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占文 劉嵐清
摘 要: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的社會實際和革命實際,為創造性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進行了艱苦探索,這些探索初步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基礎。以毛澤東同志《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三篇經典文獻為考察依據,深入探討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方面做出的獨特貢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奠基
中圖分類號:A8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36-03
如同馬克思主義本身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一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于中國的特殊意義首先在于對如何解決中國問題所實現的方法論突破。大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進行了艱苦探索,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圍繞中國革命的具體問題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下稱《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下稱《運動》)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下稱《報告》)三篇文章,這三篇經典文獻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毛澤東同志對革命道路的艱苦探索,為具有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形成以及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要義首先在于在方法論層面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運用。我們不難發現,貫穿《分析》《運動》和《報告》這三篇文獻的主線就是唯物史觀的思想方法。其中,《分析》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社會基本構成和階級關系,是矛盾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的集中體現;《運動》運用生產力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探索并發現了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報告》運用了調查研究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以及階級分析法,同時貫穿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思想,是從農民運動、解決中國農民問題入手探尋中國革命根本出路的具體例證。
一、《分析》中的方法論貢獻
弄清“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什么”“階級狀況是什么樣的”以及“各階級對革命的態度是什么”,是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不可回避的首要問題。在當時的中國,黨內形成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和以張國燾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表面上看是不知道到何處去尋找革命力量、取得同盟軍的問題,實際上則是沒有正確認識和回答上述這些關乎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不能弄清中國的社會性質和階級狀況,就不能分清革命的敵友,也就不能正確解決中國革命的出路問題。對此,毛澤東同志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構成,并運用階級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探索了中國社會復雜的階級狀況、階級斗爭和各階級對革命的態度,為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中國革命的動力、對象和同盟軍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以及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階級斗爭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分析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毛澤東同志分析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國情的構成要素主要是社會性質和社會構成,毛澤東同志根據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從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構成。在近代中國,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得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被打破,再加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因而形成的經濟社會結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本國資本主義經濟以及近代工業并存,社會的經濟形態、經濟結構復雜化、多元化。但是傳統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決定了封建生產關系依舊處于基礎地位,由此,近代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而經濟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政治結構的復雜性,當時中國既有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又有為帝國主義服務的買辦階級,還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上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而中國的資產階級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排擠和壓制,分化成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在經濟上依附于帝國主義,地主與軍閥、官僚和外國勢力勾結,剝削、奴役廣大人民,地主、軍閥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帝國主義控制著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廣大農民深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饑寒交迫甚至出現破產,逐步分化為自耕農、半自耕農、貧農和雇農等不同的階層。毛澤東同志甚至還統計了當時社會各階級的種類、大概人數以及對于革命的態度。①由此可知,毛澤東同志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的國情進行了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構成和階級構成,這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解決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方法。
階級分析法是運用階級的觀點分析和觀察階級社會的一切現象,矛盾分析法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從中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根據唯物史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基本矛盾是通過階級斗爭體現出來的,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區別于馬克思面對的19世紀早期歐洲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和階級斗爭的相對簡單化,毛澤東同志在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社會構成進行考察的基礎上,運用階級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把馬克思階級理論與中國社會的階級實際結合起來,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復雜的階級結構,考察了中國社會階級的復雜性以及各階級對革命的態度。
