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月美 王鑫星 胡芳琳 吳玲燕 何驚驚
靜脈輸注是老年患者治療過程中常見的給藥方式之一,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藥物的作用[1],穿刺部位多選用四肢靜脈。老年患者由于各個器官的生理老化和機能退化,加之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其血管壁硬化、彈性差、皮膚松弛、血管細脆、血液粘稠,增加靜脈穿刺輸液的難度,且護理人員缺乏靜脈輸液的危機意識、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參差不齊,輸液過程中易引起外滲、脫針、針頭堵塞等并發癥,靜脈重復穿刺率明顯升高[2-3]。作者應用改良“CE”手法對106例老年患者行非肢體部位淺靜脈穿刺術,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四肢靜脈穿刺困難的老年患者106例,采用改良“CE”手法行非肢體部位的淺靜脈穿刺置管術。其中男59例,女47例;年齡72~95歲,平均年齡81.2歲。腦梗塞恢復期30例,高血壓病45例,Ⅱ型糖尿病12例,老年性癡呆16例,其它3例。納入標準:(1)四肢靜脈穿刺困難的老年患者;(2)年齡>65歲需要長期進行靜脈用藥的老年患者;(3)患者及家屬不接受輸液港、PICC、深靜脈穿刺等方法。排除標準:(1)穿刺部位皮膚大面積損傷、化膿性感染、腹部手術后;(2)腹水及臍周靜脈曲張;(3)肝硬化、肝癌、胰頭癌導致肝靜脈回流受阻以及上腔靜脈綜合征;(4)使用刺激性大,外滲容易導致嚴重后果的藥物,如:脂肪乳劑、甘露醇、多巴胺等。本項目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操作方法:(1)操作準備:洗手,著裝整潔,戴口罩、手套。(2)用物準備:治療車上備無菌治療盤、碘伏棉簽、敷貼、輸液器、各類型號的淺靜脈留置針、利器盒等。(3)患者準備:向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取得配合,根據穿刺部位選擇體位。對于不顯露的血管,可用熱敷促使血管擴張明顯,或更換體位來顯露血管,手指推壓血管法等。(4)環境準備:調節室溫至22~24℃,以防患者受涼。(5)穿刺方法:穿刺時選擇肉眼可見的淺靜脈,選用24號BD淺靜脈留置針為宜,連接輸液器做好排氣工作,予碘伏棉簽消毒穿刺皮膚2次,待干后進行穿刺:左手中指、無名指、小指合并一起呈“E”手勢,熨平穿刺點一側皮膚,拇指與食指盡量分開呈“C”手勢,以穿刺點為中心,拇指略微繃緊穿刺點對側皮膚,同時食指壓迫靜脈近心端使之充盈40~120s[4],“C”字型固定血管,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呈“E”字持針,穩定性好且易于調節進針角度,針尖進入皮膚覺突破感后,右手食指按壓輸液皮管促進回血,見回血后再平行進針1~2mm,抬左手食指,拇指固定留置針針柄,回退針芯后送完軟管,打開輸液調節器,最后予3M敷貼無張力固定留置針,肝素帽予“Ω”型固定,妥善安置輸液管。操作的注意事項:(1)胸腹壁靜脈表淺,血管壁薄,穿刺時進針角度10~15°;胸腹壁皮膚較松馳,必須順應呼吸起伏進針,吸氣末胸腹腔擴大,皮膚相對緊繃,較易穿刺。(2)頸外靜脈穿刺時需安置頭低足高位,在患者深吸氣末進針,頸外靜脈充盈明顯,進針角度10~15°。(3)操作過程注意患者保暖,指導患者調整呼吸。
106例改良“CE”手法下淺靜脈穿刺結果及不良反應情況 見表1。

表1 106例改良“CE”手法下淺靜脈穿刺結果及不良反應
“CE”手法曾是應用于心肺復蘇中使用簡易呼吸器的手法,確保患者氣道通暢,簡易呼吸器面罩不漏氣,提高送氣成功率。作者采用改良“CE”手法應用于老年患者非肢體部位淺靜脈穿刺術中也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應用于四肢穿刺困難的老年患者,因疾病因素不能留置CVC、PICC、輸液港等輸液通路。
頸外靜脈、胸腹壁淺靜脈均無法使用止血帶使淺靜脈充盈,護理人員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下,采用改良“CE”手法中“C”型手勢進行閉環按壓淺靜脈,使淺靜脈達到充分充盈的程度,“E”型手勢控制輸液工具的穩定操作,利于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本資料顯示,采用改良“CE”手法進行非肢體部位淺靜脈穿刺術,一次穿刺成功率達96.2%,不良反應率低至1.8%。孟凡云研究顯示,老年患者普通穿刺技術成功率66.7%[5],重復穿刺率無法查證,不良反應率3%[6]。
改良“CE”手法應用于老年患者非肢體部位的淺靜脈穿刺術中應注意以下幾點:操作時動作宜輕柔,穿刺時應順應老年患者的呼吸進針,避免壓迫老年患者胸腹部影響呼吸功能;胸腹部穿刺盡量避開肋緣處;留置時期應密切觀察進針部位皮膚的色澤、彈性、毛孔的變化等,尤其輸注特殊藥物,需密切觀察周圍皮膚血管有無外滲,穿刺周圍皮膚有無紅腫、蒼白等缺血缺氧性改變;保持穿刺部位皮膚干燥,如有異常立即拔管,妥善處理;對于肢體躁動的患者,做好約束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