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是剩余價值論的理論基礎,是經由實踐證實了的科學真理,但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變的,面對社會財富的增加,社會結構的轉型,我們必須在堅持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馬克思勞動力價值論,維持勞動者生存的生產要素的擴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勞動力價值增值的必要基礎,所以探討勞動力價值理論內涵的發展對于尋找實現勞動力價值增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勞動者 勞動力 價值 增值
今天,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對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不斷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正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新成果。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產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時代在發展,其生存環境必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新的境遇,面對中國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我們必須重新認識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用發展的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而探索當代勞動力價值理論的實現途徑,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做出努力。
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從“商品”這一基本范疇出發,創造性的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學說,解決了價值產生、價值轉移、價值交換和價值分配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從而建立了勞動價值論的科學體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首次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從而解決了使李嘉圖理論破產的難題,也就是解決了勞動和資本的相互交換與李嘉圖的勞動決定價值這一規律無法相容的問題,馬克思指出,勞動不等于勞動力,勞動和勞動力是兩個不同的范疇,‘談勞動能力并不就是談勞動,正像談消化能力并不就是談消化一樣,1馬克思指出勞動力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它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能夠創造比自身價值大得多的價值,也就是說勞動力能夠產生剩余價值,通過對勞動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分析,馬克思證明了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增值的源泉,進而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迎來了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第四代科技革命,馬克思所重點研究的體力勞動已經逐步被腦力勞動所代替,生產方式也已經由物質性生產資料的生產向非物質生產資料生產轉變,單純的人口紅利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隨著科技不斷革新,生產方式不斷變革,社會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收入分配也越來越傾向于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者,如何實現勞動力價值的增值,實現四個現代化,就是我們今天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詳細分析了勞動力價值的實體構成,指出勞動力價值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勞動者維持自身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二是勞動者延續勞動力供給即養育子女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三是勞動者受教育或培訓的費用;由于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以蒸汽機為主的工業時代,所以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價值實體中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在勞動力價值中的占比最大,因為它們是實現勞動力價值再供給的必要條件。自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今年已經是開放的第41年,在這41年里,中國國民財富迅速增長,人均收入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已經不再僅僅滿足于溫飽的解決,而是有了更高層次社會需要,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必然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個人口資源大國,人口紅利的優勢確實曾經給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支持,但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簡單的體力勞動已經無法承載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上非洲國家以及越南、泰國印度等一些亞洲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明顯低于我國,吸引了很多的外資企業紛紛從中國撤資到這些國家建立工廠,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勞動力價值的實現。而要改變這一窘境,實現勞動力價值的增值,就必須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因為勞動者是勞動力的承載體,而要提高勞動者素質,就只有通過教育或培訓,也就是要提高勞動力價值實體構成中第三部分的比重,教育和培訓是知識創造、技術應用以及生產傳播的重要環節,其主要功能就是創造,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和提高人的素質,2勞動者接受教育就是把知識、技能轉化為活勞動,把簡單勞動轉化為復雜勞動,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進而實現勞動力價值的增值。
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國民財富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就明確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謂美好生活需要就意味著人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還有享受需要,因此,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資料就必須不斷擴大,除了物質資料的增加外,精神資料也必須不斷豐富,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除了人會勞動,會思考之外,總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有精神層次的需求,此外,隨著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興起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勞動者除去必要勞動時間外,有了更多的業余休閑時間,據統計,我國2018年出境旅游人數達1.5億,同時,人們花費在文教娛樂方面的費用也在不斷增加,這說明了勞動者對于精神享受的追求,對多種服務的需求,對科學文化素養的要求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勞動者的勞動變得復雜化,除了體力勞動的消耗外,更多的是腦力勞動的消耗,而勞動者的這部分損耗,僅僅依靠單純的物質資料補償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還必須提供精神生活資料方面的補償。豐富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資料能使勞動者保持健全的人格和充沛的精力,從而在勞動過程中創造更多的價值,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資料的雙重豐富是勞動力創造價值和價值增值的基礎,所以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和范圍必須不斷擴大。
馬克思認為社會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實現人類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以,勞動力價值論的內涵還應該包括人的全面發展,在馬克思看來,經濟發展的實質和目的都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反過來,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加,所以,社會發展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物質生活的改善,還要在此基礎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意味著我們不應該把勞動者僅僅看做創造財富的對象,看做生產要素,而應該把他們看做財富的主體,堅持馬克思所說的“以人為中心”,逐步滿足勞動者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將關注點從眼前物質增長或數量增加轉向人的素質的提升以及全面發展的實現,減少對勞動者的剝削,提高勞動力價值,在收入分配方面根據勞動者的貢獻給予恰當的報酬,從而為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基礎。
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是指導勞動力價值實現和協調收入分配的理論基礎和載體,在當代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重新認識勞動力價值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既有利于結合具體實際促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使其與社會發展同進步,促進社會分配正義,從而更好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也是為了在新的挑戰中更好的堅持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我們必須時刻用與時俱進的態度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注 釋】
1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6頁
2 關娜:《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境遇》,山東大學出版社,第183頁
【參考文獻】
[1] 關娜:《馬克思勞動力價值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鏡遇》,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年
[2] [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
[5]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 宋健主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科學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7] 陳宇:《人力資源經濟活動分析》,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簡介:杜思蓉(19951018—),女,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