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甄薇
【摘 要】 當前,全球經濟競爭的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準之一。服務貿易出口技術含量不高一直是制約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提高的關鍵因素。正確認識我國高新技術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及特點,提升我國服務出口的技術復雜度,對于優化出口技術結構,增強我國服務貿易的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高新技術 服務貿易 創新能力
一、中國高新技術服務貿易規模持續增長
由于思想意識、經濟體制的原因,中國高新技術服務貿易起步較晚,但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高新技術貿易也進入了穩步發展的新時期。在1997-2018年間中國高新技術服務貿易穩步增長,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高新技術服務貿易進出口在總的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且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但仍存在貿易逆差。可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世界服務貿易結構發生巨變,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服務業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中堅力量,而中國緊跟著這一發展趨勢,努力調整和優化服務貿易結構。服務貿易正逐漸由傳統的以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服務貿易,向以知識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為基礎的現代服務貿易轉變。根據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年報,2016年技術交易規模和質量大幅提升,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2.0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突破一萬億元,達到11406.98億元,從側面反映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
二、現有技術標準體系不完善
首先,我國在技術貿易定價方面還處于劣勢。技術的價格是由技術的使用價值也就是技術對生產的貢獻大小決定,而技術使用價值的大小是靠對技術了解來預測的,在這點上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大學和研究機構一直是中國技術市場上主要的技術提供者。然而,有大量已經通過鑒定的成果仍處于不轉化狀態,只停留在論文、著述上。而且在實際利益分配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分配不均的狀況,極大地影響了技術研發人員介入技術交易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阻礙了技術市場的發展。再者,中國企業管理者更加熱衷于那些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效益的成熟技術,或者說企業管理者更青睞成套設備或者是交鑰匙工程。大部分企業認為引進發達國家已經經過市場檢驗的成熟技術是提高企業短期績效的捷徑。此外,由于缺乏長期戰略眼光,對創新技術的有效需求不足,企業不愿為研究開發投入經費。近些年這一情況有所改善,2018年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19657億元,占GDP比重為2.18%,表明我國越來越重視科技投入。
三、缺少必要的法律規范
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后,直到近年才有較大的改觀,先后頒布了《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以及《技術引進合同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對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服務貿易體系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我國關于國際技術貿易的法律法規仍存在較大缺陷,部分法律法規內容已跟不上技術貿易發展的客觀需要,尤其是保護配套知識產權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盡管中國已經通過一些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但這些法律離滿足技術交易的需求還很遠。主要的問題在于這些法律還只是粗線條的,同時在執行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這種狀況導致技術發明者無法從發明中獲取足夠的收益補償,因此為了避免通過技術交易而使技術外泄,研究人員更愿意選擇自己對技術進行商業化。技術政策法規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為技術交易各方提供權威和強制力,來降低技術交易的成本,進而推動技術交易的活躍和技術市場的發展,但由于不夠具體和缺乏可操作性為法規的執行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情況助長了技術交易過程中的機會主義行為,機會主義行為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導致技術交易中糾紛的大量產生。
四、自主創新能力較弱
在世界范圍內,服務產業的發展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人才密集型轉變過程。服務貿易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而我國服務貿易人力資本狀況并不理想。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歸根結底是人才方面的差距,而高新技術人才的缺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的能力。長期以來,我國在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經費分配方面,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這極大地制約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對引進的技術只是停留在使用階段,而忽視了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致引進的技術沒有充分發揮作用,仍然停滯在原來的水平上。在世界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下,這些引進技術很快就又成為落后技術,只好再花錢引進,從而使技術引進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之中,導致進入國際技術貿易市場的產品競爭力不強。再者,西方國家對華技術封鎖和壟斷高端市場,導致國內企業引進技術多以淘汰的低端技術為主;盲目跟風投資市場熱點需求和為了搶占市場先機,造成技術多次重復引進,近些年風電設備和多晶硅產業產能嚴重過程就是典型的例子。總的來看,我國引進技術以低水平技術居多;技術引進以成套和關鍵設備為主,技術圖紙、技術訣竅、專利和軟件技術引進比例不足;引進技術中生產和運行技術引進較多,產品開發、設計和測試技術引進較少。
【參考文獻】
[1] 劉莉,劉穎.技術創新能力可以解釋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發展失衡嗎?——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J].商業研究,2018(09):21-27.
[2] 王爽.我國服務貿易出口技術結構演進及提升路徑——基于出口復雜度的視角[J].學習與探索,2018(07):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