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璠 李德平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在高校推動創業文化培育過程中,文化自信能夠起到指明發展方向、注入鮮活血液、樹立核心價值觀、凸顯中國特色等作用。針對高校創業文化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導向性不強、同質化嚴重、功利化明顯的問題,本文將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精神文化四個層面入手,深入探析高校創業文化培育路徑,以強化高校大學生創業意識,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關鍵詞:文化自信;高校創業文化;培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151-03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闡述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是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和締造者。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業文化作為新時代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對豐富高校校園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的內涵大致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加以理解:一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延綿不絕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推崇,對傳統文化的堅定認可是文化自信的首要內容,這是文化自信的源頭。二是在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爭取民族獨立、開拓創新爭取民族富強道路中,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內容,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三是放眼世界,對未來參與國際文化大交流,不斷吸收并融合外來有益文化,摒棄文化糟粕的自信、擔當與追求。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文化自信是對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禮敬與珍重,是對革命文化、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推崇與虔誠,是敢于吸收并改造外來文化的自信與魄力,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前景的信心與肯定。
二、高校創業文化培育過程中文化自信之價值訴求
創業文化作為高校文化建設不斷發展創新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已得到廣大高校乃至社會的普遍認可。文化自信作為頂層設計融入高校創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能夠為其注入鮮活的血液,進行有益的探索與嘗試。
1.文化自信為高校創業文化培育指明發展方向
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根植于文化的繁榮與延續。文化的繁榮與延續彰顯了一個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信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倡導的“四個自信”,其中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本質上都植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不僅凸顯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還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明確而開闊的文化建構[1]。在新時代背景下,只有緊緊圍繞文化自信來展開高校創業文化培育的各項工作,才能把牢時代特征和民族本色,從本質上決定高校創業文化的發展方向,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2.文化自信為高校創業文化培育開闊視野
20世紀80年代初,創業受到歐美一些市場經濟較為發達國家的重視和推崇,歐美發達國家的創業文化建設起步早、經驗足、成果多。雖然政治環境和文化背景大相徑庭,但創業文化作為一種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關聯的文化形態,必然有可借鑒的共性成分。現階段,我國的創業文化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堅持文化自信,認同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客觀地正視自我,放眼看世界,向西方先進的創業經驗取經,博采眾長,為創業文化的發展找到新的發力點。基于此,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建立起來的高校創業文化才能不斷進行輸血進而造血,增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競爭激烈的意識形態領域中逐步把握話語權,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展現我們的開闊視野和胸懷,更自信地屹立于時代發展浪潮之中。
3.文化自信為高校創業文化培育樹立核心價值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加強,隨之而來的是在意識形態等領域出現的碰撞與沖突。高校校園文化深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同樣,高校創業文化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今文化交匯、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的交織、新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等都對高校創業文化產生一定的沖擊[2]。受創業教育大環境的影響,在高校創業文化建設初期往往囿于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經驗,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加之受形式主義等不正之風的影響,高校創業文化發展處于瓶頸期。文化自信的融入將成為高校創業文化培育的“定海神針”。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沃土,才能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力抵御封建文化和外來文化糟粕的侵襲。
4.文化自信助力高校創業文化孕育自身特色
孕育出高校創業文化的中國特色,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這是全國高校培育創業文化的共同追求。對于不同高校來說,創業文化培育還要體現高校的自身特色,展現其建校的光榮歷史、學科的優勢特點,塑造該校獨特的文化元素。這是解決高校創業文化在建設過程中出現同質化問題的最佳途徑。堅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每所學校獨特的文化根基,才能將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大學精神和前輩們艱苦建校、嚴謹治學的精神結合在一起,融為高校創業文化最鮮明的特色,煥發青春活力[3]。
三、高校創業文化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價值觀差異,導向性不強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念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而轉變。創業文化建設長期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染,留存了諸多西方創業理念的痕跡和烙印,但是中西方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主的價值觀甚至與我國的傳統價值觀背道而馳,指導思想的錯誤極易造成發展方向的偏差,表現為高校創業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業教育理念不明確,高校創業文化培育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不利于高校創業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照搬西方模式,同質化嚴重
