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瑤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對當今女職工的就業、工作情況真實反映并進行分析,從而總結出其在崗位中遇到的問題和所處的困境,從深層次挖掘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論證國家給予女職工法律及實踐上的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本文中也會提出具體的完善建議與對策,切實保障女職工的權益。
關鍵詞:女職工;就業保護;立法
中圖分類號:D922.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6-0087-02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社會的經濟制度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改革和進步,女性已經從當初的“相夫教子”,“大門不出,二門不入”轉變到如今的走上職場,并且在關鍵崗位上角逐競爭,我國需要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根據現實的工作就業情況,針對女職工權益保護做出相應的立法或實踐變革,切實保障女職工權利,以便其職業生涯規劃的最終實現。因此妥善分析女職工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相應分析從而解決這些潛在危險因素,是如今我們應當重點關注的,其帶來的影響和造成的后果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進程和速度。
一、女職工就業保護的前提與必要性
(一)歷史因素
1.傳統的性別意識
縱觀我國五千年歷史,“性別角色分工”深深烙在大多數女性的意識中,甚至一些社會認知也以此為標準。此外,還有很多工作單位認為,女性很難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做到均衡,因此公司對女性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持懷疑態度,進而影響女性的錄用和升遷,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企業、公司會以此為借口,來泯滅女性在職場的價值。因此,傳統的觀念對于女性進入職場以及公司、企業對女性所持的不友善的態度,都會成為女性進入職場的阻礙和羈絆。
2.女性個人因素
女職工在就業過程中逐步被認定成為弱勢勞動者群體,除了深刻的社會原因及群眾認知之外,也與其個人素質相關聯,專業知識的匱乏、思想觀念的保守都使其遠遠落后于男性的認知,進而難以走入工作崗位,難以得到認可。總而言之,女性進入職場從事各項工作選擇的空間相較于男性更為局限,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二)社會因素
1.影響女職工就業的主觀因素
女職工作為較晚進入職場的一個社會群體,自我維權意識尚未完全覺醒,成為影響女性在職場地位及職能發揮的重要原因。盡管我國女性通過立法的形式獲得了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然而不論是在精神、心理上還是在自我意識的認知上,仍然還有很大的差距,面對機遇與挑戰,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女性在解放自己思想的同時,也要解放自己的大腦,在工作崗位發揮自己的價值,積極應戰,從而抓住機會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認可。
2.影響女職工就業的客觀因素
(1)社會環境的不健全
社會環境的健全,是決定女職工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要求女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順應時代發展的基礎上,外在的社會環境作為提高女職工社會地位的條件的重要因素也不容小視??陀^存在的歷史殘留仍然存在并且在人們的觀念中根深蒂固,要想改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任務漫長且艱巨。實踐也反映出僅僅通過立法實現法制上的平等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是要在觀念上去除對性別的歧視。
(2)就業政策的局限性
雖說我國主張男女實質上的平等,但是在工作崗位中仍然存在工種和行業的差別,總體看來,女性勞動力更多集中相對較為輕松、無須重體力消耗的領域,這些行業選擇上的差異自然會影響到男女工作人員的收入水平。
(三)生理因素
1.身體結構差異
女性與男性相比,身體結構由其獨特之處,大多數女性身材較為嬌小,而男性體型高大,耐力持久,承受能力強,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和持久性作業。身體上的差異導致在男女選擇工作時產生較大差異,造成就業的不平衡和對女性實施就業保護的必要性。
2.心理狀態差異
男性大膽、好斗、直率,而女青年多表現為靦腆、膽小,然而隨著時代的進展,男性也可以從事謹慎、細心類工作性質的工作,女性則可以從事更為豪放、外向型的工作,兩性性格上的差異也會導致在工作中的選擇與態度的不同,進而導致就業與工作的差異性。
3.女性特殊生理現象
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女性存在著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更年期等不同生理時期,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生理及心理表現及變化,這些變化也對正常工作產生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對女性實施就業保護具有必要性、緊迫性和長遠意義,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長久以來的就業規律,推進了女性就業的發展。
二、女職工就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女職工就業過程存在的問題
1.對女職工的特殊時期保護不到位
在女職工經期、孕期、產期保護方面,很多用人單位不加以注意,任意安排其加班和從事法律禁止性的工作,主要表現在休息時間達不到法定標準;特殊時期不留職的現象嚴重;費用報銷難。以上看來,對女職工予以保護是非常必要的,作為女性這一相對弱勢群體,保護自身利益本身就存在一定問題,而在特殊時期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是難以得到保障。
2.女職工健康保障工作落實緩慢
有些用人單位對于保障女職工健康的法律法規視而不見,將對女職工的體檢保障工作擱置,甚至還有一些單位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選擇不進行或者偷工減料對女職工身體健康的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女職工的健康權,憑借女職工個人的力量很難與之抗衡。
