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蔚
摘要:互聯網金融影響著人們的支付習慣,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持續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信用卡作為傳統的消費信用工具,在當前仍保留怎樣的優勢,又存在何種劣勢,如何應對來自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挑戰,是銀行正在并持續要面對的問題。本文就信用卡相較于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優劣勢進行分析,并結合現狀提出一些有助于信用卡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信用卡;互聯網消費金融;對策
一、背景
在電子商務的大力助推下,互聯網支付市場近年來的擴充速度令人驚嘆,而電商平臺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密切合作,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得以快速廣泛地涉足消費信用領域,對銀行信用卡這樣傳統的消費信用方式形成了明顯的沖擊,迫使商業銀行加速信用卡業務的升級與改造。
互聯網消費金融具有開通門檻低、渠道滲透廣、數據優勢明顯等特點,能夠快速影響甚至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對信用卡線上支付份額產生了較明顯的擠出效應。面對挑戰,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似乎要經歷一段艱難的過程。而事實上,據相關數據,在經歷過2015-2016年的增速放緩后,截至2018年2季度,商業銀行信用卡總發卡量達到6.38億張,同比增長22.7%,增速回升,人均持卡量從0.34張增長至0.46張。其中,工商銀行和招商銀行的半年新發卡量超過1000萬張。從數據上看,客戶對于銀行信用卡的需求并沒有因為花唄、白條的出現而持續減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網貸監管收緊、銀行業自身的轉型需求和金融科技的創新。與此同時,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規模不容小覷,2018年上半年,行業巨頭螞蟻金服的客戶總數已超過6億,旗下花唄用戶亦快速增加。可見,人們對消費金融的潛在需求正在被不斷發掘,在此過程中,銀行信用卡與互聯網消費金融之間的競爭關系還將長期存在。為了實現信用卡業務的持續發展,必須對信用卡相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優劣勢有清醒的認識,并結合新形勢與新技術采取有效的對策。
二、商業銀行信用卡相對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優劣勢比較
(一)信用卡的優勢
1.客戶基礎扎實,具有綜合金融服務優勢
商業銀行在多年的發展中建立了扎實的客戶基礎,信用卡的存量規模較大,已有相當的客戶形成了比較穩定的用卡習慣。雖然在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強勁的擴張勢頭下,部分客戶的支付習慣可能發生變化,但銀行仍有機會利用其綜合金融服務優勢提高客戶黏性,對存量信用卡客戶進行維護并加強信用卡與銀行其他金融服務間的聯系,通過聯動營銷達到業務拓展的目的。
2.政策經營優勢
針對銀行業務的監管制度相對較為全面穩定,政策空白較少。而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會日益嚴格,相關政策會日趨完善,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互聯網消費金融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政策風險更高。
3.線下支付場景布局更為成熟,優惠力度較大
雖然信用卡在線上支付領域受到了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有力沖擊,但目前在線下支付場景仍有一定的優勢,同時,銀行與實體商戶的合作模式比較成熟,能夠提供的優惠活動更加多樣化,力度更大。
4.額度無上限,可以體現個性化設計
信用卡的額度視持卡人的資信水平和資金實力而定,頂級信用卡的額度可達數百萬甚至更高;而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額度普遍較低,以螞蟻花唄為例,額度上限僅為5萬元。可見,在大額消費場景下,信用卡的優勢仍比較明顯。同時,信用卡產品的多元化程度更高,可以更好地考慮不同客戶群的個性化需求。
(二)劣勢
1.業務流程相對復雜,門檻更高
傳統的信用卡從申請、審批到制卡、獲卡的周期過長,客戶體驗不佳。雖然銀行已開始簡化流程,大力推廣線上申請服務,提高審批效率,但相對于開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便利程度仍有一定差距。同時,信用卡審批的標準更為嚴格,從風險控制和業務成本的角度上講,這一標準有其必要性。因此,對于特定的人群,如在校學生、自由職業者等而言,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低門檻優勢幾乎是信用卡所難以實現的。而這部分人群未來成長轉化為銀行所歡迎的潛力客戶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其支付習慣一旦形成便很可能成為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忠實用戶,對銀行而言是一種潛在的損失。
