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高血壓腦出血為臨床常見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及致死率[1];且多數患者還伴有程度不一的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健康及生存質量的影響較大[2]。配合有效的康復護理,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尤為重要。本文探討延續性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就診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30例。納入標準[3-4]:(1)患者均對本項目知情,并同意參與;(2)患者均未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排除標準:不愿參與;中途退出;合并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疾病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8.3±4.3)歲。觀察組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57.4±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予常規護理方式,即在患者出院前進行常規出院指導,叮囑患者出院后需注意的事項等。(2)觀察組:予延續性護理方式,具體措施:①健康宣教。出院前,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出院后需要堅持進行的干預操作,包括定期測量血壓、飲食及生活注意事項等,且需教會患者掌握血壓測量的方法等,盡可能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②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方案。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康復目標與計劃,并叮囑患者堅持鍛煉,告知堅持康復鍛煉的作用與目的,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促使其從心理上認可康復鍛煉,在出院后積極主動的遵照鍛煉計劃。③建立患者熱線咨詢電話。科室需設立專用的患者熱線電話,且需將聯系方式以卡片形式發放給患者及其家屬,叮囑其有問題時可通過撥打熱線的方式進行咨詢。④建立科室微信公眾號。定期更新公眾號的健康宣教內容且與患者或其家屬保持互動,及時解答患者和家屬提出的疑問,通過視頻或語音一對一指導,更直觀的了解患者具體恢復情況,并且有針對性的對其康復計劃進行調整,使患者在出院后依然可以接受動態的護理干預。⑤隨訪。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需定時行電話隨訪及上門隨訪,及時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及日常康復鍛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并及時進行鼓勵、糾正與指導,以提高患者康復鍛煉的規范性,促進早日恢復。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出院后6個月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情況[5]。(2)以功能獨立能力評價量表(FIM)對患者出院后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共包含6個方面,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6]。(3)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GCS評分比較(±s)
組別 n 干預前 出院后6個月觀察組 65 4.2±1.0 11.3±2.0對照組 65 4.1±1.1 7.5±1.9 t值 0.542 11.106 P值 0.589 0.000
2.2 兩組患者出院后生活能力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生活能力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生活能力比較(±s)
組別 生活自理 控制能力 轉移 行走 交流 社會認知 總分觀察組 26.3±2.4 8.6±1.0 11.9±2.1 8.9±1.1 15.4±1.3 17.3±2.2 88.7±5.3對照組 25.9±3.0 5.6±0.9 8.3±1.4 5.8±1.0 11.2±1.2 13.9±2.3 74.3±4.3 t值 0.839 17.978 11.5000 16.812 19.140 8.613 17.011 P值 0.403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7.7%,其中電解質紊亂3例,負氮平衡2例;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3.1%,其中電解質紊亂6例,負氮平衡4例;肺部感染5例,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909,P=0.015)。
高血壓腦出血為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其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且多數存活的患者還可見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或肢體功能障礙,對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較大。臨床上必須予以充分重視,但醫院治療僅是治療該病的一部分,患者出院后還需要經歷漫長的康復期,患者出院后康復計劃的執行情況常會對其康復效果造成直接影響[7]。因此,加強對患者出院后護理干預的重視同樣非常重要。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方式,其主要是指將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至家庭的護理模式[8]。將其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可為患者提供持續行的康復指導,且可及時對患者康復期間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與指導,對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及康復鍛煉的規范性有重要幫助[9]。本資料中患者出院前重視對患者健康宣教與及康復指導的重視,通過向患者講解出院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及對自身病情的影響可顯著提高患者認知,促使患者積極主動進行出院后康復鍛煉;同時通過設立患者熱線及電話隨訪、家庭隨訪等還可及時了解患者情況,及時進行指導與干預,對提高康復效果有重要價值[10]。隨著人們通信方式的改變,患者在出院后與醫療人員之間的交流更加便利,可促進延續性護理更好的實施[11]。微信公眾號的建立及微信咨詢解答,使患者和醫護之間的溝通交流更順暢,充分體現延續性護理的意義。定時回訪可對患者疾病康復的具體狀態進行了解,從而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康復指導,促進其疾病的康復。
本資料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GCS評分、出院后控制能力、轉移、行走、交流、社會認知等生活能力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且兩組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比較存在顯著差異(P<0.05),表明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效果顯著,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并發癥少,患者遠期生存質量較好,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康復指導效果顯著,能夠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