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紅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112)
隨著社會發展,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人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升,對健康的追求也持續提升。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幫助老年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便十分重要。有研究認為,定期健康體檢可改善老年人員健康行為,幫助老年人了解自身身體狀況,預防疾病發生[1]。現選取轄區內戶籍老年人群為研究對象,分析定期健康體檢對改善其健康行為的作用,結果分析如下。
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轄區內戶籍老年人群2600例,2017年1月—2017年10月為對照組1300例,男640例,女660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71.36±2.06)歲,高血壓340例,糖尿病260例,高血脂160例,其老年多發疾病540例;2018年1月—2018年10月為觀察組1300例,男650例,女650例,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71.27±2.10)歲,高血壓350例,糖尿病250例,高血脂160例,其老年多發疾病540例,患者基礎性數據并無顯著差異可進行對比分析。
研究中主要采用《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及行為調查問卷》,進行健康行為調查分析。對老年人健康行為中主要包括情緒波動、體育鍛煉、培養愛好、做家務等4大方面內容。所有研究者均需進行定期身體檢查,主要項目包括生化檢查、腎功能、肝功能、血脂、血糖以及心電圖等,將患者所有功能進行綜合分析,并為老年患者進行健康指導,指導患者每隔一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并對老年患者健康行為進行調查分析。掌握老年患者健康體檢前后健康行為和知識掌握程度。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均符合國際通用診斷標準。
(1)對比兩組患者健康行為情況,其中主要對有情緒波動、不進行體育鍛煉、未培養愛好、不做家務等健康生活習慣。(2)對比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狀況,以護理人員自評為主,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健康知識掌握度約高。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χ2檢驗患者各健康行為資料(%、n),以t檢驗患者健康知識資料(±s),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人員不健康行為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表1 分析定期體檢下患者健康行為狀況 [n(%)]
兩組患者體檢前健康知識掌握水平并無較大差異,對照組稍高,P<0.05;體檢后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分析健康知識掌握度(±s)

表2 分析健康知識掌握度(±s)
組別 n 體檢前 體檢后對照組 1300 74.26±2.16 78.62±1.89觀察組 1300 72.69±3.10 86.25±2.43 t-14.982 89.364 P-0.000 0.000
老年人由于身體功能退化,各臟器均會出現不同程度衰退,同時抵抗能力也有降低,各種器質性疾病得到提升。保持良好的健康習慣為確保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有分析認為,缺乏運動和高血壓、冠心病等為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2]。因此要指導老年患者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本次研究中發現,多數老年人并無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的意識,多數為在家屬勸說之下才去體檢,因此發現時多數疾病已經根深蒂固,對治療十分不利。為掌握好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便于疾病控制,促使身體健康,便需進行定期健康體檢。分析本次調查研究結果可知,多數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分析人群健康行為時發現,多數老年人并無鍛煉習慣,同時在培養個人興趣愛好、做家務以及控制情緒波動上也較差。和調查人員進行深入探討時發現,多數人員并不理解健康生活習慣重要性,遵醫囑情況較差。對定期體檢患者進行體檢時,均為其針對檢查報告,講解控制情緒的重要性,避免情緒過度波動造成心血管負擔;同時為其講運動和鍛煉、做家務的好處,對改善身體狀況的價值;在并體檢時為其講解培養興趣的意義[3-5]。由于在進行健康知識講解時結合患者自身狀況,因此說服力度更大,因此患者依從度更高。對比可知,觀察組人員健康行為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可知由于進行定期健康體檢因此患者健康行為更佳。分析患者各知識掌握度后發現,體檢后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有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和其它學者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老年患者進行定期體檢可養成健康行為,提升健康知識掌握度,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