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對教育領域的不斷滲透,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經歷了“起步”、“應用”、“整合”和“創新”四個階段。信息技術不僅革新了傳統教育模式,而且營造了全新學習環境。我國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還處于初步應用整合階段,推進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深度融合應通過解放思想、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創建協同創新中心等途徑加速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術 教育模式
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發展進程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進程,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不斷融合發展的過程。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5年提出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過程的四階段理論,對比分析我國的實際發展狀況,可以進一步認識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規律。
(一)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發揮影響的“起步”階段在“起步”階段,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特點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信息技術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協助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信息技術并沒有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中得以廣泛接受和使用。例如教師的板書以PPT演示文稿代替,教育管理軟件開始在學校初步應用等。
(二)信息技術逐步在教育中發揮作用的“應用”階段在“應用”階段,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主要體現在教育教學和教學管理普遍使用信息技術來提升教學質量和提高管理效率,教師開始注重在引入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改變教學方法,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開始采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師培訓和專業發展。在這一階段,教師體驗到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優勢,但是此時卻面臨著信息基礎設施和資源難以滿足需求的障礙。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逐步融合的“整合”階段
在“整合”階段,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主要體現在促進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和基于信息化環境的教學方法的創新。在這一階段,教師充分整合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組織和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通過積極的引導和輔助,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習效果;同時,利用信息化教學及管理平臺,開展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和教研工作,管理自身的學習過程,提升教師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世界部分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正處于這一階段,信息技術已經被深度引入教學過程,在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發揮了較大作用。在我國,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部分學校已經開始進入這一階段,采用信息技術開展基于項目的協作學習和網絡協同教研,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學生和教師的選擇。
(四)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育教學并引發深刻變革的“創新”階段在“創新”階段,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育教學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開始改變教學模式,學校和教育機構重構學校的組織結構。在本階段,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中心,教學活動和教學內容的組織都是圍繞著促進學生的學而進行,同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管理效率不再是由信息技術的處理能力所決定,而是其內部管理結構和事務處理流程。在我國,雖然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已經受到普遍的關注,但絕大部分地區和學校離這一階段還有很大的差距,技術與教學“兩張皮”的情況還十分普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二、推進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選擇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結合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對于快速發展的中國而言,既是難得機遇,也是巨大挑戰。要實現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須站在全局戰略高度,做前瞻性的規劃,才有可能抓住機遇,實現我國教育跨越式發展。
(一)解放思想,將信息技術與當代教育有機融合的觀念普及到全社會客觀上看,任何新技術出現,都會利弊參半,信息技術也不例外。在中國,一部分人,甚至包括一部分教育界人士,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持一種消極認知,尤其是網絡成癮、網絡暴力、虛擬空間道德缺失等問題更成為一些人拒斥信息技術的借口。移動網絡信息設備在一些家長、教師看來似乎成了洪水猛獸。在這樣的思維慣性之下,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顯然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必須在思想觀念上加強引導,尤其對信息技術知識相對缺乏,但又擁有資源,對教育有巨大影響的教師、家長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否則,所謂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在失去最為重要的社會精神和心理層面支持的情況下,再多的技術和財力投入,也不大可能達到預期效果。
(二)制度創新,最大限度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制度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先決條件,也是促進新技術的有力手段。一方面,要發揮信息技術在當代教育中的優勢,就必須有與之適應的相關教育制度配套,諸如辦學制度、學位制度、考試制度等必須與時俱進,能夠容納、支持而不是歧視、排斥建立在信息技術之上的學習模式和辦學方式。另一方面,也必須從一開始就建立規范嚴格的制度,盡可能地規避信息技術在與教育融合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問題。歸根結底,信息技術是為教育服務的,目的是要利用他來更有效地實現育人的目的。如果制度上不能未雨綢繆,就有可能出現工具凌駕于目的之上的問題,單純墮落為一種形式甚至變為少數人牟利的途徑。
(三)對外開放,大膽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在全球化時代,教育競爭日益國際化,中國教育要獲得競爭優勢,必須對外開放,積極穩妥地借鑒他國在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方面的經驗得失。為了保障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持續、有效的發展,國外有關機構和部門除了在政策與資金上大力支持外,更是定時發布一些大型前瞻性報告,為整體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入融合提供指南。
(四)創建協同創新中心,為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整體支持由于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涉及教育學、信息技術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領域,必須得到建立在學科融合之上的協同創新研究的支持,為此,集合國內相關學科的研究資源,建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該協同創新中心應該具備如下特點。一是綜合性。匯集國家跨學科多領域的優勢力量,展開多層次、多方法的攻關研究與實地考證,通過多課題的共同推進,豐富信息技術與我國教育融合的理論與實踐。二是前沿性。追蹤國際上有關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前沿性課題及前沿性方法,在對中國教育信息化進行前瞻性把握的基礎上,借鑒與推廣國際上先進的研究成果,并積極參與黨政機關的有關改革與發展規劃,為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戰略建設獻計獻策。三是實用性。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牢牢把握中國教育信息化的脈搏,將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理論與方法運用于中國的現實,對中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定期發布指導性報告,將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中形成的新方法、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等進行推廣和示范,并對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中將產生重大影響的理論與實踐進行前瞻性論證,以期惠助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結語: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必然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主題,并將引領教育教學的深刻變革和技術應用的不斷創新。面對這一重要的機遇與挑戰,必須持續堅持建設未來教室,培訓未來教師,發展未來教育的理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期加速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作者簡介:羅石(1966-12-15),單位:深圳市鳳光小學,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或基礎教育管理,現有職稱: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