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筱艾
【摘 要】 隨著經濟技術快速發展,中國的成本優勢逐漸由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制造業發展,為阻礙中國發展以維護自身利益與霸主地位,美國對中國企業的合理投資并購加以阻礙并在對華貿易進出口上設置條款和限制,引起貿易摩擦。 面對美國單方面提高關稅、挑起貿易摩擦的強硬手段,中國在合理反制的同時應加緊企業技術創新,加速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將自身損失降到最低。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尤其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對外貿易廣度與深度不斷增加,一躍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擁有龐大的市場資源,在與中國恢復經貿關系后迅速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合作伙伴。迅速崛起的中國市場,由于市場經濟經驗欠缺,制度不夠完善,加之中西方文化政治觀念的差異,中美貿易摩擦不斷。
2017年美國單方面對中國發起“特別301調查”,這次調查的導火索源于《中國制造2025》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特朗普政府宣布于2018年8月23日對500億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清單涵蓋約1300種產品,70%以上與“中國制造2025”相關。9月24日特朗普宣布對2000億中國產品加征10%的關稅,并將于2019年1月1日升至25%。2019年3月2日,在經過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對2018年9月起加征關稅的自華進口商品,不提高加征關稅稅率,繼續保持10%,直至另行通知。我國應深入了解中美貿易摩擦的產生原因,思考應對策略,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變故做好充分準備。
二、中美貿易摩擦原因分析
(一)中美貿易逆差
美國以巨大的貨物貿易逆差為借口挑起中美雙邊貿易摩擦,并以此為由在投資準入、出口和技術轉讓管制方面對中國采取限制措施。美國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經濟主體,中國經濟以制造業為主,中國作為“制造大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進出口中具有優勢。中美兩國勞動力成本差異源于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美國勞動力成本高于中國,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資本家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獲得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開始將廠商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轉移。而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成本較低,再加上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及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成為美國資本家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理想東道國。我國對外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占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比重一直較高,美國為了將精力主要集中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上,將高端制造業的制造加工階段也都外包給勞動力成本較低的中國企業,于是,資本對于相對剩余價值的追求導致中美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工業分工格局:中國工業集中于低端的加工制造業或者加工制造環節,而美國則致力于技術密集型的高端制造業或者技術研發與產品。與此同時,由于意識形態的分歧,美國對華高新技術及先進設備輸出嚴格管制,進一步導致了中美貿易逆差數值加大。
(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
美國貿易保護的思想來源于重商主義思想,提倡提高關稅與其他貿易限制以保護國內市場,為貿易摩擦現象開辟理論先河。在1684年出版重商主義九點宣言中,霍尼可指出,為積累財富,國家應盡可能不鼓勵外國貨品的進口。美國崛起前憑借貿易保護主義形成了內需驅動型工業化道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后,美國為管制進口保護本國產業,設立非關稅壁壘。出口管制避免了技術外溢但導致了貿易逆差,加之特朗普稅改后財政赤字問題嚴峻,保護自身利益和維護霸權地位成為美國重商主義新形態的核心。目前,美國必須通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限制進口特別是制成品進口,鼓勵出口及在保護產業等貿易保護手段以獲得更多財富,究其啟用保護主義政策發動貿易戰在于維護其霸權地位。
(三)遏制中國崛起
美國此次301調查發布的500億清單直指我國的高端制造業。新時代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創新發展步伐加快。通過“中國制造2025”等計劃,我國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走高質量經濟發展之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進行轉變。這必然對當前的全球價值鏈分工格局產生沖擊,并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展開正面的高科技市場競爭,也直接威脅美國在全球生產價值鏈的核心地位,致使美國憂心忡忡,感到空前壓力。特朗普在發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演講中將中國和俄羅斯定位為美國的對手國家,而在報告的文本中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戰略上的競爭對手”。從中美恢復經貿關系以來的數次貿易摩擦中不難看出,中國越來越強大,已經成為美國領導地位和霸權地位的威脅者與挑戰者。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遏制中國崛起。
三、對策