毛澤東同志按照各階級所處的經濟地位把中國社會各階級分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和游民無產者,同時,他還根據各階級內部的社會群體占有生產資料的多少進行了進一步的階層劃分,把農民階級分成自耕農、半自耕農、貧農和雇農。尤為重要的是,他還具體剖析了各階級階層的經濟狀況和他們對革命的態度,他分析指出:大資產階級是極端反革命的;中產階級的左翼有時可能參加革命,但易與敵人妥協,右翼接近于反革命,總體來說,中產階級是半反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其右翼平時近似中產階級的半反革命,戰時可附和革命,其中間部分平時中立、戰時參加革命,其左翼歡迎革命;半自耕農、貧農、手工業工人、店員和小販屬于半無產階級,他們對革命的態度是積極的;工業無產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都市苦力是次于工業無產階級的革命主力軍;農業無產階級在革命中勇敢奮斗,是積極參加革命的力量;游民無產階級引導得法可以成為革命的力量。①由此初步提出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買辦階級以及官僚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對象,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力量,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廣大的同盟軍。能清晰地區分出革命要團結的朋友和革命斗爭的對象,也就明確了中國革命階級斗爭的方向,解決了革命的前途、動力、對象及領導者這一系列問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革命策略的制定奠定了理論基礎,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階級理論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綜上所述,毛澤東同志在《分析》中,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運用唯物史觀對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構成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運用馬克思階級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考察了中國社會復雜的階級結構和階級斗爭,為中國革命問題的解決和階級斗爭奠定了理論基礎,之后一切革命問題的解決都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的社會構成為前提和基礎,為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二、《運動》中的方法論貢獻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理論是生產力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對唯物史觀生產力理論的把握和運用尤其重要。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中生產力是當前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今后社會繼續發展的出發點。因此,生產力分析法是進行社會分析的根本方法。在《運動》中,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與中國社會的特殊情況相結合,以分析近代中國的物質生產方式狀況為基礎,運用生產力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深刻闡述了農民問題、農民運動和中國革命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而對中國革命規律進行了初步探索。同時,他把農民問題作為中國革命的突破口,初步萌發了中國革命必須深入農村、發動和依靠農民的思想,為國民革命失敗后土地革命的開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唯物史觀的生產力理論認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1]8-9。因此,生產力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最終決定力量,階級斗爭則是經濟社會變革和進步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分析方法要求把生產力作為考察、分析社會矛盾的切入點,“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2]3,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把握和分析現實問題和社會主要矛盾,并從生產力狀況所規定的各種現實關系中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
毛澤東同志從近代中國的生產力狀況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入手,運用生產力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分析了當時中國存在的各種經濟形式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階級關系,從而指出要通過革命斗爭來變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變革。他分析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農業生產仍然是主要的物質生產方式,土地是農業生產中主要的生產資料和農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料。但是,土地主要由農村的封建地主階級占有,封建土地所有制決定了地主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同時,毛澤東同志還指出地主階級與各種統治力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軍閥是由地主階級轉化而來的,其財政經費主要通過地主從農民身上盤剝獲得,他們直接或間接利用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壓榨實現其統治;買辦階級集中分布在部分城市,依附于帝國主義,封建軍閥依靠買辦階級勾結帝國主義;地主階級遍布全國農村,他們的生存依附于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社會基礎在農村,國內封建統治和帝國主義勢力都是通過地主階級來維護統治的。因此,一切反動勢力的基礎是農村的封建地主階級,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依靠地主階級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實現對中國社會的侵略和統治,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社會基礎和主要依靠力量,而地主階級的生存依附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他們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嚴重阻礙著社會的發展。
由上可知,當時中國農村的封建階級,乃是一切反動統治階級壓榨農民的唯一堅實基礎,因此,中國農村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民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獲得解放的問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實現社會變革必須首先通過革命斗爭來變革生產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物質生產資料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因此,農民必然在變革生產關系中起到關鍵作用,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則是土地問題。解決農民問題的人為壓迫這一最緊要的問題,需要全國農民從根本上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同時,毛澤東同志通過對舊中國農民運動的性質、特點和規律的分析,強調了農民革命斗爭的重要性,指出農民只有通過暴力斗爭,徹底推翻地主階級賴以統治農民的封建政權和封建勢力,才能建立農民自己的政權,也才能摧毀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基礎,中國革命才能取得勝利。從本質和現實表現來看,農民運動又是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融合在一起的階級斗爭的運動,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對立通過農民斗爭集中體現出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變革的杠桿,農民運動可以使農村生產關系發生變革,改變農民的生活狀況和地位,使農民實現經濟和政治上的解放。因此,農民運動的特點和性質也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形勢必然是革命勢力的基礎——農民起來首先打倒地主階級、土豪劣紳。自然地,中國革命的重心就必須放在農村,把封建地主階級作為革命首要的對象,要把依靠農民推翻農村封建勢力的任務放在首位,變革農村的一切封建經濟政治制度,最根本的是要推翻地主階級賴以存在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地主階級。如果不動搖地主階級這個基礎,就不能動搖軍閥和帝國主義的統治。顯然,從城市開始的、以推翻封建軍閥為主要目標的國民革命不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和革命要求。