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麗

肌理是指物體表面呈現出的視覺與觸覺組織構造、材質紋理形式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表面形式。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有的肌理特征與形式,這種特征是人們對其進行定義與感知的直接媒介。在雕塑藝術中,雕塑家通過肌理的運用與表達,賦予作品靈魂與生命力。
本文對肌理對現代雕塑的作用進行論述,發現肌理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兩種,一個是視覺表達,另一個是觸覺表達。人們通過這兩種方式對雕塑作品進行感知,雕塑家也通過這兩種方式進行作品的創意表達。但是,肌理會因為質感、形式、材料的不同而出現變化,因此肌理對現代雕塑的影響不止一面,需要雕塑家的不斷挖掘。
一、肌理的表達方式
(一)視覺角度的現代雕塑肌理
人們對雕塑的認識首先從視覺角度開始,即從眼睛開始分析雕塑的質感,通過眼睛,人們可以對雕塑的基本材質進行判斷,如木頭、金屬或石頭。這種基本的感知能力讓人們對不同材質的雕塑有了一種較為直接的定義,例如,木頭材質的雕塑給人一種溫暖、細膩的質感,因為木頭的顏色偏暖;不銹鋼材質顏色偏冷,同時表面光滑,可以對光線進行折射,因此這種材質的雕塑肌理給人一種距離感,充滿冷色調。雕塑家在創作雕塑藝術品時,為了讓觀眾理解其想法與創意,會精心選擇材質,讓其肌理的視覺效果呈現更加全面。
(二)觸覺角度的現代雕塑肌理
觸覺層面的雕塑肌理是視覺的升級,因為這種空間藝術避免不了被欣賞者撫摩,人們通過觸覺加深對此類藝術品的感受。因此,雕塑藝術家會把握好這點,讓觀眾從觸覺角度對雕塑進行美感欣賞。有雕塑家認為,全部依靠視覺進行欣賞的藝術是繪畫,而雕塑作為一個空間形式的藝術品,就應主要通過觸覺進行感受,因此不用眼睛看,直接用手撫摩,體驗到的才是雕塑真正的靈魂。無論是看,還是摸,體驗的核心都是雕塑的肌理,不同的肌理特征給人不一樣的體驗,進而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撫摩起來粗制的肌理給人一種豪放、厚重、樸實的心理體驗,例如,一些紋理較為粗獷的巖石雕塑,更適合制作一些大型的雕塑,展示其豪放、不拘一格的大氣;而玉質材料具有細膩玉潤的觸感,更適合制作一些精致小巧的飾物類雕件,這些物體材料的屬性與表面紋理會讓人們根據其展現出的肌理特質進行藝術創造,進而賦予其更多的藝術展現力。
二、肌理在現代雕塑中的作用
(一)通過合適的肌理選擇,強化雕塑氣質
直接利用材料本身的肌理特征進行雕塑藝術表現,可以讓整個現代雕塑藝術品更加渾然天成,也直接體現了雕塑材料應用的本質美。存在于世間的各式材料都有其自身的肌理氣質,這些肌理呈現出的特征主要來自其自身的軟硬程度、粗細程度、光滑與粗糙程度等。這些特有的質感讓材料的表現力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根據雕塑的主題,選擇材料,可以讓現代雕塑作品表現力更強,更能突出主題。
例如,桂林愚自樂園中的一個方形雕塑,是一個高大的立柱型作品,上部沒有太多處理,而是在接近于底座的位置進行了一些線條上的中和處理。這種藝術處理方法與肌理選擇就是雕塑家對石頭紋理的一種觀念性認知,因為雕塑家體會到了花崗巖的各種原始力量,冷峻、堅硬,同時又易崩離破碎。這種肌理上的特質讓雕塑家想要完全保留其個性,雕塑作品并沒有做出太多的處理,石頭的內在肌理個性得以完全保留,所以這件作品比較成功,材料的特性與維度都在合理的處理下得以全面展示。但是,下部的藝術處理好像在與上部進行對比,通過打磨與線條處理,下部呈現出的是綢緞般的飄逸與柔軟,這種肌理給人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因此欣賞這件作品時,人們往往會產生恍惚感,驚訝于花崗巖肌理層次的雙重特性。這就好像人一樣,外在表現出的性格特征很容易被人們定義,但是其實那只是一部分而已,表面之下,也許還藏著一個與表面有極大反差的自己。
