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晨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江蘇 蘇州 215000)
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因為靜脈內出現凝血塊,導致血液回流受阻,必須及時治療,否則可能引起深靜脈功能不全及肺栓塞,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近年來,臨床下肢骨折發生率不斷攀升,術后患者常常需要長期臥床靜養,長期臥床導致肢體活動受限,影響血液流通,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因此,需要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以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概率[1]。本文旨在分析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實驗過程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骨科疾病診斷標準》[2]中相關診斷標準,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每組25例,研究組男患14例,女患11例,最大年齡74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48.5±2.6)歲,受傷到入院時間為0.2-3h,平均受傷時間為(1.2±0.3)h,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9例、脛腓骨折8例、其他骨折8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9例、摔倒傷8例、空墜落傷4例、其他4例;對照組男患13例,女患12例,最大年齡73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48.4±2.4)歲,骨折類型:股骨頸骨折8例、脛腓骨折9例、其他骨折8例,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8例、摔倒傷9例、空墜落傷5例、其他3例,受傷到入院時間為0.3-3.5h,平均受傷時間為(1.4±0.4)h。研究組、對照組下肢骨折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下肢骨折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下肢骨折患者行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一、①術前心理疏導,下肢骨折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術后疼痛感強烈,患者容易產生焦躁、抑郁等心理,術前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告知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幫助患者調整好心態,以最佳狀態配合治療;②術前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病情及治療方案、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應對措施,尤其是靜脈血栓的形成,可能造成患者殘疾甚至威脅生命,提高患者警惕性;二、將手術室環境調至最舒適狀態,溫度、適度適宜,患者進入手術室后,給予患者安慰,消除其緊張的心理,手術過程中,全力配合主治醫師完成手術操作,如手術時間較長,可定時幫助患者更換體位,避免發生壓瘡;三、①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盡量不使用靜脈留置針,以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盡量選擇上肢輸液,減少對同一部位反復穿刺的次數,以降低對血管內皮的損傷,靜脈滴注刺激性藥物時,應適當稀釋并減緩滴入速度;②康復訓練,術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使用彈力繃帶護腿,以減少靜脈血液滯留,可對患者進行穴位按摩,穴位選擇地機、委中、水泉、足三里等,使用拇指按壓,使患者稍微感覺到酸痛的力度即可;③指導患者術后合理膳食,科學的營養搭配對傷口愈合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叮囑患者多食用粗纖維食物,新鮮蔬菜、水果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是不錯的選擇,不可食用高脂肪、難消化類食物[3]。
①治療依從性,包含按時服藥、適量運動、定期復診等;②深靜脈血栓發生率;③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4]。
對觀察指標行數據統計分析,治療依從性、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計數資料,行x2檢驗,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為計量資料,行t檢驗,檢驗結果P<0.05,對比有統計意義。
研究組下肢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0.00%,低于對照組的16.00%,研究組下肢骨折患者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對比有統計意義,見表1。

表1 治療依從性、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下肢骨折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對比有統計意義,見表2。

表2 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比(d)
臨床治療下肢骨折常采用手術的方法,雖然能夠使骨折端恢復,但術后仍需要長期臥床靜養、應用止血類藥物,患者早期活動受限,血液流通不夠順暢,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指的是深靜脈內血液非正常凝結,引起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因素有三種,靜脈壁損傷、血流流速緩慢、血液高凝,若處理不當,極有可能并發肺栓塞等嚴重疾病,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5]。傳統護理方法缺少針對性,無法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識,并發癥出現概率較高,因此,需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圍手術期護理分別在術前、術中、術后分別實施護理干預,術前給予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患者對術后并發癥的認知度,對于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具有重要意義,術后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康復訓練,并配合科學的飲食搭配。本研究以我院收治50例下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實施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結果可以看到,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實施后,下肢骨折患者按時服藥、適量運動、定期復診等治療依從性明顯提升,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降低,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縮短,綜上所述,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預防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顯著,值得臨床借鑒并做大范圍推廣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