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佩佩 劉永 郭健 穆葉賽·尼加提(通訊作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心內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心血管疾病,因突發急性、持續性的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肌壞死,病死率高[1]。隨著該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可大大改善患者的預后[2]。本文隨機選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分為溶栓后PCI治療組與直接PCI治療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以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齡31~79歲,平均(54.8±6.7)歲;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I級56例、Ⅱ級24例。兩組患者的癥狀均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制定的AMI疾病診斷標準[3],且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NYHA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AMI患者確診后均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林各300 mg。對照組患者行直接PCI治療;觀察組患者先行溶栓治療,150萬U尿激酶與100ml生理鹽水溶合,靜脈滴注60min[2]。根據臨床試驗(TIMI)血流分級標準對患者梗死相關動脈(IRA)的再通情況進行評價,若IRA仍存在阻塞、血流緩慢、開通但狹窄<75%、多支彌漫性病變等,再次進行溶栓治療并確定PCI時間,擇期治療。
術后1周對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以支架遠端血流級數達Ⅱ~Ⅲ級并且剩余狹窄<20%為再灌注成功。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IRA的TIMI3級血流及開通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以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評估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情況。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的TIMI3級血流與開通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兩組患者TIMI3級血流與開通率均顯著改善,觀察組患者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介入情況分析 [n(%)]
通過介入治療,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心功能指標均明顯改善,但從表2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改善情況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情況分析(±s,%)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情況分析(±s,%)
組別 n LVEF LVED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41.9±3.5 61.2±3.6 58.2±3.7 42.7±3.4對照組 40 42.1±3.7 49.5±3.6 59.1±3.5 50.9±3.5 t- 0.36 7.82 0.41 6.21 P-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出現2例并發癥(穿刺部位血腫)、對照組出現5例并發癥(包括2例血尿、3例穿刺部位血腫),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血流中斷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性壞死,多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受到諸如過勞、情緒激動、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引起,是內科常見疾病之一,臨床表現可有持久的心絞痛、心律失常、胃腸道癥狀等,嚴重者出現低血壓、休克甚至心力衰竭,造成永久性的心肌損傷,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近年來,AMI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趨于年輕化。臨床治療AMI的原則是迅速溶解血栓,解除冠狀動脈梗阻[4]。AMI治療的關鍵在于盡快、持續的實現心肌血管血流的再灌注,保護心肌功能。在AMI初期接受治療,及時打開受阻的血管,保證正常的血流,可以有效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極大的改善患者的預后;而單純通過靜脈溶栓治療AMI存在一定弊端,受病情和發病時間的影響,急診介入治療可迅速改變冠狀動脈血流,達到及時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1]。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溶栓后介入治療的TIMI3級血流與開通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張莉莉[5]的研究結果一致。溶栓后介入療法不僅可最大限度減少血流再灌注時間,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且溶栓后殘余狹窄小,患者不良反應少。對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對比可知,觀察組患者的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且LVEDD低于對照組,表明溶栓后PCI較直接PCI更能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吳佳逢[6]等人通過對溶栓介入療法與直接介入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得出溶栓后進行介人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好,ST段下移率更高,且能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胸痛癥狀,這也與本文的研究結果相吻合。綜上,靜脈溶栓后介入治療AMI具有更為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