(二)反向肌理運用,展現雕塑作品創意
反向肌理運用,是對肌理本質認識的一種升華、深化。因為這種反處理手法更加考驗雕塑家的藝術理解力與處理能力,因此其可以在反向肌理表現中獲得全新的肌理呈現。例如,巖石給人的肌理感覺是硬朗的、富有棱角的,因此在現代雕塑的應用上常用來表現一些粗獷、大氣的作品,這是人們的普遍印象。但是,反向肌理表達恰恰要挑戰、推翻這種固有印象,通過加工與處理讓其產生完全相反的肌理表現。正是這種完全在人們視覺感知之外的表現與體驗,給人以驚艷之感。人們通過視覺、觸覺對雕塑的材料肌理進行定義,如一塊堅硬的石頭、一塊溫潤如水的明玉等。但是,雕塑家可以使用反向處理方法,賦予這些堅硬的材料軟性形象,溫潤的材料被處理出棱棱角角,這種肌理上的反差處理方式會顛覆人們的認知,進而獲得更為富有表現力的作品。
例如,陳云崗的雕塑作品《中國老子》就是將青銅材料的冷峻肌理感進行柔化,利用線條、造型等方式的處理,讓硬度感很強的材料變得柔和,沒有棱角,整體都散發出一種和諧的線條美。因此,這種反向肌理的處理手法非常成功,通過肌理的藝術處理給雕塑作品另外一種生命力,另外一種視覺、觸覺上的體驗,非常驚艷、別致。
這當然離不開雕塑家的深厚藝術表現功力,但如果沒有材料的肌理輔助,也無法讓一件成功的作品橫空出世。因此,肌理處理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視角與處理方式可傳遞出其他質感,這種反差讓肌理的概念更加富有內涵,值得雕塑家與人們的深思。
(三)使用對比肌理的方式,突出作品內涵
一件雕塑作品往往采用一種材料進行藝術展現,而這件作品展現出的肌理往往也只是一種,即便有所變化,也都是這種肌理所具備的特征。對比肌理則顛覆了人們對材料肌理的基本認知,例如,一塊巖石雕塑,其最為突出、淳樸的肌理特征是自身具備的堅硬、顆粒感、線條平直等,但是雕塑家通過處理,在這些巖石上進行樹木肌理的體現,通過蛀洞的方式,讓這個巖石展示一個朽木的肌理特征,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對比肌理。這種肌理反饋方式讓人產生恍惚感,兩個完全不搭邊的雕塑材質因為雕塑家的處理,開始得到融合,甚至一方對另一方的肌理進行模仿與展示,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肌理認知層面的升華。
雕塑家班靈生的一個金屬雕塑作品既像橫跨湖面的彩虹,也像一座橋,更像一只伸出的手臂,造型流暢。該作品從粗到細,從有到無,倒映在水上,其倒影與雕塑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形狀。這件作品是金屬材質,金屬材質的雕塑肌理多以堅硬、機械性結構著稱,但是這件作品因為得到雕塑家的處理,反饋給人的肌理感受是流暢的、富有張力的,這種肌理反差讓作品具備更強的視覺張力,讓金屬好像有了股柔軟的力量,極富表現力。有美學家說:“現代雕刻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挖掘材料的表現力,讓多種質材的審美價值被深入挖掘。”這種對比的肌理處理手法讓雕塑材質的表現力更強,應用的范圍更廣,現代雕塑雖然忠于質感,但是擴展邊界也是雕塑藝術追求的一個方面。
三、結語
肌理作為雕塑藝術形式的主要表達出口,直接影響著雕塑作品的整體氣質與創意,雕塑家應注重開發材料的肌理特征與表現力,讓現代雕塑的藝術系統擁有更多分支。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