2.平臺建設滯后,營銷難度大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所依托的電商平臺,電商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互聯網消費金融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客戶資源,這樣的協同擴張效應是商業銀行很難復制或者超越的。雖然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建設電商平臺的嘗試,也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各類形式不斷增加營銷渠道的覆蓋范圍,但其發展相對滯后,信用卡業務的營銷成本更高,難度更大。
3.存在一定的保管及盜刷風險
實體信用卡的安全使用需要持卡人具備一定的風險意識,能夠有效地保護卡信息并確保在安全的設備上進行刷卡交易。盜刷雖是小概率事件,且多數與持卡人的疏忽大意有關,但銀行幾乎無法對實體信用卡不被盜刷做出絕對保證,因而此類事件對公眾心理的影響不容忽視,會有損人們對信用卡的信任度和依賴度。
4.活卡率較低
信用卡是各大銀行在中間業務領域的必爭之地,但銀行在業務拓展過程中普遍過分重視發卡量,導致發卡質量欠佳,有大量信用卡成為不激活、不使用的“死卡”,造成信用卡發行量雖常年上升,活卡率卻持續偏低的現狀。反觀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用戶,其使用情況通常比較活躍。
三、信用卡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創新運營體系
傳統的信用卡申請審批流程顯然已無法滿足客戶需求,銀行需加大力度加速進行流程再造,通過系統建設,全面推廣多元化的自助發卡渠道,同時不可放松對卡質量的控制,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工具和手段實現系統審批和額度匹配,在優化客戶體驗的同時實現精準授信。此外,創新后的運營系統還需同時滿足客戶在日常使用中所需的賬單查詢、還款、額度調整等一系列需求,構建起操作便利且功能強大的信用卡使用終端。
(二)創新營銷渠道
傳統的信用卡營銷以地推為主,成本高\覆蓋面窄。為了縮小與互聯網金融在平臺建設方面的差距,銀行需要借鑒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思維,運用互聯網的方法和模式進行宣傳,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影響廣泛的平臺快速擴散營銷活動信息,提升關注度;同時對線上渠道提出的辦卡申請提供積分、刷卡金、推薦辦卡獎勵等優惠。目前各大銀行在這方面已經采取了一些行動,微信微博銀行等形式已十分普遍,但活動力度大小不一。此外,還可與電商平臺合作通過支付立減、積分優惠等活動吸引客戶,如使用浦發銀行信用卡通過微信、支付寶及京東快捷支付等常見網上支付渠道均可以實現消費積分,支付寶、微信甚至有多倍積分,打破了過去信用卡大多僅承認線下消費積分的局限。此外,各銀行還可通過加強聯動營銷,借助自身優勢業務的力量帶動信用卡業務發展。
(三)完善個性化體驗,鞏固并拓展中高端客戶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細分客戶群并進行深入溝通,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已成為信用卡市場的一大趨勢。銀行需要根據自身的業務優勢和對客戶群的準確定位,提供能夠激發客戶使用意愿的產品。如中國銀行依托自身在外匯業務方面的優勢,針對出境消費需求推出美國運通跨境聯盟卡;興業銀行為滿足高端客戶群商務出行及健身旅游等需求推出的興享白金信用卡等,無一不體現了對特定需求精準定位的思路。此外,多家銀行還提供了定制信用卡服務,以期優化客戶體驗。在信用卡全面個性化時代,銀行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把握市場環境和需求的變化,提高產品開發的質量和效率。同時,相比當前的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信用卡在額度及多樣化上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在產品開發中既要體現普適性,也要完善中高端產品線,鞏固這部分客戶的用卡習慣,提高客戶忠誠度。
(四)運用新技術,提升卡支付的安全性
實體信用卡在使用過程中難以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雖然在規范用卡,加強支付風險意識的前提下可以較好地避免盜刷等風險事件的發生,但銀行只有極力從技術和系統層面消滅信用卡盜刷風險,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持卡人的利益,贏得客戶的信任。無論是銀聯推出的云閃付,還是部分銀行在虛擬信用卡上的嘗試,都是遵循這一基本思路,逐漸使信用卡業務的發展脫離實體卡片的束縛,依托智能手機終端,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由于銀行在虛擬信用卡開發當中有一定的政策優勢,同時具備一整套比較成熟的信用卡運營體系,且在支付額度上的限制更少,如果能夠把握先機,全面優化虛擬信用卡支付的客戶體驗,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亦有機會打造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宋華,李鵬飛.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影響及啟示[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96-99.
[2]宋丹蒂,夏青.互聯網金融對信用卡業務的變革與啟示[J].中國信用卡,2016(0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