因此,毛澤東同志通過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在社會結構中的特殊地位和農民運動在中國革命和社會變革中重要作用的分析,把反抗地主階級的斗爭與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的革命緊密聯系起來,初步探索出了農民問題與中國革命之間的內在規律,得出了“農民問題乃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3]37和“所謂國民革命運動,其大部分即是農民運動”[3]38的規律。因此,中國革命必須深入農村,引導開展農民運動,調動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生產力狀況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的分析,闡述了農民問題、農民運動和中國革命三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抓住了中國革命的實質。因此,毛澤東同志在這篇文章中初步探索了中國革命的實質和規律,闡明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國民革命的革命形式是不符合中國社會實際和革命實際的,為黨在國民革命失敗后改變革命方向,深入農村,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三、《報告》中的方法論貢獻
調查研究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前提和根本方法,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體現,也是了解中國實際的一個根本方法。而人民群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主體,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聯系起來的紐帶。因此,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中國革命問題,必須走群眾路線,深入人民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
針對當時國民黨反動派以及共產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對農民斗爭的批判和責難,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對革命的同盟軍認識不清的問題,毛澤東同志運用調查研究法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湖南農村和農民群眾中,對湘潭等五縣進行實地考察,廣泛接觸農民,搜集到了大量關于農民生存狀況、農村階級狀況和農民運動的真實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從實踐層面對農民、農民運動和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論證,為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尋找革命的同盟軍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毛澤東同志運用調查研究法,通過對農村社會基本構成及其階級關系進行實地考察,充分認識到半殖民地的中國,地主階級、土豪劣紳等封建勢力是封建專制統治的基礎,他們不僅是農村封建政權的把持者,而且還是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治中國的社會基礎。這就決定了革命首先就要在農村開展革命,只有動搖了并徹底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的統治基礎,才能動搖帝國主義和軍閥在中國的統治。通過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偉大實踐,毛澤東同志從實踐中把握了農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以及農民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性。考察期間,毛澤東同志廣泛接觸了農民,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中國農村的情況以及農民運動的開展情況,目睹了農民運動產生的巨大作用,看到了農民運動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農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力量,認識到農民問題的極端嚴重性,由于農民受到地主階級和土豪劣紳最直接、最殘酷的剝削,因而反抗愿望十分強烈,革命性也是最積極的,地主階級和土豪劣紳是農民斗爭的主要對象和目標。
通過對農民協會從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對地主階級的斗爭的調查走訪,看到了農民組織起來會形成強大的革命勢力。他用真實的材料,結合辛亥革命的教訓以及親自領導農民斗爭的經驗,駁斥了黨內關于農民運動“糟得很”“痞子運動”的觀點,有力回擊了各種反對農民運動的言論,盛贊了農民運動取得的豐功偉績,有力證明了農民、農民運動在革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肯定了組織、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開展農民運動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初步蘊含了發動農民群眾和依靠農民群眾的思想。毛澤東同志對農民在斗爭中顯示出的熱情和力量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要吸取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尊重和肯定農民運動在革命中的積極作用,為推動全國農民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實踐依據。毛澤東同志對農民和農民運動積極作用的肯定以及對農民組織起來形成的巨大力量的肯定,貫穿了毛澤東同志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思想。
毛澤東同志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農村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考察了農民各階層尤其是貧農對革命的態度以及農民經濟斗爭的要求。他從經濟關系的角度出發,根據對生產資料占有的多少,通過對農民各個階級的大量調查研究,考察了農村階級的結構狀況,并且運用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對農村各階級和農民各階層進行了進一步劃分,認識到不同階層的農民對革命的態度也是不同的,他深入分析了各階級、階層的經濟地位和他們對革命的態度,指出富農對革命的態度是消極的;中農對革命的態度是游移的。在此基礎上了解到斗爭性和革命性最強的是貧農,他們極其貧困,對土地的占有極少甚至沒有,他們與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矛盾最尖銳,突出強調了貧農的作用,認識到了貧農是農民運動的主體力量,科學地指出了無產階級應該和哪些農民結成同盟。
同時,根據唯物史觀原理,毛澤東同志通過對農民尤其是貧農經濟狀況的考察,以及通過調查農民經濟斗爭表現,即不準加租加押,要求減租減息,指出農民經濟斗爭的根本目的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尤其是貧農的土地問題。土地問題不解決,就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民的生活貧困狀況,這是農民經濟斗爭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由此指出了農民尤其是貧農的土地問題對農民問題和中國革命的重要性,為以后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調動農民參加革命,提供了現實依據和基礎。
《報告》是毛澤東同志注重調查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典范,也是他調查研究思想和群眾路線思想的萌芽。他把調查研究法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作為探索解決中國革命問題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方法,不僅為革命中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和實踐基礎,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
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大革命時期的這三篇經典文獻是毛澤東同志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和理論成果,也是從不同層面對革命時期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的初步探索,邁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關鍵一步,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步奠定了方法論基礎,體現了毛澤東同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上所做的獨特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