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月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內涵,對于初中生來說,該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其語文素養呢?筆者結合初中各年級學生特點,談幾點做法。
一、七年級:興趣引領,習慣護航,讓學生愛上語文
七年級學生剛上中學,科目增多、難度加大,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習的要求和小學有很大不同。鑒于此,七年級實踐活動應側重于興趣引領、習慣養成。
舉行節日專題活動。中秋節有以“月圓人團圓”為主題的詩詞朗誦會,教師節有以感恩為主旨的情景劇表演,重陽節有以尊老為話題的“公益廣告語”征集,春節有以親情為主題的圖片美文展,引導學生感受節日的文化內涵,培養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我們開設有“百花講壇”,每兩周舉行一次,由學生自己擬定主題并組織,內容不過多限定,如“動漫里那些美好的事”“《弟子規》新解”“奇詩趣事”等,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此外,為規范七年級新生的書寫習慣,我們專門開展了“規范漢字書寫”的課題研究。學校的教室和走廊都設有學生書法展示欄,每周更換;組織書法系列微講堂、漢字書寫大賽、最美作業評選等活動,鼓勵學生勤奮練字。
二、八年級:文化熏陶,開闊視野,讓語文異彩紛呈
對于八年級的學生,要給他們提供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讓他們多積累知識。
我們在每個教室都設有漂流書屋,定期組織好書推介會,教師與學生同步閱讀。每個月推介親子共讀書目,收集學生和家長的讀后感,營造閱讀的大環境。
我們開展“激情早讀”活動。教師指導課代表靈活設計領讀、合讀、小組讀、吟唱等多個環節,讓學生在大聲的朗讀中建立自信和語感。另外,每天進行半小時的名著閱讀,周五的語文課前,請學生上臺就所讀名著談讀后感受。
同時,我們利用校廣播站的平臺,每天中午播放“美文美讀”,引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語文天地,內容包括唐詩宋韻、經典哲學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凈化。
三、九年級:知識整合,能力提升,讓學生厚積薄發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集結式教學法,主要以專題整合教材,逐個聚焦知識點,適用于九年級第二輪專題復習。語文組教師合作分工,按易錯常錯字詞、古詩詞、文言文基礎知識、現代文閱讀等板塊,每人負責一部分將知識歸納整合。比如把文言文考查的知識點按照名句背誦、解釋重點實詞、用現代漢語解釋句意、體會文中人物或作者情感等方面進行歸納整理,要點分發給每位學生,保證過關。
九年級學生的時間緊,進行大量練筆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我們單周作文的課時,一節是學生閱讀,一節是教師結合高分作文進行寫法指導。雙周寫的作文題目是集體備課精選出的,覆蓋面比較廣。完成以后,學生要經過自改、組內互改、教師改、自己再改等多個環節。如此一年下來,每位學生都有六七篇拿得出手的文章,在考試時可以靈活應對。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