創業文化培育起源于歐美發達國家,總體上來講,我國高校創業文化的發展路徑與做法是將國外已經比較成熟的創業文化形態移植過來,洋為中用,忽視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高校自身地域文化、學科文化中汲取力量,全國大部分高校校園創業活動形式單一化、創業教育理念固化、創業人才培育模式化。照搬西方模式造成了水土不服的局面,這就是高校創業文化同質化嚴重的最根本原因。殊不知,文化是不可移植的,特定的文化需要特定的土壤,而且越是本土的、有特色的文化,越是世界的。特色就是生命力、競爭力[4]。
3.重結果輕過程,功利化明顯
受社會上浮躁之風的影響,創業大學生的個人創業意圖多是向“錢”看齊,刻意追求財富的最大化,創新能力不強,創業野心很大。另外,現有應試教育評價機制功利化傾向導致高校創業文化培育成效往往以學生參加創業教育學習取得了多少績點、成功創辦了多少個公司、解決了多少人的就業問題等作為評價標準,過分宣傳擁有財富的成功創業典型,盲目地鼓勵學生創業當老板、賺錢,忽視了對創業主體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重結果輕過程的整體風氣導致創業文化建設急功近利,不利于主體創業意識、創業精神的培養。
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創業文化培育的路徑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物質文化
馬克思指出:“既然是環境造就人,那就必須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環境。”[5]物質文化環境是創業文化的外化,是推動高校創業文化建設、優化創業文化環境的有形載體。創業文化的理念、內容可以和物質環境相結合,使物質形態成為傳播文化的中介,從而激發大學生內心深處的創業意識。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創業文化物質形態的建設時要注重體現文化自信的內涵,科學規劃校園基礎設施,加強能夠體現創業精神的校園標志、文化設施以及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咨詢中心等創業教育場所、創業主題雕塑等文化景觀的建設,安排專人負責并及時更新創業教育主題網站、創業宣傳標語條幅等。讓創業文化精神通過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展示出來。
2.完善科學培育機制,彰顯制度文化
高校創業文化培育中制度建設指滿足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需求、有利于在現代大學生創業教育開展的各項規章制度、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等[6]。完善創業文化培育機制,有助于克服傳統教育體制中的不足,為實現創業文化培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學校制度層面上,要將創業文化培育納入學校建設的頂層設計之中,明確定位高校創業文化培育的目標、發展方向、實施方案等,形成指導性文件,讓創業文化培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二是在組織領導層面上,建立專門的領導機構,成立由專家顧問、相關職能部門和外聘企業家等組成的領導小組,做到創業工作有專項資金,創業教育由專家參與,創業文化有專人指導。三是學生管理層面上,主動適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構建科學全面的學生評價機制,轉變傳統評價機制中以成績論英雄的“一刀切”現象,對學生德、智、體分階段綜合測評,發掘每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同時,還要通過制定靈活的學籍管理制度、創業獎學金制度等有效保障創業大學生的根本利益,調動他們的創業熱情。
3.豐富創業主題活動,注重活動文化
活動形態是創業文化中的有形載體,是將創業想法付諸實施的有效形式,是檢驗文化培育成果的重要參考標準。通過開展各種以創業為主題的校園活動,令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創業意識與實踐的有效統一[6]。一是開設校園線上線下創業論壇,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提供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在創業論壇上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也可以提出問題由專業老師答疑解惑。二是營造氛圍,學校不定期邀請專家、創業成功人士來校開展創業講座、創業事跡報告會,定期舉辦創業文化節、創業計劃大賽等,不斷豐富活動形式。三是指導實踐,在校園內,高校應大力支持學生開展以創業為主題的社團活動,社團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主陣地,集思想性、群眾性、實踐性為一體。加強創業型學生社團組織的建設,將有創業意向、志趣相投的大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針對每個人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劃分成不同的小組,明確創業方向,由專業老師一對一指導他們書寫創業計劃書,并利用校內創業孵化園幫助孵育創業項目,增加創業項目成功率。除此之外,高校還應擴大校企合作的規模,充分發揮教學實踐基地的作用,鼓勵青年創業者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親身感受獨特的企業經營理念、不斷創新的企業文化以及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甚至“弱肉強食”的社會法則,為將來進入社會增添知識儲備,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并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去參與殘酷的社會競爭。
4.培育特色創業精神,突出精神文化
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創業文化,要從培育特色創業精神著手,堅持文化自信為導向,做到“傳”“鑒”“挖”。一是堅持“傳”。高校創業文化培育應堅持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實守信的商業道德、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都是現代創業文化培育中重要社會價值導向。革命文化所蘊含的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精神,是當前高校創業文化的精神源泉。傳承革命文化將確保高校創業者在遭遇挫折時迎難而上、艱苦奮斗,對樹立正確的創業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追求革新的過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展現的創新精神就是新時期高校創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二是注重“鑒”。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強調文化自信,不是要搞閉關鎖國、唯我獨尊,而是善于學習、理性借鑒世界各國創業文化培育的文明成果,在吸收借鑒與自主創新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構建真正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校創業文化。三是善于“挖”。挖掘高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文化和高校自身獨特的校園精神。地方特色文化反映了該區域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更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社會縮影,充滿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夠讓生活在其中的高校青年創業者更易于產生文化認同。校史、校訓、校歌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最突出的精神標識,它們凝聚著前輩們不畏艱苦的創業精神、求真務實的治學理念、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要將這些大學精神貫穿于創業文化培育的始終。
參考文獻:
[1]馮鵬志.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論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構[J].學習時報,2016(7).
[2]林國建.高校創業文化建設探微[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86-94.
[3]黃濱.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創業文化建設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09-112.
[4]翁細金,夏春雨.高校校園創業文化建設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1):60-62.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
[6]李德平.大學生創業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