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陳霜 谷秾
摘 要:在對國內馬克思主義人學視域下“雙創”人才培養相關理論進行概括梳理的基礎上,首先,嘗試分析我國當代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新特征,得出了持續性、全面性、實踐性的新特征;其次,針對三個新特征,嘗試從“雙創”主體、“雙創”環境以及“雙創”專業人士三個角度去提出我國雙創人才培養的基本維度;最后,通過系統分析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與我國“雙創”人才培養的辯證關系,提出對我國“雙創”人才培養的有益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雙創人才培養;新特征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31-02
2014年提出“雙創”理念,“雙創”在國內的發展呈現出諸多的模式。“雙創”其根源是對人發展的規劃,那么從人的本質、人的存在、人的發展規律等角度出發,“雙創”要培養的是怎樣的人才?又應該如何培養?此文嘗試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特征入手,去探討問題。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新特征
馬克思主義人學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且依然不斷地隨著時代發展而做出改變。隨著“雙創”理念在我國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被其賦予更多的時代價值,并呈現出以下的新特征。
1.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持續性”發展
人類是自然界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物質世界中的每一種形態都不是恒存的,而是不斷變換發展的。恩格斯指出:“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所及的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1]原始社會的奴隸制、封建社會的等級制、近代社會人性的蘇醒、當代社會憲法中的“人人”平等,這是對人的追溯。
這種持續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術界對其的不斷學習以及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廣泛分布在馬克思著作中,學界眾多學者在探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同時亦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的不斷思索,不斷認識人的重要性,深化對人的思考。第二,實證研究的持續發展。馬克思所述未來社會是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我國社會發展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正確且具有現實意義的,是值得繼續研究的。第三,人作為主體的不斷突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轉變顯現出人作為主體,物質層面需要逐漸轉化為精神層面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需要的不同,所尋求的內在發展亦是有區別的,主體自我認知的轉變,隨著社會、時代背景等發展變化而做出的轉變。
2.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全面性”應用
全面性不僅僅指涉及范圍廣,更多的是對各方面的問題不斷挖掘,持續保證全面性并使之最終達到理想目的。
首先,學界解讀馬克思主義人學觀主要從人的本質、人的發展、人的自由、人的需要、價值等方面進行解讀,因此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本身就是對人個體的全面闡述。其次,我國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基礎上所闡釋出的有關人學觀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就業等,經濟上,堅持扶貧,提高整體生活水平;文化上,注重國際交流,打造人才強國;以上都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在我國多領域的顯現。最后,人作為“雙創”的主體,享有社會賦予的條件及保障,在社會環境下尋找機會通過實踐去追尋自身的價值。人與社會的聯系是緊密而多重的,人所具有的創造力亦是無法估量的。
3.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實踐性”突顯
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是一種理論基礎,較于傳統人學觀其實踐性不僅僅體現在對問題的關注與思索,更多的是對問題的解決。
當代人學超越傳統人學關鍵在于對人現實生活的關懷。“雙創”的主體是人,人是一種有理想的存在物,實踐是其理想的實現方式。馬克思曾指出:“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教育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途徑之一,而將理論付諸實踐則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這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新實踐性體現之一。其二,如前文所述,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體現亦是具體落實,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與中國實際的結合,許多舉措得以實現;另外,“雙創”理念的提出讓更多的人從內在關注自己的需求與發展,“雙創”的實施更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由理論上升為實踐的成果體現。其三,新的實踐性不僅在我國國內得以實現,在國際上,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證明實現人的價值不只是內在滿足感獲得,更多的是貢獻,自身作為存在物的貢獻,為全人類的貢獻。
二、當代中國“雙創”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我國對于“雙創”人才的培養還在探索、實踐的道路上,國家、企業、學校、個人作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在發揮著自身的作用。根據創造學家奇凱岑特米哈衣提出的“涌流”理論,人的創造性并非僅僅是個人的洞見,而是由專業、業內人士、個人共同創造的組成的系統[3],因此,嘗試總結對“雙創”人才的培養相關方面的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1.“雙創”主體培養提高“人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關注人的成長、發展。人的成長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針對不同階段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是外界認知,在孩童時期要培養其創新型思維以及堅持不懈、專注如一的意志力,注重成長階段的思維發展及認知變化,感知基礎上注重能力的培育,成長階段這種變化體現在成長過程中,人所屬的類特性的表現:包括創造性的實踐及勞動,通過勞動實踐過程及時發現并對培養模式做出改變。
