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 王巍 盛阿楠
馬克·吐溫著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主要通過二元對立形象塑造的手法,展現了哈克貝利·芬的機智、勇敢與善良。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紹了文學作品中的悖論的主要內容。其次,分析《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主要創作手法。最后,針對《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的悖論現象,進行深入的探討。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在文學研究領域,被視作美國現代文學的開端,作品中飽滿的人物形象,富有戲劇表現力的情節沖突,充滿趣味與可讀性的人物對話,將美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有著眾多的悖論現象,作者基于這種創作表達方式,集中展現了黑人所受到的壓迫,塑造了人物多元化的性格,使得人物呼之欲出、形象生動。
一、文學作品中的悖論的主要內容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文學作品中的悖論,與這種數學概念上的悖論,既有統一性,又有一定的差別。文學作品中的悖論主要有社會文明的悖論、自由的悖論、生死的悖論、創造的悖論等,具有鮮明的文學特征。文學作品中的悖論,主要通過人物性格的展示、環境的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人物的命運安排來集
中展現。
文學作品運用這種故事創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豐富作品的表達層次,將人物的命運交給時代、交給社會、交給人物自身的性格,利用這幾個因素之間的沖突,增強故事情節的流暢感,減少創作過程中的人工雕琢痕跡。二是理順故事的邏輯,將讀者的認識、邏輯、矛盾的局限性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極大程度地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使讀者對于主人公的遭遇產生強烈的共情心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與趣味性,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下去。
二、馬克·吐溫著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主要創作手法
馬克·吐溫著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集中展現了美國近代人民的生活形式,具有非常深刻的廣度。作品中展現出了對人民深切的關懷,具有充沛的人文情感,并時刻閃耀著理性的光輝。作者塑造了哈克貝利這個形象,在人物的命運變化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對人民生活深切的觀察,融入了自己對于社會階級、男女關系、社會壓迫、宗教意識變遷、勞動創造的價值等種種現實問題的思考。這部作品在藝術上具有獨創性,在思想觀念上具有開拓性,因而,長久以來,該作品一直受到美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喜愛。
在這部文學作品中,主人公哈克貝利·芬的歷險,是在腐朽窒息的“文明社會”中的歷險,主人公的種種嘗試,看似是對自由的追逐與向往,但實際上很難通過這種追逐與“歷險”,而獲得真正的自由。主人公的“生”與“死”,在邏輯層面與情感層面,恰恰與生理層面與現實層面相反。因而,這部作品中包含著大量的悖論現象。
三、馬克·吐溫著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的悖論現象
(一)社會秩序的悖論
馬克·吐溫著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主要描寫了白人男孩哈克貝利為擺脫文明的教化離家出走,與黑人奴隸吉姆成為共同歷險的伙伴,二人在途中經歷了種種奇幻故事。這部作品是美國黃金時代的集中展現,對社會秩序有著豐富的描寫。例如,在“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這一章節中,作者寫道,“父親對于我來說,是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符號”“父親就是不允許的代名詞嗎?”“父親真的愛我嗎?”,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將父親形象與社會的禮教、約束等同起來,用立體的人物形象集中展示了社會的風貌。
在這種描述中,作者大量運用悖論這種創作與表現手段。作品中,父親對哈克貝利的“愛”,實際上是對孩子天性的“殺害”,父親代表的美好、優雅、傳統、道德的社會形象,實際上是“吃人”的封建傳統,是對“人”的漠不關心和對“情感”的忽略。作品中,作者通過這種悖論的創作手段,突出了偽善的社會與人的本性之間的沖突。所有看起來美好的,實際上都可能會傷害你。所有看起來骯臟混亂的,實際上都可能蘊含著最美好的人性光輝。
(二)人物性格的悖論
相對于社會秩序的混亂無序,小說中的人物性格描寫,比較鮮明有秩序,但這種有秩序實際上是一種更加巧妙的悖論設置。人物性格的整體發展走向,是追求自由、向往美好、反對束縛、強調平等與愛,可是這樣的人物性格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注定要破裂、注定要消亡、注定要打碎的。作者設置這樣的人物性格走向,實際上是一種“把美好打碎給人看”的悲劇創作手法。這種人物性格上的悖論設置,很好地為主題的悖論服務,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與情感內涵。
例如,《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兩個無賴”這一章節,作者寫道,“陸地象征著冷酷、虛偽的現代文明,密西西比河則象征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向往”。然而,主人公哈克貝利與他的朋友吉姆,在象征著自由的密西西比河上,遇到了歷險過程中最大的威脅與挑戰。哈克貝利對于河流有著美好的向往與期待,認為河流就是自由,就是擺脫束縛,這種結構上的悖論為人物性格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使得小說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哈克貝利也在這樣的矛盾與沖突中逐漸成長起來,具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抗爭精神。
(三)自由的悖論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關于自由的悖論,主要集中在對主人公追求自由、人性的謳歌,與環境的艱險、苦難的矛盾當中。小說通過對社會悖論、人物性格悖論的描寫,著重突出了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下,人的力量是多么的渺小,人的力量又是多么的強大。這種弱小與強大之間的關系,本質上也是一種悖論關系。作者認為,只要人性不死,就永遠閃耀著自由的光輝,就會如同一個光明的火把,將黑暗、偽善的社會現實點亮。但是,這種力量連接的過程又是多么的艱苦,一切環境看起來都在對主人公施壓,一切關系看起來都是對人性的捆綁與鞭打。這種悖論的結構設置,讓《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自由之旅”,實際上成為一場“難獲自由之旅”。但哈克貝利的自由之心不死、人性的光輝不滅,這種充滿矛盾關系但又極為和諧的人物心理,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四)生與死的悖論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主人公對自由的追求,實際上是通過“求死”的方式在“求生”。哈克貝利在父親營造的刻板、壓抑的家庭環境中,與偽善、陰暗的社會環境中,已經是一個“將死之人”,他的靈魂、他的情感、他的知覺已經被自己主動地關掉了一部分,雖然他的肉體生活得很好,卻仍然是一個“死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哈克貝利遇到了種種危機,甚至生命的安全都受到沖擊和威脅,但是哈克貝利在這種經歷中完全享受到了生命的樂趣,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實,并對人生產生了深刻的思考與真實的探索。他從原有的生活環境中跳躍出來,落地生根,成為一個全新的人。除此之外,作品中對于“生”和“死”還有一些細節上的悖論處理,例如,最后薩利阿姨與哈克貝利的對話“天啊,傷了什么人嗎”,“沒有,死了一個黑奴”,這里的“沒有”就是一個巨大的悖論。
四、結語
文學作品中的悖論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魅力。馬克·吐溫著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的悖論現象,對于展現人物內心的活動、塑造一個完整的文學環境有著明顯的作用。從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馬克·吐溫著作《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的悖論現象,有助于人們掌握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抓住作品的核心觀點,學習作者的創造手法。因而,人們要深入鉆研這部偉大的作品,并深化對其中悖論現象的分析。
(東北農業大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編號:17WWB064)、2017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D0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馮濤(1977-),男,黑龍江大慶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