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辰
摘 要:作為黃河三角洲開發戰略的中心城區,濱州市濱城區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具有相當強的優勢。本文試圖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出發,通過對濱城區區位優勢及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優勢分析,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視閾提出濱城區今后發展的方向及路徑選擇。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 遠景 黃河三角洲 路徑
中圖分類號:X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02
一、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性
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建國后,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先后經歷了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重點不同,措施各異,成果都很顯著。目前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推進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更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的需要。
1.是貫徹落實中央和山東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決策的體現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復,使得中國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借著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這又一新的區域經濟國家戰略的東風,高效生態經濟建設在國家層面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對于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的發展規劃,我國政府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將高效生態經濟建設納入國家經濟發展宏觀戰略全局之中,高效生態經濟的實踐必將為黃河三角洲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2.是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綜觀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和興盛,多得益于大江大河的哺育。黃河三角洲是富饒的大河三角洲之一,也是中國東部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德國經濟學家辛格考察了這里后,感慨的說:“在歐洲再也找不到這樣好的三角洲了。”。黃河三角洲如何定位、如何開發、怎么開發,經過了幾代人的討論,集中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意見,最終確定利用黃河三角洲未受污染的天然條件,發展高效生態經濟。黃河三角洲的生態脆弱性決定了只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才能走出一條比其他地區起點更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的發展道路。如成功推進,必將在黃河三角洲開發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3.是迎接發展壓力和挑戰的必然選擇
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產業振興規劃,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體化,到長江經濟帶的形成,形成了從南到北、由點到面、由線到帶的開發開放格局。新一輪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各地都在競相發展,態勢咄咄逼人。就濱城自身而言,黃河三角洲開發總戰略的提出,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完全符合濱州市情,符合黃河三角洲的區域發展實際。濱城區必須乘勢而為,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努力開創經濟社會建設新局面。
二、濱城區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優勢分析
1.區位優勢不可替代
濱城區是濱州市委、市政府駐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連接京津冀的重要節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是連接華東、華北的重要交通城市,素有“華東樞紐”之譽。具有輻射周邊、帶動區域發展的區位條件。
2.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年輕的土地,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還造就了大片新陸地。待開發的土地資源富足,水利資源充沛。黃河橫貫境內23公里,年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區內建有小型以上水庫15座,其中中型水庫3座,總蓄水量超過1億立方。石油、天然氣蘊藏豐富,是勝利油田的重要產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形成了對產業和環境的較強承載力,具有吸引要素聚集、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獨特優勢。豐富多樣的資源稟賦,使得這一地區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3.后發優勢強
黃河三角洲作為一個新興地區,對于長三角、珠三角而言,發展相對滯后,但同時又具有新興地區獨特的后發優勢。濱城區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整合難度小,發展空間大,產業升級快,受市場波動影響小,能及時搶占優勢產業,目前形成了以亞光毛巾、三元家紡、資興(濱州)紡織印染、祥和紡織為主的家紡服裝業;以中海瀝青、東瑞化工為主的高新化工業;以濱農科技、僑昌化學、泓瑞醫藥為主的生物制藥業;以安琪酵母、金匯玉米、泰裕麥業、隆達食品為主的農副產品深加工業;以紅星車業、東海龍活塞、九環石油機械、環球汽配為主的機械制造業;以山水水泥、東冠建大管樁、博遠模板新型建材為主的建材業等六大支柱產業。濱城區形成了科學的發展定位和戰略規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框架、產業布局、未來走勢等都有準確的理解和把握。這些優勢無疑會使黃河三角洲快速崛起,后來居上,最終必然會領先發展。
三、濱城區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遠景路徑
