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起程
新生兒眼病篩查在我國局部開展已有十幾年的歷史,這項工作的開展對我國嬰幼兒可避免盲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起到關鍵作用。為提高慈溪地區兒童眼保健的工作質量,早期發現嬰幼兒可能出現的先天性遺傳性眼病,最大程度減少兒童可避免盲及低視力情況的發生。本文對慈溪市婦幼保健院近3年新生兒眼病篩查工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篩查對象 選取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慈溪市婦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兒3166例,其中包括健康足月兒2731例,早產兒435例。
1.2 篩查方法 在取得所有新生兒監護人知情同意并簽字后進行眼病篩查。篩查前先用復方托吡咔胺滴眼液散瞳(雙眼各滴3次,1次/10min),待瞳孔散大至>5mm后使患兒仰臥于檢查床上,再行雙眼結膜表面麻醉(0.5%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雙眼各滴1次),置開瞼器后開始檢查。首先檢查眼前節,之后結膜囊內涂氧氟沙星眼膏用數字化眼底廣域成像系統檢查眼底。檢查結束后續用氧氟沙星眼膏涂雙眼(2次/d,共3d)以預防感染。
1.3 篩查流程 (1)初篩:健康足月兒在出生后至出院前進行首次眼病篩查,早產兒按照《中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指南(2014年)》的要求[1]進行眼病篩查。篩查通過的新生兒轉入正常兒童眼保健程序,篩查有異常的新生兒部分予定期復查隨訪,部分確診有眼部疾病的新生兒予干預治療或轉診至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2)復篩:對于初篩未通過的可疑病例及部分已確診但需要進一步隨訪觀察的病例,根據各自病區嚴重程度分別予以1、2、3周,1、2、3、6個月定期復查。(3)隨訪、干預:對應發現的新生兒結膜炎、新生兒淚囊炎予門診治療。對于結膜出血、視網膜出血(RH)、家族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FEVR)Ⅰ~Ⅱ期病變(Laqua分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Ⅰ~Ⅱ病變、各種視網膜白點、視網膜周邊滲出等有自愈傾向的眼部異常情況予定期復查隨訪。對于FEVR≥Ⅲ期病變、ROP≥Ⅲ期病變、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母細胞瘤(RB)等嚴重眼部異常情況均轉診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166例新生兒中共檢出眼前節異常209例 見表1。

表1 新生兒眼前節病檢出情況
2.2 新生兒眼底病檢出情況 見表2、表3。

表2 新生兒眼底病檢出情況[n(%)]

表3 健康足月新生兒眼底多發異常情況統計
2.3 新生兒眼底視網膜出血情況 健康足月新生兒中不同分娩方式造成視網膜出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822,P=0.000)。同樣順產條件下健康足月兒與早產兒視網膜出血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429,P=0.000)。見表 4。

表4 新生兒眼底視網膜出血情況(n)
2.4 視網膜周邊滲出在眼底分布情況 見表5。

表5 新生兒視網膜周邊滲出情況(n)
2.5 視網膜周邊滲出足月新生兒TORCH檢查結果 以往研究[2-3]認為視網膜滲出與病毒感染有關,2018年3月至8月檢查發現的42例視網膜周邊滲出的30例新生兒進行TORCH檢查,檢查發現30例患兒均有巨細胞病毒和(或)風疹病毒IgG(+)。
新生兒眼病篩查的目的是早期發現干擾視覺發育的因素及常見的新生兒致盲性眼病,如ROP,FEVR,RB,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視網膜出血,先天性眼部發育異常等。
其中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篩查工作在發達國家已經歷了70余年的發展和實踐,對ROP也已有規范化的治療手段。而我國直到2004年原衛生部才發布了《早產兒治療用氧和視網膜病變防治指南》,規范早產兒治療用氧及ROP的防治。2013年國家衛計委下發了《兒童眼及視力保健等兒童保健相關技術規范》的通知,首次規定健康兒童應該加強眼病篩查。2014年張國民,李娜等根據兒童眼病篩查臨床實踐編撰《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和足月新生兒眼病篩查指南》進一步補充《指南》及《規范》。這些文件的發布對依法規范的進行新生兒眼病篩查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和行業規范。
本次篩查發現的新生兒眼病包括:視網膜出血(RH),視網膜周邊滲出,家族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FEVR),先天性白內障,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視網膜母細胞瘤(RB)等。其中健康足月兒眼部異常檢出率為40.61%,早產兒眼部異常檢出率為25.52%,篩查結果顯示,無論是足月兒還是早產兒眼部異常均是以眼后節異常為主,最多見的是視網膜出血,其次是視網膜白點,視網膜周邊滲出及視網膜色素異常。RH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潘建東[4]、毛劍波[5]研究中發現新生兒視網膜出血跟分娩方式,產程長短,新生兒出生體重等因素有關。本次篩查也發現順產的新生兒比剖宮產的新生兒更易出現視網膜出血。本資料RH在健康足月兒中的發生率為21.93%,早產兒中發生率為12.18%,全部新生兒RH中累及黃斑的有45例。李麗紅等[6]研究發現少量視網膜出血可以在短期內自行吸收,不影響視覺發育,但黃斑出血能對視覺的發育留下長遠的影響。本次篩查發現少量的視網膜出血在1個月內均可以吸收且不留痕跡,而視網膜3級出血和少量的黃斑出血可以持續到3個月才被吸收。目前尚不明確視網膜出血持續時間過長是否會對視覺發育有影響,所有這部分患兒需要長期跟蹤隨訪其視覺發育情況。
本次篩查視網膜周邊滲出在中發現較多,2731例健康足月兒中發現174例,發生率6.37%,435例早產兒中發現7例,發生率1.61%。本次篩查的健康足月兒視網膜周邊滲出最多發生在視網膜顳側三區共147例,占84.48%,早產兒視網膜周邊滲出7例均發生在顳側三區。且顳側的滲出大多數在靠近鋸齒緣部位,在檢查中如未篩查到位很可能造成漏診。
FEVR是較常見的眼底疾病,本次健康足月兒篩查中共發現37例,占篩查人數的1.35%。37例FEVR患兒中有7例病變達到≥Ⅱ期(Laqua分期),均轉診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其余Ⅰ~Ⅱ期的患兒大多數在后續隨訪中好轉。但由于FEVR的發病特點及復發的可能性,對于FEVR好轉的病例仍然需要長期隨訪觀察。ROP是引起兒童盲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次篩查早產兒中ROP的發生率較低(0.92%),且發現的ROP病變均為三區Ⅰ~Ⅱ期,在后續隨訪中均已消退。RB是新生兒期常見的惡性腫瘤,可危及患兒生命,常導致失明及嚴重低視力的發生。本次篩查發現雙眼RB確診患兒1例,在出生第2天眼底檢查時發現。該患兒在轉診上級院治療后,目前情況良好,視覺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育。本次篩查發現足月兒中有13例杯盤比異常增大情況,均予回彈眼壓計在患兒熟睡或者灌腸后進行眼壓測試,未發現眼壓有異常增高者。但這部分患兒仍屬于青光眼高危人群,需長期隨訪觀察眼壓及視覺發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