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朝核問題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直都是困擾國際社會的重大問題之一,朝鮮內部關于核武器計劃的不透明和以美國為首的持核武器國家對朝鮮、伊拉克等國家非法開發核武器的高壓政策,使得這些國家的核武器持有和研發的態勢有愈演愈烈之勢頭。在世界各國譴責非法開發核武器之時,我們也不應當忽視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除了非核武器國家要盡到自己的應盡國家義務外,核武器國家是否也應承擔起其應當承擔的國際責任,這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 朝核問題 核不擴散條約 國家責任
一、問題起源:朝核問題現狀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朝鮮有意發展核武器,并且在蘇聯的幫扶下建立了"寧邊原子能研究所"。1974年,朝鮮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并在1985年12月加入《核不擴散條約》。事實上雖然國際社會呼吁的是全面禁止核武器發展,表面上朝鮮也配合國際潮流簽署相關協議,但朝鮮從未放棄在私下對核武器的研發。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但沒有退出成功。1994年初美國和朝鮮達成《朝美核框架協議》但并未兌現協議達成的承諾,加之換屆后的美國政府強硬的態度使雙方關系進一步惡化。
二、天平的傾斜:《核不擴散條約》中的不合理之處
朝鮮核問題的事態蔓延, 一方面與朝鮮的國家體制結構與領導集團的“狼子野心”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核不擴散條約》中所規定的內容方面對國家權利義務設置的不平衡有關。條約中對于非核武器國家與核武器國家的區分明顯,且權利與義務設置相當不均衡。
條約雖然規定了締約國(包括持核國與非持核國)有義務通過談判的方式停止核軍備的競賽并且進行核裁軍。但是在現實中,締約各方從未放棄在核裝備擴增方面的努力。條約中少有的對非核武器國家權利的規定,而對非核武器國家應盡的義務,可謂是非常嚴格和繁瑣。首先,禁止非核武器國家從任何轉讓方接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轉讓,也不能接受任何國家對其給予的對核武器的控制權。(核動力軍艦或潛艇用的核反應堆不在條約禁止的范圍內)其次,非核武器國家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措施的義務,其項下的內容包括非核武器國家同意將其領土之內、管轄之下、控制之下的任何地方進行的所有和平性質的核活動中使用的一切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置于保障措施之下。
三、朝鮮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法律分析
根據以上對于朝鮮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締約國應盡義務的種類和范圍來看,的確是繁雜和嚴格的。這正是朝鮮單方面宣布退出條約的根本原因,就朝鮮給出的退出理由來看,《核不擴散條約》及保障協議中對于核武器國家和非核武器國家權力及義務設置的不對等是重要的原因,朝鮮認為,按照《核不擴散條約》履行義務和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了“保障協議”并接受機構的相關檢查的前提是美國也同樣遵循《核不擴散條約》中的相關義務,從韓國撤出其核設備并以實際行動證明其并不存在對朝鮮的核威脅。但事實上是美國仍舊在韓國放置著核武器,并加強了它在韓國的核武器儲存,此外,朝鮮對將美國在韓國境內的核武器和核基地進行檢查的提議并未通過執行,這就使得朝鮮對美國的核威脅的懷疑更加加劇了。那么朝鮮退出《何不擴散條約》是否違反條約本身的義務呢?就筆者本人的觀點來看,朝鮮宣布單方面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并沒有違反條約本身的義務。因為本身關于條約退出的款項就是不明確的不具有執行性的,另一方面就現實因素的考量來看,美國對于朝鮮的核威脅狀態確實存在。即使是拋開二者不談的話,《核不擴散條約》本身對于非核武器國家的義務設置的確太過于繁重,約束力甚至超出了條約文本自身的內容,從公平的意義上講這樣的設置和安排是不合乎情理的。這也是朝鮮退出條約的可理解的一方面因素。
四、從朝鮮退出條約看締約國應盡的國家責任
《核不擴散條約》是蘇聯和美國對核技術的擴散化行動下導致的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成為核武器國家的現狀下制定和締結的。如前文所述,制定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控制目前持有核武器國家的數量,讓非核武器國家失去擁有的資格。雖然從形式上講,兩類國家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相關的權力,但是從實質上講,對非核武器國家設立的義務的精確度和詳細度遠遠超出了對核武器國家的要求。下面筆者就朝鮮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背景為底色來對兩類國家應盡的國家責任進行分析。
(一)核武器國家的國家責任。從目前實然的角度看,《核不擴散條約》以及其他與核武器使用相關的條約中雖然規定了核武器國家有分享核技術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責任,但是在具體的落實上卻沒有進一步的條款和方案進行輔助,雖然在現實中,非核武器國家是否要進行相關核能方面的開發和利用取決于其本國的經濟實力和實際的需要,但是,并不能排除非核武器國家在開發核能方面遇到困難但是無處求援而核武器國家不予支持的尷尬,制度的建立才是保障權利的關鍵。另一方面,《核不擴散條約》第六條中使用“締約國承諾盡早進行…真誠的談判”這樣的字眼,[1]沒有任何實際履行的強制力來作保障。筆者認為,“締約國承諾”作為核裁軍和停止核裝備的競爭不僅僅需要國家法院的批復和呼吁,更需要聯合國以一種可行性方案的方式將執行計劃拿出來,讓相關操作變得透明化和可視化,讓非核武器國家看到核武器國確實在進行相關工作的落實,否則懷疑與恐懼將不會減少。
(二)非核武器國家的國家責任。非核武器國家的責任和義務確定實際上在保障協議的內容里都有充分的規定,如果核武器國家能夠在前述的基礎上完成了對核裁軍以及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要求,那么非核武器國家應當在保障協議的基礎上完成義務內容。但核的使用關涉到我們每個人的人身安全,核能量的巨大和爆發性使人不得不擔憂非核武器國家對核使用不當所造成的種種災難的可能性。雖然朝鮮退出了《核不擴散條約》,對其退出無法采用法律的約束來強迫其重新回歸,但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應當允許相關的存在潛在危險國家(受害國)以國家不法行為的理由起訴至國際法院并對非法使用核武器進行核試驗的行為進行控訴和制裁。
【參考文獻】
[1] 參見“以核武器進行威脅或使用核武器的合法性發辮的咨詢意見”,第99段,國際法院.
作者簡介:姓名:丁偉;年齡:26;民族:漢族;學校:西南民族大學;專業: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