發展高效生態經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需要靠改革創新的理念,建立起完善有利于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探索建立生態補償、節能減排、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等體制機制,形成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協調推進的體制機制,為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具體如下:
1.突出區位優勢,加快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
依托市轄區優勢,優化產業布局,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以功能完善、亮點提升、人氣聚集為目標,全力推進東區建設進程,努力打造生態東區、品質東區、人文東區、宜居東區。一是優化空間布局,拉開中心城市發展框架。以城市中心區為主導,北延融入濱州工業園區,東擴東區,西拓西區納入三河湖生態風景區,向南輻射帶動高新技術開發區,拉開中心城市發展框架,構建起“一區主導,三區聯動”的城市發展格局。二是加快城市中心區改造升級,完善中心城市服務功能。以“水電路氣訊熱”等為重點,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城市集聚和服務能力,重點建設好萬達廣場、黃金國際、銀座家居、魯北蔬菜批發市場等重點項目。三是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著力建設東區高新化工園和北城濱州工業園兩大產業聚集區,進一步完善園區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園區的投資吸納、產業聚集、項目建設承載能力,積極吸納項目入駐,延伸產業鏈條,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四是依托鐵路建設,構建交通樞紐城市。以德大、黃大鐵路為依托,謀劃建設專業市場和鐵路物流園區,著力構建黃河三角洲區域性交通樞紐,打造輻射魯西北、冀南、晉南等中西部地區的區域性商品流轉集散中心,統籌推進“兩區一圈”建設,積極對接“一帶一路”,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強與環渤海地區各市的對接與協作。
2.突出創新驅動、項目帶動,打造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
搶抓國家擴內需、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發展機遇,強化創新驅動,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一是重大項目建設改造升級。改造升級傳統工業,重點抓好中海瀝青含酸重質油綜合利用、大唐濱州2×30萬千瓦熱電聯產、僑昌化學蛋氨酸、豪德貿易廣場等重大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加快引導工業企業三產剝離。以濱北工業園為突破口,引導亞光、金匯等大型工業企業積極穩妥、規范有序地進行工業企業三產業有效剝離,將企業倉儲、包裝、配送、運輸等物流業務進行分離,成立獨立核算的法人實體,擴大服務業企業總量與規模,培植新稅源。
二是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全力打造省級服務業園區---渤海七路中心商貿區,推動渤海十路特色餐飲街擴規提檔,促進耿家、姜家市場改造升級,加快豪德貿易廣場、義烏國際商貿城等專業市場建設步伐,打造專業商貿中心。目前,濱化、中瀝、大唐、友泰、華紡、萬達等骨干企業健康運營,北汽江森、高信化學等高端項目相繼落戶,全區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后勁進一步提升。
三是高標準規劃建設東區高新化工園區。按照“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基礎的石油化工、鹽化工、機械裝備制造等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增強產業競爭力。依托濱化集團、東瑞化工、中海瀝青等骨干企業,建設東區高新化工園區,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模式,降低環保成本,逐步將其建設成為高效生態的綠色化工基地,成為全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3.突出市轄區經濟,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郊型現代農業
一是立足市轄區優勢,抓好東區物流園區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依托德大、黃大、濱港鐵路,建設以生產資料物流和產成品物流配送為主的東區綜合性物流園區。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城市經濟的主攻方向,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培育發展新興服務業,打造環渤海西南岸物流和商貿中心、黃河三角洲金融服務中心,努力打造服務業發展新高地。
二是以“生態高效”為主題,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城郊型現代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加工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生產,中裕高效農牧循環經濟產業園是濱城區重點建設的現代化農業項目,目前已形成了從廢棄物飼料加工利用、生豬養殖、屠宰、肉制品深加工及冷鏈物流,有機肥生產到現代作物育種的完整農牧經濟產業鏈;繼續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依托地方特色農業資源,積極發展集休閑、觀光、娛樂于一體的城郊型觀光農業,著力抓好黃河人家、百果園采摘、三河湖休閑垂釣等項目開發建設。
三是積極發展文化旅游業。進一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加強旅游風景區等級申報。著力打造人文古跡、都市風景、沿黃生態觀光三大旅游區。即:以秦皇臺、杜授田故居為主體的人文古跡風景區,以蒲湖、中海、三河湖為主體的都市旅游區,以市西、市中、梁才“十里荷塘”等沿黃地帶為主體的沿黃生態觀光旅游區。
參考文獻
[1] 石軍.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加快黃河三角洲的建設和發展[J].黃河口論壇,2001(2).
[2]李文化.生態農業[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3]金鑒明.金冬霞.中國的生態農業[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1999.
[4]周小萍.陳百明,盧燕霞,等.中國幾種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及其實施途徑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4.
[5]張臺柱,徐慶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及途徑[J].作物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