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紹龍 徐音音

“鳳凰行動”計劃對推進浙江眾多發展優良的民營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起了積極作用。應加快現代化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推動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強政府扶持力度和協調機制,以促進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鳳凰行動”并實現轉型升級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的作用。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中充分肯定了我國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稱民營經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早在2017年9月,浙江就啟動了“鳳凰行動”計劃,致力于推進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建設金融強省,促使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浙江眾多民營企業正是推進“鳳凰行動”計劃的優秀后備軍。各級政府宜通過內源培育和外源引進并舉,大力支持本區域民營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推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

受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和少數西方國家逆全球化政策的影響,浙江民營企業“低小散”的先天不足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為打破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境并全面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浙江省政府于2017年9月啟動“鳳凰行動”計劃,預計到2020年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700 家、重點擬上市企業達到300 家,同時將有超過60%的上市公司開展并購重組,年均并購重組金額達到800億元以上。這一重大決策的基本目標是通過上市公司數量倍增、實力倍增,培育形成數以百計的行業龍頭企業和數以千計的骨干企業,改變浙江“低小散”的產業組織體系,實現浙江產業的騰籠換鳥、鳳凰涅槃。“鳳凰行動”計劃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結合內源性與外源性力量,推動浙江眾多有潛力的民營企業成功上市,扭轉金融“脫實向虛”的現象,并以上市企業為龍頭進一步發展現代產業集群,振興實體經濟,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
至2018年底,“鳳凰行動”計劃實施進展超出預期年度目標。第一,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步伐加快,2018年新增上市公司28家,共有境內上市公司432家,境內外上市公司535家,超額完成520家的目標任務,并實施并購重組308起,并購投資額1168億元;第二,民營經濟穩定發展,民營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和工業利潤分別比2017年增長8.1%和10.2%,民間投資增速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達17.8%,民營企業進出口、出口、進口額分別增長12.7%、10.6%、22.6%;第三,市場主體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新增“浙江制造”標準559個、“品字標”企業442家,并淘汰企業落后產能1733家,減輕企業負擔1650億元;同時,新動能明顯增強,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3.1%,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187家、科技型小微企業10539家。
浙江“鳳凰行動”計劃的實施有利于為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引入資本市場和上市因素,以更好地彌補民營企業內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瓶頸。
行業整體層次不高。浙江民營企業大多起源于家庭作坊、鄉鎮企業等,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和傳統制造業,突出表現為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資源能耗嚴重等。2014年以來,浙江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 強的企業數量逐漸減少,2018年首次跌入百家內,浙江民企高質量發展堪憂,浙江民營企業內生發展的先發優勢逐漸成為阻礙企業上市的種種瓶頸。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業高端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產業化是當前浙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鳳凰行動”計劃目標如期達成的關鍵舉措。
多因素制約技術創新。民營企業招才引才困難,無論是企業內部難以對人才提供全方面的優良待遇,還是就業人員難以為企業提供高精專業技術,都限制了企業技術創新;內部技術創新或從外部引入新技術均具有高風險、高成本、長周期的特點,民營企業因其規模、資金限制,往往難以支撐創新過程的投入、難以承受創新失敗的損失;知識產權制度不完善壓抑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表現為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導致常有企業間產品仿制、惡性價格競爭的現象,同時,知識產權的轉移轉化難題也亦亟待解決。
外來人才歸屬感較弱。浙江民營企業大多為家族企業,通常采用以親緣、血緣、地緣為紐帶的人格化企業治理模式,較為封閉的家族所有制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外來人才的進入,從而限制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首先,家族企業領導人退休機制不明確,領導人可能因年齡漸長,創新能力、適應市場變化能力減弱,從而導致錯誤或無效的決策;其次,家族企業繼承存在問題,若干繼承者相互惡意競爭、繼承者與創始人思想沖突等狀況都會對企業延續造成影響;最后,家族人員為維護自身利益,可能對外來人才存在排斥,使得技術型、創新型人才等難以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導致企業人才流失。
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浙江民營企業薪酬低難招人。浙江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浙江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從2014年的38689元上升到2017年的48289元,而同期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從61572元上升到80750元,差距較為顯著,嚴重擠壓了私營企業的用人空間。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期望高。職業期望高和崗位摩擦周期長導致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職業發展時間和財力的浪費。而且,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不同高校或專業的就業形勢有較大差距,尤其是浙江僅有浙江大學這一所“985”“211”高校,更是加劇了這一矛盾。

表1 2013-2017年民間投資各資金來源占比
融資難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浙江民營企業融資以內部融資為主(見表1),難以支撐民營企業發展。從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浙江民間投資自籌資金所占比例始終保持在高位;其他資金來源占比有所上升,說明民企融資渠道逐漸拓寬,但力度仍然不夠;國內貸款所占比例較前兩者明顯較低,中小民營企業通過銀行或非銀行貸款進行外部融資比較困難;而國家預算內資金、債券和利用外資,三者所占比例極小,尤其是債券占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見民營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亟待拓寬。
民企境外上市有利有弊。浙江開放型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浙江企業境外上市。民營企業通過境外上市或并購重組,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經營管理經驗和高精尖團隊,有利于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優化企業治理結構。但是,境外上市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包括不同的境外資本市場有不同的行業偏好、上市條件和監管標準,上市前所需費用與上市后所能融資金額的權衡、上市時機的把握、上市地的政治風險等。民營企業需要獲取大量信息來制定境外上市計劃,但是國內金融信息服務市場與投資銀行、財務顧問公司等金融中介機構發展均不完善,相關專業人才稀缺,而與國外金融中介機構合作可能存在更高的信息不對稱風險。
“鳳凰行動”計劃為浙江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并帶來動力。為進一步發揮該計劃的積極作用,下一步應著重制定支持科創企業上市行動方案,繼續以創新驅動市場主體升級。
加快現代化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建設成熟的資本市場是推進企業上市的基礎工程,要加快推出科創企業上市行動方案。第一,推動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發展,拓展直接融資功能,創新融資方式;第二,建設專業化中介機構隊伍,重視相關專業人才的本土培育和外來引進;第三,加快推出科創企業上市行動方案,重點扶持數字經濟領域相關企業通過科創板塊成功上市;第四,加強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加大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信息披露力度,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統一性,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推動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在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同時,企業需明確對自身的發展定位,制定不同的上市目標,發展優良的龍頭企業爭取主板上市,成長性強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爭取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外向型或新商業模式企業爭取境外上市,全方位拓寬企業上市渠道。政府應與境內外交易所構建全面合作機制,通過企業上市或并購重組,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改變企業的人格化治理模式,為企業增添新的活力。進一步挖掘深交所實施的“梧桐工程”價值和借鑒意義,該工程對應“鳳凰計劃”,重在支持浙江中小企業的培育及融資。
增強政府扶持力度和協調機制。加強政策激勵,各級各部門積極出臺扶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相關舉措,解決民企上市的困境以及民營上市公司面臨的種種風險;開辟綠色通道,簡化政府部門工作流程,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等方法,減輕企業股改和上市負擔;加強和國內資本市場發達城市的對接,尤其是要密切和上海、北京、深圳三大金融高地的聯系,對引入三地金融人才給予特殊傾斜和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