(二)女職工就業問題的成因
1.關于女性就業立法理念落后
現階段我國女職工勞動保護法律規范仍然落后,不能為多數女職工提供指導。傳統的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不斷發展的我國政治經濟水平,不利于女職工的就業與發展,限制了女職工享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阻礙了其職業上的發展。
2.女性就業法律規范籠統
目前,我國有關女職工勞動保護的法律規范過于籠統,難以投入到實踐操作中。這樣的法律規范不能真正意義上保護女職工的合法權益,甚至可以說是形同虛設。除此之外,法律規定中的部分執法主體可能已不復存在,沒有操作上的意義。
3.執法力度薄弱
這些年來,損害女職工勞動權益的案例屢見不鮮,其原因在于女職工勞動保護執法監察力度不夠。我國女職工作為進入職場的新鮮力量且數量龐大,思維固化、個人素質低、自我保護意識淺薄,只有加強國家相關機構的檢查監督力度才能夠確保女職工權益的維護。
三、解決女職工就業問題的方法與完善建議
(一)完善女職工就業法律保護
1.樹立科學立法觀,健全立法體系
傳統的關于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的立法已經無法順應時代的發展,保護女性就業需要將性別意識納入立法和執法的主流,從而保證男女平等地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此外,國家也應該根據工作環境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發展及時對女性保護的方式和范圍做出改變,以為其提供更為準確和完善的保障。
2.創新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制度
為保障女職工的工作權益,可以為女職工建立專門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通過該機構對女職工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映、及時處理,避免時間的拖延和工作的滯后。因此,對女職工權益保護需要不斷地更新制度,根據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加以變化,真正意義上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
3.加強對違法行為的刑事制裁
在我國現行法律當中,有關女職工權益保護的規定少之又少,這可能也是女職工權益很難得到根本上保障的原因。要想保障女職工的合法權益,并不僅僅只是通過法律上強制的規定,也要加強對損害女職工特殊權益違法行為的刑事制裁,切實保障女職工的權利。
(二)社會各界聯合保護女職工就業權益
1.加強對女職工保護自我意識的培養
首先,應當強化女性對自己的認識,即是對自己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的評價,從而在工作中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肯定和實現自己的需要和價值。其次,要擺脫傳統性別觀念,社會應該有一種真正的性別差異意識和性別平等意識,增強自己的獨立意識,把職業發展基于自身強大與充實,成為一個具有獨立自主能力的現代女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再次,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女性在選擇職業時,應進行理性的思考,在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下,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最后,要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要想跟上時代的發展,就要不斷學習以更新知識和掌握多種技能,適應變化的環境和形勢,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血液。
2.動員社會力量促進女職工就業
首先,要發揮婦聯組織優勢,婦聯是代表和維護婦女利益,促進男女平等,要想保護女職工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各單位的婦聯的作用會是最簡便也是最有成效的方式。其次,要充分發揮工會等群團組織的社會作用,“維護女職工的特殊利益,同歧視、虐待、摧殘、迫害女職工的現象做斗爭”是工會基層委員會的基本任務。具體需要做到定期展開專項培訓,提高工會、共青團和婦聯工作者的思想認識,增強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定期召開專門會議,及時溝通信息,反映情況,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3.加大政府部門對女職工就業保護的力度
女性作為職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女職工進行特殊的就業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有關部門應加強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其次,要通過多種多樣的宣傳教育幫助女職工依法提高維權的意識和能力,使主體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這是保護女職工合法權益的最基本途徑。
當今社會,各國普遍確立了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制度,本文從婦女特殊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環境出發,論證了對女職工實施特殊就業保護的必要性,并且從法律和社會等多重視角分析了我國女職工特殊勞動就業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與方法。從差異走向平等,從家里走向社會,女性的地位從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了提升和改善,雖然這條路還任重道遠,但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中國社會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日后的發展中,女性也要擔負自己獨立自助的角色,在日后的發展和工作經歷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在國家、法律、社會、機構的庇護下,提高自身地位,發揮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