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峰

【摘要】 目的 探討肝硬化患者的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的含量以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選擇50例肝硬化患者作為肝硬化組, 同期健康體檢者50 例作為對照組,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PT、TT、APTT、FIB含量。結果 肝硬化患者PT(20.5±3.5)s、APTT(52.6±4.5)s、TT(22.8±2.5)s長于對照組的(13.6±1.7)、(33.2±3.9)、(13.5±1.5)s, FIB含量(1.58±0.43)g/L低于對照組的(2.95±0.41)g/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肝硬化患者處于低凝狀態且纖溶系統受損, 血漿凝血因子異常是加重其疾病發展的原因之一, 進行凝血四項的檢測, 對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搶救和治療有重要意義, 能及時、準確地從多方面反映肝硬化患者肝臟的凝血功能情況, 監測患者肝臟損害程度。
【關鍵詞】 肝硬化; 凝血功能;臨床意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13
肝臟在凝血、抗凝系統保持動態平衡中起重要調節作用[1-3], 能合成和滅活纖維蛋白的溶解物與抗纖溶物質[4], 肝臟產生多種參與凝血和纖溶的因子有凝血酶原(Ⅱ因子)、纖維蛋白原(FIB因子)、組織因子(Ⅲ因子)、前加速素(5因子)、Ca離子(Ⅳ因子)、前轉化素(Ⅶ因子)、Christmas因子(Ⅸ因子)、抗血友病因子(Ⅷ因子)血漿凝血活酶前質因子(Ⅺ因子)、Hageman因子(Ⅻ因子)、纖維蛋白溶酶原(PIG)等[5]。肝臟疾病是肝細胞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能力減弱, 肝細胞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導致機體凝血和抗凝機制紊亂[6, 7]。選擇2014年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檢測PT、TT、APTT、FIB含量, 并與同時期在本院的健康體檢者50 例作為健康對照組進行比較,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作為肝硬化組, 經實驗室、臨床、影像學(B 超、CT、胃鏡)檢查等確診, 其中男39例, 女11例;年齡21~75歲, 平均年齡47.5歲;肝功能按照Child-Pugh標準分級法分為:A級13例、B級25例、C級12 例;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4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 例, 酒精性肝硬化6例, 丙型肝炎后肝硬化4例, 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肝硬化2例, 膽汁性肝硬化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8], 前2周內均未使用激素、維生素K等藥物以及未有輸血或血制品等影響凝血功能的治療, 排除血液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腫瘤。選取同期本院的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對照組, 無血液系統等其他相關疾病, 肝功能正常, 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齡19~68歲, 平均年齡47.4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標本采集:標本均為入院后第1次采集, 采用109 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的真空管采血, 空腹抽取清晨靜脈血, 抗凝劑與全血之比為1∶9, 3000 轉/min, 離心10 min。采用全自動血凝儀嚴格按操作程序測定PT、TT、APTT、FIB含量。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PT、TT、APTT、FIB含量。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肝硬化患者PT、APTT、TT長于對照組, FIB含量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項檢測越來越受到重視, 凝血四項檢測成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常規檢測項目, 能夠早期發現肝病造成的凝血機制障礙。
肝臟是體內代謝的主要器官, 保持凝血系統的完整性, 對機體的凝血、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抗凝血的相互作用與動態平衡起主要調節作用[9], 肝硬化致肝功能不全時, 血漿中肝素和類肝素抗凝物質增多, 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的前體不能變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10]。肝素滅活能力下降, 蛋白質合成降低, 凝血因子合成減少, 引起PT、APTT、TT延長, FIB下降[11-14]。
凝血四項檢測是內源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或減少的重要過篩試驗。TT主要是反映血漿內肝素、類肝素抗凝物質的水平以及血漿纖維蛋白原的質和量, 是患者病情預后及溶栓治療的重要指標。FIB是血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 FIB 與肝臟細胞受損程度呈負相關[15, 16], 肝硬化患者血管內凝血因子消耗大量增加, 造成患者出現低纖維蛋白原血癥。APTT受Ⅰ、Ⅱ、Ⅴ、Ⅹ因子的影響, 是由內源性凝血途徑因子Ⅻ、Ⅺ、Ⅸ、Ⅷ水平決定的, APTT、TT隨肝細胞受損程度加重而升高[17]。
綜上所述, 凝血四項檢測能夠彌補肝功能及其他檢查的不足, 從多方面反映凝血功能狀況, 可作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檢查的輔助指標, 對肝硬化患者診斷以及治療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熊斌, 姜紅星. 120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檢測分析.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 8(2):198-199.
[2] 來麗群, 樓德利. 肝硬化患者凝血及纖溶功能變化與肝功能分級的關系. 杭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 22(4):213-215.
[3] 王鴻利, 支利民, 邵慧珍, 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漿凝血因子變化的研究. 中華傳染病雜志, 1992, 10(1):1-4.
[4]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肝病學分會.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0, 8(6):324-329.
[5] 許俊堂, 叢玉隆. 抗檢與溶栓藥物的血液學監瀏.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01, 24(1):53-55.
[6] 鄒正升, 辛紹杰, 李保森, 等. 肝組織病理與肝細胞合成功能的關系.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01, 9(5):522-525.
[7] 屈玲, 府偉靈.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變化與肝功能分級關系的觀察. 重慶醫學, 2004, 33(11):1717-1718.
[8] 向曉星, 蔣玉蘭. 病毒性肝炎四項凝血指標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 江蘇醫藥, 2002, 28(6):435-436.
[9] 劉敏涓, 周立紅, 劉澤霖, 等. 肝硬化患者纖溶系統的研究.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03, 15(6):261-262.
[10] 徐獻群, 范俊麗, 杜艷. 肝病患者血漿凝血因子檢測的臨床研究. 微循環學雜志, 2002, 12(1):34-35.
[11] 趙鴻, 田庚善. 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急性發作鑒別診斷的臨床研究. 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 2004, 18(4):363-365.
[12] 賈繼東, 王貴強.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讀:治療.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06, 18(4):200-203.
[13] 李媛媛.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標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08, 5(20):1253-1254.
[14] 李德奎, 劉躍, 杜娟, 等.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參數、血液流變學和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 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 2008, 22(11):801-803.
[15] 王東霞, 張衛群, 張菁菁.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與凝血指標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 5(4):31-32.
[16] 儲海燕, 王鴻利, 王學鋒, 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纖溶系統的研究. 血栓與止血學, 2001, 7(2):62-66.
[17] 葉躍紅, 張莉萍, 李興祿, 等.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凝血、抗凝及纖溶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 重慶醫學, 2003, 32(3):344-345.
[收稿日期:201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