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飛 張茂杰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為基礎性活動之一,對字、詞、句、段、篇以及寫作的訓練起到了重要作用。群文閱讀作為閱讀教學中一種新興的閱讀模式,以高時效性和易操作性廣受師生歡迎。
那么,如何在小學高年級進行群文閱讀模式的建構和完善呢?
一、模式的建構
1.前期準備
群文閱讀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因此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的協調分工一定要做好,力爭在可期的目標范圍內,從數量和質量上收到預期的閱讀效果。
2.閱讀方法的培養
群文閱讀沒有一定的方法肯定不行,教師要舍得花大力氣去指導學生運用歸納、類比、假設、推理等常用方法,要分組分批和學生一塊備課、閱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查閱資料、解決問題,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習慣。教師要懂得放手,讓學生自己不斷嘗試分析課文、講解課文,并歸納總結得失,最終在教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的一套閱讀方法。
3.內容的選擇
群文閱讀不能脫離課本,要依靠單元整組教學進行。經過反復權衡,我們認為從現行各版本教材中選擇內容是一種恰當可靠的方法。以西師大版教材為例,在進行以“自然風光”為主題的單元內容教學時,我們就從人教版和冀教版等其他版本教材中選出同樣主題的四篇文章,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
4.群文閱讀模式的流程
我們采用“一講、二練、三實踐”的群文閱讀模式流程。
“一講”,就是每個主題單元內,教師精講一篇課文。教師不但要為學生講解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示范閱讀方法,讓學生弄清楚教師是從哪里入手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的,這篇課文與本單元其他幾篇相比有哪些異同等。
“二練”,就是通過師生共同備課、學生試講,由學生推選出兩名“小老師”,為其他學生分析課文;教師也要轉換角色,從學生的角度聽“小老師”授課,并及時總結得失,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方法。
“三實踐”,就是隨著群文閱讀的逐步推進,把閱讀實踐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教師依現行教材確定閱讀主題,并選定閱讀內容,特點是課堂突發意外較少,教師相對容易指導。本階段目標是鞏固學生掌握的閱讀方法,并要求學生不斷利用自己的一套閱讀方法嘗試對課文進行分析。中級階段仍由教師確定閱讀主題,但由學生依據不同版本教材交叉選定閱讀內容,特點是教師備課量激增,課堂上學生發言活躍,交流逐漸增多。本階段目標是利用群文閱讀這個平臺,通過大量的口語交際,讓學生進行各種思維碰撞,有效提高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高級階段的閱讀主題由學生自己確定,閱讀內容也由學生自己選定。通過初級和中級階段的鞏固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運用也比較熟練,此時教師就要適當地學會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選擇,特點是課堂上學生的深入提問層出不窮、精彩回答屢見不鮮,這是學生結合文本對生活深入思考的表現,是學生思辨能力發展的表現,是語文課堂生成性結果的表現,教師應予以充分鼓勵。本階段目標是讓學生積累充足的生活素材,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5.時間安排
每周按照“一講、二練、三實踐”的群文閱讀模式進行時間安排,基本上不打亂原有教學秩序:教師“一講”,約需1—2個課時;學生“二練”,約需2—4個課時;全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實踐,約需1—3個課時。這會給教師留下充足的時間,游刃有余地對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指導。在學生熟悉群文閱讀模式以后,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會提高,教學進度也會自然而然地加快。
6.群文閱讀的檢測手段
初級階段的群文閱讀,其檢測手段仍以現行考試標準為主。這對于增強教師、學生、家長進行群文閱讀的決心和信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級階段的群文閱讀,其檢測手段以口語交際和閱讀理解為主。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口語交際平臺,以講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合理推測等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提升思辨水平。
高級階段的群文閱讀,其檢測手段則以寫作為主。再好的閱讀方法,歸根結底都要落到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上。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多種類型的寫作練習,將學生每次習作的檢測成果悉心保存,學期結束后結集成冊,讓家長共享孩子成長的喜悅。
二、細節的完善
1.“小老師”的問題
在群文閱讀的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學生獨立閱讀、理解課文。讓學生做“小老師”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討論機制的引進
在群文閱讀的高級階段,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社會閱歷的豐富,學生的思考會越來越深入,提出的問題極有可能越來越尖銳,這是學生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發展的突出表現,是學生獨立思考的開始。教師要適時引入討論機制,提高全體學生對問題的類比、推測、歸納、質疑能力。
3.教師的作用
教師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始終讓學生處于閱讀的主體地位。要精心設計問題,在恰當的時候及時點撥,讓群文閱讀實現閱讀效果的最大化。
4.質量和數量的把握
傳統課堂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方法單一,而以群文閱讀模式建構的課堂,教師對學生的傳授則方法與知識并重,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獲得分析課文的方法技巧,通過實踐、練習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閱讀質量有了保證。
傳統課堂循規蹈矩,按現行小學五、六年級教材安排,一學年下來無非64課。而以群文閱讀模式建構的語文課堂,按照每周“一講、二練、三實踐”的模式,每周即可進行7篇的閱讀訓練,一學年按40周計算,即可達到280篇的訓練量。這樣的閱讀量,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已相差無幾。
綜上所述,通過小學高年級語文“一講、二練、三實踐”群文閱讀模式的建構和細節完善,讓學生得法于老師,成法于自己,符合新課程標準中以閱讀促教學的新思維、新理念,可以較好地解決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的“質”和“量”的問題。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中小學多文本閱讀實踐研究專項課題“小學高年級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wbyd18023002)
(責 編 曉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