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麗 俞颯 樓志平
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竇炎患者23例,均采用經鼻內鏡下蝶竇開放術,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3例,男15例,女8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47歲。均為單側發病,左側15例、右側8例。其中13例因頭痛首診于神經內科,頭痛以額枕部及顳部疼痛為主。3例因眼眶深部痛首診于眼科。另7例因回抽膿液或血涕、鼻塞等癥狀首診于本科室。所有患者無視物模糊、復視、眼球運動等眼部癥狀。術前均行鼻內窺鏡檢查:其中合并鼻中隔偏曲4例,合并中甲肥大息肉樣變,泡狀中甲3例。有3例可見蝶篩隱窩膨隆,7例可見蝶篩隱窩處粘膿涕墜向后鼻孔。另6例鼻內窺鏡下未見明顯異常。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鼻竇冠狀位及軸位CT掃描。病變側蝶竇腔內可見軟組織密度影,軟組織中均可見斑點狀、絮狀或片狀鈣化高密度影。其中有5例合并上頜竇及篩竇炎癥。實驗室及全身檢查無手術禁忌證。
1.2 方法 23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合并鼻中隔偏曲者予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中甲肥大息肉樣變及泡狀中甲者予中甲成形。合并上頜竇、篩竇炎癥者予部分鼻竇開放術。術中予外移中甲,或行中甲后端部分切除,暴露上鼻甲,切除上鼻甲后端,充分顯露蝶篩隱窩及蝶竇自然開口附近區域,擴大蝶竇自然孔。難以找到自然開口者,于后鼻孔上方1~1.5cm處蝶竇前壁開口,術中使用咬骨鉗及磨鉆充分擴大,并注意保護周圍黏膜的完整性,避免骨質裸露。23例患者竇腔內均見黑褐色、干酪樣、泥沙狀真菌團塊,予徹底清除并反復沖洗竇腔。予鼻用納吸棉填塞術腔。竇腔內容物及周圍組織常規送病理報告霉菌菌絲,未侵及黏膜。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1周,未使用抗真菌藥物,并于2周時鼻內窺鏡下清凈術腔殘余納吸棉。術后鼻腔沖洗2次/d,至黏膜上皮化。術后1、3、6個月及1、2年定期行鼻內鏡復查。見圖1~5。


圖1:CT示:左側蝶竇腔內軟組織影伴片狀高密度影,考慮真菌球性蝶竇炎。圖2:術中蝶竇自然口下方先予燒灼鼻后中隔動脈;圖3:術中充分擴大蝶竇口,內可見黑褐色干酪樣真菌團塊;圖4:術后患者頭痛即消失,2周吸凈術腔填塞物,術后1個月術腔上皮化良好,術后1年蝶竇開口開放良好,圖5:術后1年復查蝶竇CT竇腔內未見明顯病灶
23例患者均手術順利,2例術中伴發蝶腭動脈分支出血,電凝后血止。術中術后無難以控制的大出血、腦脊液鼻漏、復視、視力障礙等嚴重并發癥發生。 術后頭痛、眼眶深部痛及回抽涕等癥狀消失。4~15周術腔上皮化。其中1例于術后7周時蝶竇開口閉鎖,12周時復查鼻CT蝶竇腔內病變復發,經再次手術后竇口開放良好,隨訪2年無復發。其余患者經6個月~2年隨訪,蝶竇開口開放良好,病變無復發,復查CT蝶竇腔內未見明顯病灶。
蝶竇位于鼻腔后上方,位置隱匿,周圍結構復雜,蝶竇病變的癥狀缺乏特異性。孤立性蝶竇病變是指原發于蝶竇并局限于蝶竇腔內,尚未侵及周圍結構的病變。發病率占鼻竇病變的1.0%~2.7%。其中以蝶竇真菌引起最為多見[1],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及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等因素,真菌性鼻竇炎的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2],真菌球不具有侵襲性,多發生在全身免疫狀態正常者,與鼻竇局部解剖因素關系密切[3]。
在孤立性真菌性蝶竇炎中最常見癥狀主要為頭痛,頭痛的位置無明顯特異性,以前額、枕部、球后及顳部最為常見。本組23例患者中,因頭痛首診于神經內科13例,因眼眶深部痛首診于眼科3例。故臨床上對于頭痛及球后疼痛患者需考慮本病可能,及時作鼻內鏡檢查及鼻竇CT掃描。Lawson等[4]提出CT掃描為蝶竇疾病影像學檢查的金標準,CT可以提供病變的范圍及局部解剖細節,且可以為鼻內鏡手術提供精確的信息。本組患者鼻竇CT掃描均為單側病變,蝶竇腔內充滿高密度軟組織影,未見液平面,其間可見絮狀、斑片狀鈣化影,其中有8例可見蝶竇壁骨質增厚、硬化,未見明顯骨質破壞。
孤立性真菌球型蝶竇炎的首選治療方式為手術,術中徹底清除竇腔病灶,盡量擴大蝶竇口矯正解剖異常,并保證術后長期充分的引流及通氣從而改變真菌賴以生存的環境[5]。本組病例均在鼻內鏡下開放蝶竇,充分擴大蝶竇口,徹底清除腔內真菌塊,反復沖洗竇腔,術中注意保護頸內動脈管、視神經、海綿竇等重要結構。同時對鼻腔內解剖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偏曲、中甲肥大等一并處理,對相鄰竇腔有炎癥時同時開放。其中2例患者術中有蝶竇動脈分支出血,為向下方擴大蝶竇開口時損傷所致,該血管破裂出血雖不會出現大的并發癥,但影響視野清晰,破裂出血后比較被動。故本組后期病例存在蝶竇外側隱窩等需將蝶竇口向外向下方擴大時,選擇先電凝切斷該動脈后,再擴大蝶竇造口,后期術中及術后無不可控的動脈性出血。1例復發患者,考慮術中對蝶竇開口周圍黏膜造成較重損傷,引起骨質裸露,開口附近形成環形瘢痕增生所致。經二次手術,切除后篩氣房,輪廓化蝶竇造口周圍骨質,并行鼻中隔粘骨膜瓣覆蓋裸露骨質后好轉。故術中應盡量保護蝶竇周圍黏膜,避免骨質的裸露。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蝶竇開放治療孤立性真菌性蝶竇炎,視野清晰,手術操作微創簡便,在清除病變組織的同時糾正解剖結構異常,充分開放蝶竇口,引流通暢,并發癥少,安全有效,治愈率高,有明顯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