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茗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加速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在語文課堂融入情境教學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是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提出了一些情境教學融入語文課堂的有效策略,以期為我國語文教學的進步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關鍵詞:有效策略 語文課堂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形勢和要求,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樹立起新課改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語文是我國教育的重點科目,語文教學對學生其他學科學習以及未來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語文課堂創設教學情境,能夠突出學生主體位置,滿足當代學生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素養和綜合能力。
一、創設音樂情境,陶冶學生情操
音樂是表達和傳遞情感的有效途徑,能夠給予收聽者一種更直接的情感體驗。新課標強調的語文教學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優秀文化的感染和傳遞,推進學生身心的和諧健康發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思想道德修養,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1]。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通過音樂創設情境,讓音樂成為激發學生審美情趣的內在驅動力,結合課文內容,巧設音樂情境,給學生創造一個直擊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氛圍,從而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感悟同時,陶冶學生情操,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李清照的《如夢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我國著名歌手蔡琴演唱的歌曲《如夢令》,婉轉悠長的音樂加之歌手動情的演唱,能夠讓學生進入到這首詞的特定氛圍中,使學生感受到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李清照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二、創設語言情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只是按部就班的講解教材知識,沉悶的語文課堂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影響了教學質量,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更好的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要充分傳達出課文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加強對課文內容的鉆研,全面掌握課文,并以此為基礎創設語言情境,用適當的語調和語言將學生帶入到課文情境中,讓學生更真切感受到課文情感,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自主的投入到語文學習中[2]。
例如,在給學生示范閱讀胡適創作的《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在讀到“我的母親心里又悔又急,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這段時,教師可以加之豐富的情感帶入,運用語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細膩語言中,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形象。
三、創設合作情境,促進共同進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團結合作能力愈加重要,合作能力也是當代社會對人才能力的一項主要評價指標[3]。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積極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創設合作情境,針對學生自身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很難攻克的難題,通過學生在合作情境中充分討論合作,實現思維的分享和碰撞,從而拓展學生思路,豐富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合作解決問題,達到學生共同提升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這篇文言文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完課文大意后,將學生分成合作學習小組,就“為什么桃花源會成為人們心中理想的生活所處”“文章傳達了怎樣的思想和情感”這兩個討論話題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勇敢表達自我觀念,合理發揮想象力,有的學生說“桃花源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紛爭,所以人們心之向往”,有的學生說“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按了生活的期待和愿望”……學生在分享觀念,討論學習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合作意識和團結意識,感受到團隊中每個成員不容忽視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既提升了學習質量,也切實促進了學生的和諧發展。
四、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探究意識
良好的質疑意識和探究意識有助于學生的思考、總結和反思,是促進學生不斷提升進步的兩大重要意識能力。目前我國中學生普遍缺少探究意識,這是因為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教學過程往往互動性不足,學生沒有表達自我和質疑探究的時間和機會,影響了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針對這種情況,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和探究意識,讓學生能夠自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在教師適當的指引下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探究學習帶來的成就感,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信心[4]。
例如,在講解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聯系問題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在學生閱讀完一遍課文后,提出“課文如何描寫皇帝愛新裝的”“皇帝愛新裝的目的是什么”“兩個騙子為什么能獲取皇帝的信任”“皇帝來看織布那兩位誠實的官員為什么要搶先介紹”“跟著皇帝的人們如何評價騙子織的布料,都提出了什么建議”,這一連串的問題能夠將課文內容由淺及深的串聯起來,學生在帶著問題重新閱讀課文,思考、質疑、探究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深度剖析課文,掌握課文內涵的過程。這一連接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引起學生的探究思考,讓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吃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而是能夠更加有意義,有深度。
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積極靈活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推進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馬巖,鄭丹.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與財富,2018(33):77.
[2]李小五.語文情境化課堂教學措施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8(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