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鑫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首次提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縮小城鄉差距的重大舉措。土地制度是國家舉足輕重的經濟制度,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因此,需要不斷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進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
【關鍵詞】 土地制度改革 成果與思考 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是為實現城市與鄉村的協同發展,帶動農村和農業現代化。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要加大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外,還必須通過深化關鍵環節的改革,優化農村資源的配置。而農村最重要的資源是土地,土地制度是農村制度體系的基礎與核心,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就必須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改革開放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回顧
改革開放后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的過程。1978年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村一直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土地所有制。這種管理模式由于其生產和管理模式僵化,不利于農民發揮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最終導致農村農業的緩慢發展。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了農村土地的包產到戶,這一政策調動了廣大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動性,增強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動力,從而推動了農村的發展。
1983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印發〈當前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通知》,進一步肯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我國農業農村發揮的作用。在此之后,農地第一輪承包在全國普遍展開。
1984年的1號文件,即《關于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首次通過文件允許達到特定條件下農戶能夠對承包經營的土地進行轉包。
1998年修改了《土地管理法》的第15條,說明:在達到規定的條件的情況下,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交由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個人或者單位進行承包經營活動。
200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農村土地承包法》,這項法律條文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的要求進行了細致的說明。支出:農地的承包分為家庭承包和非家庭承包兩種方式,其中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其承包經營權也可以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進行流轉。
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取得了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義的三項成果:一是為了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進行相應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對農村承包地進行“三權分置的改革”,二是對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進行的試點工作,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三是對土地管理法進行修訂,為法律上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支撐。
(一)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三權分置”的概念,要厘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關系。年底,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將農村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其后,中央多次發布文件,強調在穩定農村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做到保護農戶的承包權,放活土地的經營權。
(二)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2014年4月30日,國家相關文件支出:同意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征地制度等改革的三項試點工作。同年12月31日,中央決定在全國選取33個市縣對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進行試點工作,并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上,將“三塊地”改革試點延期,直至2018年年底結束。
(三)《土地管理法》修訂。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關于《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也穩步推進。017年7月27日,《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上報國務院審批。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農村土地征收制度等方面做出調整。這次《土地管理法》修訂,是對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推進過程中出現了新情況進行針對性說明。特別是對征地制度的修訂較為完善,但是對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和農村宅基地退出這方面的法律相關修訂,仍然有一定爭議存在。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進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從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等三方面深入推進的,因此,需要從這三方面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一)鞏固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土地承包期做出了新的說明,指出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彰顯了中央堅定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決心,滿足了農地經營權合法流轉的需要。因此,應該進一步深化和細化“三權分置”相關制度安排,不斷完善對農地承包權和經營權進行流轉相關方面的支持,并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進行相關農業創新性經營的支持,多方面采取措施助推鄉村振興。
(二)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不僅有利于保障農民個人的財產權益,還有利于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可以加強對農村土地的統籌利用,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發展。
(三)推進農村宅基地退出與優化利用。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要求,農村宅基地是反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關鍵指標,因此需要按照“退出有路、退出有序、退出有利”的思路,進行相關宅基地退出工作。使農民能夠享有宅基地退出應有的紅利,退出后的戰績地可以根據不同鄉村現實發展和未來需求,進行新的合理充分利用。
推動土地制度改革不僅可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保障了農民的權益,并且會帶動農村農業的蓬勃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更好實現。
【參考文獻】
[1] 許明月.改革開放40年我國農地制度的變遷與展望[J].東方法學,2018(05):72-79.
[2] 杜偉,黃敏.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5(01):12-16.
[3] 王習明,彭鵬.鄉村振興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05):18-22.
[4] 劉振偉.鄉村振興中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2018(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