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摘 要: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我國的養老壓力也在呈直線上升趨勢,老年人是否能夠安享晚年,這已經不單單關系著老年人本身是否自我滿足、自我認可了,而是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與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
關鍵詞:老齡化 文化養老 精神寄托 文化品位 自我價值 老年大學 文化館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6-0-01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也在同時迅猛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老年人口占比早已突破7%,并逐年呈快速增長之勢。據統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17%,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我國將成為超老年型國家。由此可以預見,我國的養老服務業將會是未來最大的老齡產業,同時,我國急需尋求一種高效的養老模式來解決我國日趨沉重的養老服務壓力。
我國當前最常見的三種養老模式包括家庭養老、政府養老和社會養老。其中,家庭養老是現在大多數老人的首選,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但客觀來講,家庭養老并不具備明顯優勢,這主要是受我國長期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導致中國家庭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從而呈現出一對二或是二對四的倒三角贍養模式,中青代子女除了需要面對強大的生存壓力(工作來滿足基本物質需求),還要面臨單方或雙方父母的贍養、子女的撫養問題,而我國為了緩解老齡化加劇、人口危機等問題逐步作出的開放二胎、多胎生育政策的決定,更是加劇了當前的中青代子女的多重壓力,同時也加大了社會矛盾。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了降低中青代壓力、緩解社會矛盾,同時適應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國開始倡導一種積極的養老理念,即“文化養老”,這種養老模式在中國是普遍的,也是最值得提倡的。
文化養老有以下三點意義:
一、文化養老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寄托
前段時間在電視中、網絡上熱播過一則公益短片,大意是家中老人滿心歡喜做好了一桌飯菜等待子孫團聚一同享用,卻在飯菜都快涼了時接到了子孫的電話“爸媽,我今天加班,不回家吃飯了”、“爺爺奶奶,我們今天同學聚餐,不去您那兒了”,此時畫面定格到了老人滄桑的容顏上,老人發出了一聲長嘆。
以上公益短片旨在表達現代社會中老年人晚年生活面臨的身體的衰老、精神的空虛、知識的匱乏,呼吁中青代加深與中老年人的情感交流、思想溝通。
以中國30-50后老年人群為例,在晚年生活,家庭條件中上等的,多數會選擇喝茶、看報、讀書、養花、種菜之類需投入一定成本的活動,家庭條件中下等的,多數會選擇看電視、打棋牌或與人閑談等成本較低的活動。無論是以上哪種老年群體的哪一類活動,都往往具有個體性、單調性的特征,時間久了,若子女陪伴又少,老年人長期缺乏精神寄托,就難免會生出一種“晚年孤獨”的唏噓之感。
而進入文化養老模式的老年人們,有機會實現年輕時無法實現的理想、從事過去他們無法滿足的事情,他們可以參加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如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絲竹管弦、唱歌彈琴,還有中醫、太極、瑜伽等養生活動,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同時,極大的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加強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老人們閑余時間的談資不再是子女、老伴兒等家長里短的話題,而是這些活動中學習到的內容,老人們不再將情感寄托一味局限在家庭、子女這些狹小的問題上,而是寄情于多種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在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時,更是為這些老年人提供了良好、豐富的精神寄托。
二、文化養老幫助老年人更好的融入社會
文化養老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現在非常受歡迎的老年大學,下至四五十歲、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們在這里有數不盡的選擇,學校設置課程種類豐富、學員選擇性強、師資力量雄厚、學費水平人性化,基本每一門課程都是一周一次,許多老年人在這里經常會一次性報名參加多門課程,以聲樂課程為例,學校會為不同水平的老年人分別設置聲樂基礎、聲樂提高、聲樂研修、聲樂演唱等遞進式的課程等級,方便老年人根據自身水平選擇對應課程,很多老年人不僅豐富了文化知識,還結識了很多知己。近幾年,為滿足更多的老年群體的求知欲、擴大老年學校在老年群體中的文化影響力,我國逐步實施數字化、信息化老年大學,讓那些年齡過大、身體條件不允許外出的老年人可以在家進行網上的學習,逐步實現足不出戶的文化養老模式。
又比如本身已具備一定文化藝術水平的老年人,他們會選擇加入社區、老年學校或是文化館的團隊,在平時,他們刻苦鉆研、勤加練習,自覺自發的參加團隊的系統排練,一旦有展覽、演出或比賽任務,他們會以最完美狀態呈現出自己最美的一面。很多優秀文藝團隊中的老年人表示,年輕時幾乎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城市,但是自從加入了團隊,每年不僅能夠去全國各地交流展示自己,還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文化閱歷。
無論是借助老年學校這一平臺,還是借助社區、文化館等老年文藝團隊,文化養老都在滿足老年群體提升文化水平目的的同時,也逐步擴大了他們的交際圈,幫助他們更進一步的融入到了社會中。
三、文化養老幫助老年人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其實以往人們在提到老年人時,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老年人因為年齡大,必然會導致大腦反應遲緩、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差,甚至有些老年人自我認知也是這樣的,所以不重視老年人的文化養老問題。其實不然,我們可以看一下時常參加文化養老活動的老年人,他們的身心往往比好多同齡人甚至年輕人都要健康,他們的臉上永遠都掛著笑容,他們的步伐永遠都是那么的穩健,當我們詢問到這些老年人時,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表示,是文化學習讓他們擺脫了老年生活的煩惱,他們利用晚年生活將自己年輕的夢想一一實現,提升了他們的文化修養、文化品位。因為時常參加文化活動,不讓自己與社會“脫節”,還使得他們獲得了極大的自我認知、自我肯定的能力。
這些被文化深深滋養的老年群體,不僅自信樂觀獨立,甚至還在家庭和社會中再一次實現了自我價值。
在家庭中,他們不會抱怨、更不會時常感嘆孤獨,反而會給家中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他們用親手制作手工藝品來裝點房屋,他們學習各類民族器樂、西洋器樂來愉悅身心,他們學習舞蹈、瑜伽等讓自己的身心時刻保持健康狀態,他們的子女愿意和他們溝通交流情感,而他們也能夠讓子女感到安心、放心,并給出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還能用學到的知識去幫助輔導孩子們,在家庭中再次發光發熱。在社會中,他們更愿意走出去,走到社區、走到別的城市和地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幫助身邊每一個可以幫助到的人們,比如在十字路口、醫院、學校附近,我們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志愿服務工作中。這些都是他們種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缺失的老年群體或多或少會使后代滋生自私、缺乏自理能力、或是自由散漫、自律能力極差的性格特征。而文化缺失的老年群體又極易在晚年孤獨的情況下,形成自我否定從而影響身體健康,長此以往家庭結構必然失衡,而千萬個這樣的家庭也會使社會面臨巨大的情感與健康危機。文化養老在使老年人有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精神追求,讓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的同時,也給后代帶來了正面積極的文化影響,文化養老已經不單單是促進老年人個體或群體之間的交流學習、水平提升,更是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與長遠發展。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文化養老在中國這片文化養分充足的大地上,在國家政策、政府幫扶的形勢下,勢必會以最飽滿的姿態蓬勃發展下去,也勢必會用它最深厚的營養來滋養灌溉一批批的老年群體,幫助他們實現真正的“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