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隨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的使命是要和諧一致地培養人。”“沒有人和諧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培養出和諧的全面發展的人。”基于這種認識,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諧教育也成為很多學校的價值追求。
一、努力建構和諧校園
1.理念引領——建構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一所學校辦得是否好,首先看它的理念、方向、愿景,看它堅持什么、追求什么、實踐什么。歸根結底,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教育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基于這個根本任務和蘇霍姆林斯基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學校辦學必須貫徹好“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基本原則,以師生和諧、家校和諧、德智體美勞五育和諧為目標,努力做適合學生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和諧全面發展,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讓師生在學校過上有尊嚴的教育生活。
2.氛圍營造——人人都是和諧的創造者
關于和諧的創造,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工作中,一般地說,沒有任何一樣是次要的東西,這里的一切都是重要的,如果有任何一點被忽視或者做得不正確,就會使全面發展這一完整統一事物的和諧的基礎遭到破壞。所以無論公辦、民辦,無論中學、小學,都要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五育并重,努力引導學生實現個性發展基礎上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基礎上的和諧發展。在這個創造和諧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都是創造主體,積極學習、主動工作、密切配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精神生活上達成一致,在理想、愿望、志趣、思想和情感上達成一致,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共生成為共同的追求。
3.活動落實——讓班級成為有溫度的空間
和諧教育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造就和諧發展的人。人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種,通過活動并在活動中使孩子受到教育,這是教育發生的基本形態。教育活動的有效性一定是以了解學生、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為前提,進而解放學生、發展學生。要堅持辦有溫度的教育、和諧的教育,把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體現落實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讓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找到尊嚴,讓班級成為有溫度的空間,讓關愛與尊重、情感與溫暖在校園里無處不在。
二、引導教師走向卓越
1.做學生的引路人
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以和諧為引領,以師愛為根基,努力打造一支作風正、素質高、態度端、技能強的教師隊伍,這是所有學校和諧發展的基礎。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活動落實:開展尋找身邊好教師活動,講述師德故事,培育師德典型,定期評選蘇霍姆林斯基式好教師;開展教師素質提升活動,通過“一師一課題”“一師一優課”“一師一課程”等活動,提升教師職業能力……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心地光明、胸有丘壑,才能帶領學生一起看到最美的風景。
2.做學生的知心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從你走上教師道路的那一天起,你就應該在內心里暗暗發誓:要開發每一個孩子的天賦、才能與智力。而為此就必須了解你所培養的人,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了解他們的思維特點,了解他們智力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學校可以實施全員導師制,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德育導師,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道路上的難題;注重培養心理教師隊伍,開設心理健康課,舉辦心理輔導講座;開展勵志教育、師生談心、給學生寫信等活動,激活和喚醒學生體內蘊藏的豐富的、巨大的生命動力,賦予他們一生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3.做學生的陪伴者
教育是最癡迷的守候,是最溫暖的陪伴。教師在工作中應以情感為紐帶,傾力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嚴慈并濟。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先做到:要求學生多讀書,教師自己先讀;要求學生勤寫作,教師自己先寫;要求學生寫好字,教師自己先練。時刻提醒自己也曾是孩子,學會和孩子一道并肩遠行、相伴成長,這就是教師職業的應然狀態。
三、幫助學生成為“好人”
“好人”是蘇霍姆林斯基主張的德育目標,“好人”就是“美好、善良的人”。沒有不想成為好孩子的兒童,德育就是“讓兒童渴望成為一個好人”。
1.成為一個好學生
學校要堅持“做適合學生的教育”,積極建構符合學校實際的課程圖譜,用豐富的課程選擇性促進學生發展;要堅持多一把尺子評價學生,積極開展發展性評價、個性化評價,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標準去衡量學生,看到孩子在不同方面表現出來的“好”。如果一個學生能把別人的痛苦、不幸和憂傷放在心上,如果他能經常性地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他會愛護樹木、花草、小動物,那他就是一個“好人”、一名好學生。
2.成為一個好子女
學校在引導學生成為“好人”的成長之路上,要想法設法讓學生學會關心人,首先是學會關心自己的父母。學校每年寒暑假都要有尊老孝親作業,充分利用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等教育時機進行專題教育,要求學生人人記住父母生日,在生日當天給父母寫一封信或為父母做一頓飯、洗一次腳等。同時,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當前階段的最大任務就是努力發展自己,通過“成為最好的自己”,讓父母省心、放心、開心、稱心!
3.成為一個好公民
我國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讓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李鎮西老師認為,培養公民,就是一個教育者最大的自豪。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公民教育,一是通過展板、視頻、板報等形式開展專題公民教育活動,強化學生的公民意識。二是加強班集體建設,培養學生對集體的義務感、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三是通過學生會、學生社團組織,加強學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四是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社會、感受生活、體驗責任、強化擔當。五是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學業特長和人生理想,設計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圖景,為步入社會和終身發展做好準備。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