顫[n(%)] 1(1.4) 7(5.0) 0.000
2.2 各組患者的CHD和卒中風險比較 VPT中-重度組T2DM患者CHD風險、致死性CHD風險、卒中風險和致死性卒中風險均高于VPT正常-輕度組(P<0.001),見表 2。

表2 各組患者的CHD和卒中風險比較(%)
2.3 各組患者的CHD和卒中風險比較 與VPT正常-輕度組比較,VPT中-重度組患者伴有高CHD風險更大(OR=2.889,P<0.01),伴有高卒中風險也更大(OR=15.354,P<0.01),見表 3。

表3 各組患者的CHD和卒中風險比較
糖尿病血管病變如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周圍血管病變被視為糖尿病的相關伴發疾病,由于其病變機制尚不明確,影響因素多,診斷標準不一,臨床上常因未進行早期干預而導致嚴重的后果。數字震動感覺閾值是定量感覺檢查的一種重要方法,是當震動刺激能被患者明確感知,其對應的震動刺激的最小伏特值。VPT檢查能夠提供患者神經系統病變程度的信息,從而為臨床預測糖尿病足發生的危險性提供依據[5],是一種有效的周圍神經病變篩查方法,以及足部潰瘍發生風險程度的評價手段。足潰瘍的存在嚴重影響預后,包括全因和心腦血管疾病病死率升高,研究已經證實,預防或更好的管理糖尿病足潰瘍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6]。與糖尿病未患糖尿病足患者相比較,糖尿病足患者有更高的再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更容易發生新發血管事件[7]。糖尿病足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密切,糖尿病患者吸煙、房顫、年齡等均為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8]。本資料顯示,VPT中-重度組患者年齡,吸煙者比例和房顫者比例均高于VPT正常-輕度組。T2DM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VPT也隨之增加,大量的研究結果提示VPT檢查結果與年齡呈正相關,均與本資料相符。
糖尿病VPT檢測與血管病變進展相關性可能與血壓變異可激發氧化應激反應,釋放大量自由基,攻擊胰島β細胞,導致血糖、脂代謝異常情況更嚴重,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降低血管順應性,導致一系列心腦血管性疾病而加快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有關[9-10]。周敏等[11]研究表示,T2DM患者年齡、病程的增長、高同型半胱氨酸、內皮素水平與糖化血紅蛋白的上升及血脂紊亂是足部VPT檢查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通過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從而進一步造成血管與神經損傷,與T2DM發生心腦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密切相關[12]。本資料顯示,VPT中-重度組T2DM患者CHD風險及致死性CHD風險、卒中風險及致死性卒中風險均明顯高于VPT正常-輕度組。表明糖尿病患者VPT與糖尿病血管病變有較強的相關性。兩組間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血壓等一些相關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資料患者大部分病程較長,長期接受降糖、降壓、降脂等相應治療且病情得到相應控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