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新時期十師深化團場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切實增加職工持續增收。保障職工隊伍留得下、干得好、住的美。才能充分發揮穩疆固邊的穩定器,各族民族大熔爐、先進生產力示范區的作用。
關鍵詞:農工合作社 新動能 創新發展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01
2018年是兵團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農工合作社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最具活力和生機的載體,也是帶動職工走“貿工農、種養加”一體化的市場主體。發展農工合作社,是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改變小規模分散經營,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切實帶領職工增收的根本性舉措。
一、十師農工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017年末,全師備案登記農工合作社160家,但在發展過程中,許多存在著建設不規范,未實際運作等問題,根據師農發《關于開展對農工合作社清理整頓的通知》要求,對十師范圍內有名無實、未實際運營,登記后兩年以上沒有實質性經營活動的“僵尸社”、“空殼社”進行清理整頓,截至2018年6月,全師共清理整頓58家,目前運營102家。社員人數成員由2017年的5294人下降到2370人。
通過調研走訪,十師農工合作社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共性問題——合而無力、質量不過硬
第一,合而不作。一是行政引導越位,從指導層面來看,許多團場依然被“計劃”的慣性思維所束縛,讓行政指導越位、錯位,由“側位輔助”成了“關鍵主位”。合作社成立了,卻只是政治社、空殼社,導致合作社內控機制虛設。沒有起到促民增收的實質性作用。二是農戶參與被動,當前團場職工群體以 45歲以上為主,平均文化程度在初中水平,普遍缺乏農業知識和技能,沒有合作的底氣,許多農戶對發展合作社的認識不到位,一直處于被動局面,主動參與合作的意識相當淡薄。
第二,合而不強。目前許多合作社沒有形成緊密的聯結機制,各個團場之間、甚至一個團場之間的同類合作社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的階段,缺乏必要的合作聯合,比如十師各團場種植業合作社26個,畜牧牛羊類合作社46個,但各個合作社在種養植品種、技術、市場開拓等方面基本都是各自發展,自謀生路,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
第三,合而不信。只能“同享福”,不能“共患難。部分合作社和農戶都存在趨利行為,只顧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有時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損害合作社的利益。沒有承擔社員應盡的義務,沒有做到共擔風險、共同行動,使得合作社的優勢無法充分顯現。
2.特性問題
一是不做不合假把式,一些連社合一的合作社會因黨支部成員與農戶之間沒有利益聯結機制,出現“領辦,領辦,領著不辦”名存實亡的“休眠社”。更有只為了套取優惠政策不帶動一家農戶的“翻牌社”。這些合作社可以說都是真正的“假李逵”。
二是做而不合真缺失,一些合作社看似是在實實在在的運行,和農戶一起在協作生產,也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卻存在大量使用國有資產,如設施大棚、畜牧資產、國有農機具、庫棚等問題。團場的全權包辦導致合作社產權不清。
按照《農工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合作社與入社成員之間必須構建明晰的產權關系,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載體。確保“成員擁有、成員控制、成員受益”。充分保障成員對合作社事務的一人一票形式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這也正是他所缺失的。
二、創新發展 培育合作發展新動能
1.聯合發展,走規模化、產業化道路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明確提出“引導農民合作社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合作與聯合,進一步提升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和層次,完善管理和服務。
如按照經營產品在團域甚至師域內組建農工合作社聯社,既能避免同行業競爭,又能在更大范圍配置資源、擴大規模,鼓勵同一領域的合作社實行橫向聯合,組建行業聯合社和跨區域聯合社,探索股份制發展,可以延伸產業鏈,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話語權,增強市場競爭力。
2.融合發展,走企業化發展道路
在2018年新修訂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法修訂草案中就提請擴大了法律調整范圍,取消有關“同類”農產品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中“同類”限制。鼓勵: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從事多種經營和服務的綜合化方向融合發展。
近幾年一些合作社遇到的一個瓶頸就是成員數量不斷增多、涉及范圍不斷擴大。該如何的認定與管理的問題。我認為在堅持合作社辦社原則的同時,聘請職業經營人,對內是合作社,對外企業化,將農業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環節銜接起來,使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聯接為一個完整的農產品供應鏈,實行企業化管理。走融合、共享發展的道路。
3.推廣特色文化 走專業化、品牌化發展道路
2017年一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要推進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的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大力引導、鼓勵和支持農工專業合作社擁有自主注冊商標,開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等相關認證,增強專業合作社的競爭力和產品的質量,打造知名農業品牌。兵團的偏遠師團就利用藍天白云的生態美景,宣傳我們兵團的特色文化,講好我們的屯墾故事,開發一些“特而優”、“小而美”特色品牌,使其成為強團富民的“金字招牌”。
當然,做好農業品牌絕非一日之功,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始終秉承“工匠精神”,要有十年磨一劍的毅力。
總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發展農工合作社提升到戰略層面加以謀劃和推廣,才能加快培訓農工合作社發展的新動能,推動農工合作社規范健康發展。最終打牢師市發展穩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朱美香,郝向東,李衛華.新疆兵團農工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對策——以石河子地區為例[J].新疆農墾科技,2018,41(08):50-54.
[2]韋鳳琴,劉宗蕓,曹建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工專業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淺析[J].農場經濟管理,2017(0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