(一)理性面對,談判解決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分別提出絕對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鼓勵國家間進行自由貿易,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口處于比較劣勢的商品,促進國際分工朝對雙方有利的方向發展。中美兩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同時也是對方最大的貿易伙伴,早已發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自中美貿易戰打響,美國的土豆等農產品滯銷,中國的商品也無法順利流通美國,兩國的消費者生活成本升高,企業效益日益下降,福利水平惡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貿易摩擦使得中美兩國自身經濟利益受到損失的同時也會波及其他國家,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貿易保護的結果只會是損人不利己,只有堅持自由貿易才能推動經濟發展,出現貿易爭端最重要的解決方式是回到談判桌前,理性面對雙邊貿易訴求,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探討對雙方都有利的方案,真正實現互利共贏,推動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發展科技,深化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以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全球貿易中主要從事技術含量低的加工出口,作為高新技術創新方美國為阻礙中國高端技術的發展始終對限制對中國的高新技術出口,而此次美國集中對中國高技術進口進行管制政策。同時,500億清單所涉及的產業中有九成與“中國制造2025”重點支持的產業重合。在這一情況下,我國應加強對受壓制的產業的支持,制定扶持政策增加福利減少稅收,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對于經濟增長已經轉向內需拉動,實體經濟抗壓能力已有實質提升,進口替代和產業升級空間巨大的中國經濟而言,應對貿易戰的關鍵不在于“以牙還牙”,而在于立足自身,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促進經濟轉型,通過完善監管來強化風險控制,通過稅費減免和創新推動來加速產業升級,提高我國在全球產業鏈與貿易鏈中的地位。
(三)全面開放,開拓市場
在當前單邊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持續進行的情況下,中國企業進入美洲市場或多或少存在壁壘,我國應盡可能構建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減少對美國貿易市場的依賴程度,積極開拓新市場。歐盟始終堅持多邊自由貿易,與中國建立了中歐自由貿易區。據統計,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不斷下降,從2016年的456.3億美元到2017年的290億美元至2018年僅為48億美元,而2018年中企業對歐盟的直接投資達到78.2億美元,同比增長3.3%,尤其在中端市場領域,歐洲的并購前景仍然十分穩健。在促進中歐合作的同時,我國應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拓亞非歐市場,對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國家進行直接投資,將加工裝配等低端制造產業轉移至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家。
四、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理解特朗普政府諸多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旨在遏制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進而阻礙中國崛起,也從理論和實證上說明了特朗普政府在2018年上半年針對中國提出的大規模加稅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缺乏科學基礎的。盡管中美貿易戰暫時有所緩和,中國仍應加緊落實“中國制造2025”政策與科技創新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拓亞非歐新市場,為未來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Bhagwati, Jagdish.Trade-diverting customs unions and welfare-improvement:A clarific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971
[2] 伍山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源——以美國重商主義形態演變為線索.財經研究.2018(12)
[3] 陳甬軍,張記歡.中美貿易摩擦的經濟學理論辨析.黨政研究.2018(4):19-24
[4] 邱嘉鋒.近年來中國外貿順差快速增長的原因及解決途徑.財貿經濟.2008(7):105-109
[5] 孫艷春.基于馬克思剩余價值分配理論的中美貿易摩擦產生機制與應對策略分析.理論探討.2018(4):86-92
[6] 林明臻,郭真.中美貿易戰的根本——貿易失衡問題探析.湖北社會科學.2018(9):77-88
[7] 民華.新“里昂惕夫之謎”:貿易失衡的超邊際分析——兼論中美貿易摩擦的理論根源與演變趨勢.探索與爭鳴.2018(6):4-12
[8] 陳繼勇.中美貿易戰的背景、原因、本質及中國對策.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8):72-81
[9] 楊慶龍.近年來美國戰略思想界對華政策的觀念轉變及其成因分析.國際觀察.2018(9):1-16
[10] 黃禮建.中美貿易戰升級的原因、影響及趨勢分析.新金融.2018(9):20-24
[11] 王孜弘.體制認定與經貿糾紛——美國對華貿易戰的原因分析.美國研究.2018(10):49-65
[12] 張杰.中美經濟競爭的戰略內涵、多重博弈特征與應對策略.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8(5):1-22
[13] 李文.中美貿易摩擦尖銳化的深層客觀原因.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8):19-29
[14] 楊小凱,張定勝.具有內生比較優勢的李嘉圖模型和貿易政策分析.世界經濟文匯.2003
[15] 魏杰,王韌.理性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關鍵在持續深化改革開放.西部論壇.2018
[16] 關權.全球貿易自由化的趨勢與難題.學術前沿.2018(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