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下,國際貿易更多的由商品貿易向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轉移。本文以G20(除歐盟)為例,對生產要素跨國流動與國家GDP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對經濟增長有積極影響,而對外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對沖擊本國市場,影響經濟發展。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要素流動
一、引言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中,是以直接的實物商品貿易為主。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分工下的國際貿易更多的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生產要素一般包括勞動力、資金、資本品(設備)、原材料(資源)、中間產品(零部件)、技術、專利、管理、品牌、土地等。因此,生產要素的流動可以依托以下形式,勞動力的流動、跨國投資、跨國公司的建立、技術專利的引進等。
二、實證分析
為了分析要素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以G20(除歐盟)為例,采用2014年的截面數據對國際要素流動和國家GDP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計量模型
其中,i表示各個國家,表示各要素的偏系數,為隨機擾動項。是各國當年的GDP值,數據可以從世界銀行數據庫中獲得。
三、變量指標
1. FDI凈流入(FDI)
資本的流動一般是以對外直接投資(FDI)為載體,對東道國而言可以增加投資儲蓄,帶動經濟增長。且流量能反映某一時間段內一國對外資的吸引能力,所以本文對資本要素流動的考察選用的是FDI凈流入。
2. 知識產權使用費(ROYALTY)
除了資本要素外,技術、品牌、專利、高科技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在經濟發展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這些要素一般都屬于無形要素,不能以實物進行貿易,要素流動較難量化。
3. 已付勞工匯款和職工報酬(REMU)
勞動力轉移包括本國過剩勞動力的流出以及高技術人才引進的流入,都是暫時的流動。勞工匯款和職工報酬包括流動工人創造的經常轉移以及非本地工作人員掙得的工資和薪水。
4. 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RD)
技術創新的作用體現在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在這里用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來表示技術創新的引進,通過回歸來說明技術創新的引進對經濟的效果。
以上這些數據均可以在世界銀行數據庫中查找得到。
四、結果及分析
1.結果分析
對解釋變量進行逐步回歸計算并得出結果,如表1。
2.資本要素
模型1到模型6可以明顯看出FDI系數為正,且顯著性水平極高,說明FDI對GDP有明顯的正影響。
FDI對一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國外直接投資的流入增加了一國的投資儲蓄,可以彌補因資金不足而無法擴大生產的不足,直接促進經濟增長;(2)國外直接投資可以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人才,通過“技術溢出”間接提高本國其他相關企業的生產率。
3.技術創新要素
在回歸結果中,在模型1到6中,ROYALTY的系數都很大,說明科學技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新的生產技術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創造利潤,同時擴大社會需求。
反觀對“研發支出”的研究,在模型4中RD的系數為負,而且沒有達到5%的顯著性水平。這一結果與實際相悖,可能的原因是研發投入對GDP沒有直接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當政府的研發投入達到并維持在一定水平時候,企業的研發投入才能達到一定規模,從而在微觀層面上促進技術創新的發展。
4.勞動力要素
在本文中,用“已付勞工匯款和職工報酬”來測度流入本國的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在模型6中,REMU的系數是39.87,且顯著性水平較好,說明勞動力要素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勞動力流動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本的合理配置。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勞動力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因人口下降和老齡化等因素引起的勞工不足的壓力,保證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和效率。
五、政策建議
本文的經驗結果分析表明,引入外資能夠極大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我國引進外資是除了考慮外資質量之外,應增加鼓勵政策以吸引外資。此外,外資的引進和利用模式也應從以前的直接投資為主轉變為間接投資為主。因為間接投資模式重在引入外國基金和國際資本其盈利目的并不會搶占中國國內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本土企業。
在各個生產要素中,技術要素對經濟增長起主要作用,因此為了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應著重發展技術創新,尤其是企業的技術創新。政府應該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引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應加大創新人才的開放和引進力度;加大創新資源的投入能力。
面對對外開放貿易和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我國應該完善應對措施。提高抵御和化解風險的能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并且積極推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