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青 蘭天


【摘 要】 本文使用投入產出模型計算分析中印兩國2000-2009年雙邊貿易隱含碳排放量,隨后通過構建貿易污染條件,分析兩國進出口貿易間的貿易污染條件,得出以下結果:從時間跨度上看,測算的9個行業部門中出部分年份外,兩國PTT基本都小于1,表示雙邊貿易中印度替中國承擔了環境污染,中國因兩國貿易關系使得國內環境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從兩國行業劃分上看,廢物處理,機械設備租賃及其它活動及其他服務活動的PTT在2000年到2004年基本都大于1,說明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對印度進出口貿易中,導致國內環境相對惡化,替印度承擔了污染排放;但是農林牧漁業,煤炭開采和采石業,制造業,電力、供氣和供水,運輸業,信息和通訊這6個行業的PTT在研究期內都是小于1,表明中國與印度進行貿易時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國內環境。
【關鍵詞】隱含碳 投入產出模型 貿易污染條件
一、隱含碳測算模型
在隱含碳問題研究中,主要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對一國貿易碳排放進行測算,投入產出方法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提出,該方法能夠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加以實現。本文也以投入產出模型為基礎構造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隱含碳排放測度模型。
二、貿易污染條件
其中,若PTT大于1,表示中國對印度出口單位價值產品隱含的碳排放量大于從印度進口單位價值產品隱含的碳排放,雙邊貿易中中國為印度承擔了環境污染,中國因兩國貿易關系導致國內環境條件惡化;若PTT小于1,表示中國從印度進口的單位價值產品隱含的碳排放量大于對印度進出口位價值產品隱含的碳排放,雙邊貿易中印度替中國承擔了環境污染,中國因兩國貿易關系使得國內環境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
三、數據來源及處理
文中所需數據均來自WIOD數據庫,根據數據庫中現有數據,分別提取中國和印度2000年到2009年雙邊貿易進出口數據、兩國產品生產直接消耗系數、兩國二氧化碳排放值,最終劃分為9個部門,具體為表1。
根據所計算的中印雙邊貿易的隱含碳數據,在研究期間內,中國從印度進口貿易中隱含碳排放量前三位是農林牧漁業、煤炭開采和采石業、制造業;中國對印度出口的貿易隱含碳中前三位的是農林牧漁業、煤炭開采和采石業、廢物處理,可以看出,兩國的國內資源結構、生產技術水平及碳耗水平導致兩國在貿易隱含碳排放中存在一定差異。從時間趨勢上看,無論是中國對印度出口,還是印度對中國出口中的隱含碳排放量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勢頭,這可能是因為兩國間貿易關系改善、貿易額在逐年增加。通過公式(5)計算可知中國和印度雙邊貿易中,以2008年為轉折點,2000-2007年間,印度是雙邊貿易隱含碳凈出口國,中國則是凈進口國,而且貿易隱含碳凈值也是呈顯著上升趨勢;2008年以后,中國是兩國貿易的隱含碳凈出口國,印度轉為凈進口國。說明在2008年之前,中印雙邊貿易有利于中國國內環境改善,2008年之后,由于雙邊貿易額的不斷增加這也使中國成為雙邊貿易的凈出口國,一定程度上替印度承擔了部分碳排放。
五、中印貿易污染條件分析
在不同生產條件下,根據投入產出模型計算出中國和印度雙邊貿易中隱含碳值,通過已構建的貿易污染條件公式(5),得出2000-2009年中印各行業貿易污染條件。
由表3可知,從時間跨度上看,以2005年為轉折點,2005年以前,存在貿易污染條件大于1 的情況,2005年以后除去不存在貿易的行業外,都呈現出貿易污染條件小于1。總體上,測算的9個行業部門中除部分年份外,PTT基本都小于1,說明中國從印度進口的單位價值產品隱含的碳排放量大于對印度進出口位價值產品隱含的碳排放,表示雙邊貿易中印度替中國承擔了環境污染,中國因兩國貿易關系使得國內環境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
具體行業上分析,廢物處理行業,在2000-2004年間,PTT大于1,2005-2009年PTT小于1,表示在研究的前五年,中國對印度出口產品中承擔了大量的污染排放,后五年中國的貿易污染條件得到改善,這可能是由于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得國內能源的資源利用率上升、碳排放水平下降,最終優化了國內環境。除此之外,還有機械設備租賃及其它活動、其他服務活動都呈現出相同的趨勢,污染責任都是先由中國承擔轉向印度承擔。農林牧漁業,煤炭開采和采石業,制造業,電力、供氣和供水,運輸業,信息和通訊這6個行業的PTT在研究期內都是小于1,表明中國與印度進行貿易時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國內環境。
綜上,中印雙邊貿易隱含碳排放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中國的貿易污染條件總體來說優于印度貿易污染條件。在兩國進行貿易時,中國仍然主要出口印度大量的初級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這不利于中國減少碳排放,基于此,國內應該重點在生產技術上做到創新、進步,同時優化國內能源使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出口貿易結構上應該重點發展低排放、低耗能型產品,以實現減少碳排放水平目標。中國與印度貿易使得中國國內環境得到一定的改善,考慮未來發展方向,中國可以通過與印度建立更好的貿易關系,以減少國內環境的惡化,有助于我國在為了低碳經濟中更好的實現減排目標,也有利于協調國內經濟和環境關系,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Antweiler W. The Pollution Terms of Trade.[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96,8( 4) : 361-365.
[2] Leontief W.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Economy,1919-1939[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3] PETERS G, HERTWICHE G. Pollution embodied in trade:the Norwegian cas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6(16):379-387.
[4] 胡劍波, 郭風. 對外貿易碳排放競爭力指數構建與應用——基于中國投入產出數據的實證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2018(1):121-128.
[5] 龐軍和張浚哲.中歐貿易隱含碳排放及其影響因素——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 2014,11,(11):51-65.
[6] 沈源,毛傳新.加工貿易視角下中美工業貿易隱含碳研究:國別排放與全球效應[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6):72-83.
[7] 趙玉煥,王淞.基于技術異質性的中日貿易隱含碳測算及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1):12-1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清潔產業出口擴張與污染天堂規避——基于貿易、環境政策協調的CGE模型研究”,項目編號:71563061
作者簡介:沈小青,1991年,女,漢族,山東棗莊人,云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
蘭天,1963年,男,漢族,云南昆明人,云南財經大學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