其次,拋開遺傳因素、胎教因素等非現實人的因素,作為一名現實的人,接受第一教育是家庭教育,情感、精神上給予孩童的陪伴是他們接收的第一課,亦是成長過程中重要課程之一。創新思維需要培養,馬克思不否認人有自然需要,但認為它的表現以及實現方式是社會的,是有關現實的人的需要,“不是純粹的自然需要,而是歷史上隨著一定的文化水平而發生變化的自然需要”[4],并且在人不同發展階段要做到適時,做好創新的銜接工作,在人的成長階段接受以社會教化為主的教育模式時,要給予自然屬性發揮的空間。“雙創”需要其主體保有自身發展空間,主動接受新知識。
2.“雙創”環境營造凸顯“人的價值”
除去家庭環境,在成長階段多數處于校園環境以及社會為背景的大環境當中。從高校角度出發,其中一種是校園所賦予的“雙創”環境的熏陶;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從人的多維角度出發保障人的發展,校園環境以一種潛移默化方式熏陶學生,在人的成長階段,在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認識人自身價值,這不僅要側重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更要注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培養健全人格的學生成長成才。
從社會角度出發,人才培養的質量成了決定學校目標市場大小的關鍵[5]。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經濟各方面發展有著緊密聯系,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雙創”理念的發展為更多人提供發展平臺,另外在創業的道路上,亦是人在探尋自身價值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高校,而在涉及人成長過程中的教育系統中要注重未來就業導向的培育,要在潛移默化中按照市場發展規律傳遞主體的能動性,使人作為主體真正的接受,進而用實踐來實現,而非被動式接受。
3.“雙創”專業人士培育發揮“人的作用”
人除了自我內部探尋,還要依靠外界力量,在人成長的過程中亦需要專業人士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指導,一方面是高校“雙創”教師的培養。教師在培育人才的道路上充當發現者和教育者一職,相關“雙創”教育人士的吸引與培養,不應該僅是面向國內,利用政策吸引國外學者或留學生歸國教學,擴大“雙創”人才的師資力量,堅實“雙創”教學的理論基礎;在理論基礎上,更要及時與實踐相連接,發揮人的實踐作用,運用實踐檢驗理論,不斷拓展人的潛能,發揮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社會“雙創”專業圈的擴大。我國現有“雙創”試點區域波及范圍有限,要逐漸擴大“雙創”的影響,提高大眾對“雙創”建設的認知度。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與“雙創”人才培養的辯證關系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是我國時代精神的體現,在此基礎上對“雙創”人才培養的方式、路徑進行探索,是從人的角度多維度對此問題進行實踐,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
1.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是“雙創”這一時代精神的體現
在當代社會,國際關系不斷發生變化,經濟全球化的展開,在此范圍內的跨越式發展都是為了造福人類,帶領人類邁入更高水平的生存領域。放眼國際,部分國家在開展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從兒童時期開始進行培育,逐漸養成創新思維模式,應用獨立的思維模式指導社會實踐,以更開放的眼界看待未來發展,當代國際的競爭即人才的競爭,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是一種不斷豐富的哲學思想。當前,雖然中國人才總量居世界第一,但高層次新型人才比重偏低[6]。中國在2014年提出“雙創”理念與國際創新創業發展模式相接軌,這正是時代的召喚,是這一時代精華濃縮的體現。
2.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為“雙創”人才培養奠定理論基礎
“雙創”理念是時代發展的成果,馬克思主義人學觀與我國當代的“雙創”相結合,這是將理論用于指導實踐的應用,目前我國“雙創”理論處于成長階段,實踐需要理論指導,在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理論的同時,我們還要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逐漸探索發現“雙創”人才培養的具體模式,為“雙創”人才培養提供新方向,這亦是對“雙創”人才培養理論本身的極大豐富,也是一種理論上的創新。將“雙創”人才培養付諸實踐亦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觀理論的豐富。現在,隨著國家間緊密聯系,國際間的競爭也逐漸突出,國家發展依靠人才,因此國際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學,保障人才充分發揮自身作用,滿足其自我需要,對于實現人的價值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通過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從人的角度多維度對“雙創”人才培養進行研究有著深遠影響。
3.在“雙創”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完善、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觀
哲學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更新發展,應用馬克思主義人學觀指導中國“雙創”人才培養方式,本身是通過實踐對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進行檢驗,所得方法理論經時代檢驗,又是在不斷地豐富當代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堅持應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指導“雙創”人才培養。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對于人才培養再次上升到戰略地位。人學思想經過幾代人不斷探討、豐富,人學逐漸凸顯其重要地位,依靠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的價值,這就需要轉變物質“絕對”的思維模式,反思人類自身思想和行為模式,發揮人的創造力,“雙創”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中在逐漸全面考慮人的發展、人的價值,多角度對人展開探索,人自身認識自己,才會真正走向“人才化”的道路,用創新思維代替傳統思維,創造發展機會,人才可以追逐目標,理想才能夠得以實現,社會進入更高層次的發展空間,而與此同時,應運而生的哲學時代產物亦會在此過程中不斷汲取養分,見證一個時代的偉大實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3]米哈伊·奇凱岑特米哈依.創造性:發現和發明的心理學[M].夏鎮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26.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
[5]邵云飛,何偉,劉磊.高校協同創新機制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74.
[6]張冠梓,王廣,王永磊,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