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坤
摘 要:構建語文課堂文化應致力于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重在激發、喚醒學生的文化自省意識,教師要服務、支持并成為學生文化素養的締造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培養學生自覺、自愿的形成語文思想、語文文化和語文價值觀。構建語文課堂文化應包括民族傳統文化、鄉土文化、思辨文化等方面。
關鍵詞:語文課堂 文化民族 傳統鄉土 思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語文課堂文化是將文化限定在語文課堂這個特定的情境之中,它不僅包括語文教材給學生帶來的明確知識,即語文課程中的固定語言知識和語言思想,但也有一些意識形態的東西,如教學材料中隱含的對漢語難以形容的情感態度。那么如何構建語文課堂文化呢?
一、構建語文課堂中的民族傳統文化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教師義不容辭的。充分發揮語文人文素質教學的特殊作用,把民族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學生熱愛母語、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平臺。
1.接近古詩文,體悟民族傳統文化意蘊。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句、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繁復的意境,承傳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永垂不朽的贊歌。教師應引導學生去品味其精髓和真正的內涵,感受由古詩所凝聚的文化精髓。
2.親近古詩文,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漢語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內涵,而且創造了優美的意境。教師不但要在誦讀中讓學生感受音韻之美,還要體味慷慨激昂、沉郁頓挫的內涵氣勢。教師要努力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古典詩文、名人軼事鋪墊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融入到意境之中,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3.走進古詩文,加強傳統文化實踐。
通過讀書會、辯論會、詩會、參觀走訪、聽國學講座等實踐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書法、國畫、作文、誦讀、文學鑒賞、人物評傳、文學常識等基礎知識訓練,將情感熏陶和審美情趣培養結合起來,將人格培養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增強傳統文化的積淀。
二、構建語文課堂中的鄉土文化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地方文化的教育成分,把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根植于學生的內心,以此為基礎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培養其對家鄉的認同感和熱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那么要如何構建語文課堂中的鄉土文化呢?
1.挖掘本地歷史名勝資源,增強家鄉認同感。
對家鄉的自豪感是每個中國人的共同基因,通過對本土歷史名勝的學習,可以更好地加強學生家鄉觀念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隴南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但它卻有著悠久的歷史。
2.借用鄉土民俗,拓寬文化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把“知”與“行”有效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鄉土民俗之中隱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只要利用好,就會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光彩奪目。為了加深對家鄉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可以指導學生設計一個關于一個特殊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程,并對家鄉文化的一個方面進行研究。
3.整合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校本教材。
鄉土文化是是語文課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大源泉。正如張孝純先生所說“語文與生活同在,凡有人類生活的地方都有語文,都有語文實踐與語文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地方文化是“大語言概念”的實踐。這種“介紹”不僅是對語文教學內容的有益補充,而且提高了語文教學內容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鼓勵學生受當地文化影響,以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三、構建語文課堂中的思辨文化
基礎教育的課堂文化建設不能偏離基礎教育的本位價值,不能脫離基礎教育的基礎性,而習慣是基礎素質的重要體現。課堂文化建設往簡單方面說,就是創造培養好習慣的環境。好習慣最主要的方面是思辨習慣。
“思辨”式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思辨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不僅要記住知識,更要勤于思考;不僅要掌握技能,更要善于思考;不僅要得出答案,更要多角度思考;不僅要答案正確,更要答案真實;不僅要達到規定要求,更要具有新意。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質疑、善于比較、善于分析、善于綜合、善于實踐,構建課堂的思辨文化。
1.立足教材,勇于質疑。
學生社會閱歷淺,往往會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從學生的疑問入手,科學地、藝術地把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需要解決的矛盾擺在學生面前,促使他們開始積極的思維活動,充分發揮積極思維的優勢,并逐漸引導他們的思維從形象到抽象。在探求中不斷激活學習興趣,提高思維辨析能力。
課堂中,教師要抓住那些精華文段、重點語句、關鍵字詞讓學生更深、更全面地去思考,斟詞酌句的質疑。要盡量多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自覺地意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有效果的換詞比較表達效果的做法。
2.求異創新,因勢利導。
創造性思維需要“活”和“新”,而發散思維需要尋求變異。學生的思維習慣形成了,他們的思辨意識自然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教學要多元化,不僅要有自己的教學特色,而且要有多種特色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激發潛能,升華思辨。
教師要以合理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潛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明確的目標,重視學生的閱讀問題讓學生在經過一番思辨后,根據自身的閱讀體驗、認識和感悟,構建起對課文內容意義的理解。構建語文課堂教學文化的過程,是師生思維碰撞、心靈感應的過程,要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尊重學生、尊重不同意見,讓學生在相互闡述和相互傾聽中形成語文思想、語文文化和語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楊晉夫,姜健.語文課堂教學文化的反思與建設.教育探索2010(5).
[2]陶西平.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教研網2018.4.23.
[3]農靜純.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鄉土文化滲透及價值研究.語文教育.20216(1).
[4]王小龍.構建"思辨"式語文課堂.新語文學習.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