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愛華
【摘要】 目的 分析中醫辨證論治結直腸癌術后的臨床效果。方法 46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 患者術后進行中醫辨證論治, 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 結腸癌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2.8±0.6)分,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8.18%(15/22), 生活質量評分為(85.2±10.6)分, 至今未出現患者死亡;而直腸癌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2.3±0.5)分,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5.00%(18/24), 生活質量評分為(87.9±8.4)分, 至今未出現患者死亡。直腸癌和結腸癌患者均表現良好。結論 對于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采用中醫辨證論治方案進行干預, 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術后疼痛, 提升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中醫辨證論治;結直腸癌;術后;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3.073
腸癌主要包括盲腸到直腸整個腸段中的腫瘤, 結直腸癌手術后為患者進行化療, 能夠幫助患者鞏固治療的效果, 可防止術后出現轉移和復發。結直腸癌患者手術后聯合放療、化療出現復發均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存, 為患者采用中醫藥進行手術配合, 并聯合放療和化療進行結直腸癌治療開始在臨床上成為一個有效的手段, 并得到了眾多臨床證據的支持, 能夠有效地預防患者術后的復發和轉移, 鞏固患者的治療效果[1, 2]。本研究主要針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辨證分析, 并根據不同證型為患者進行不同的干預指導, 分析中醫辨證論治對結直腸癌術后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結直腸癌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8例, 女18例;年齡39~76歲, 平均年齡(58.2±10.5)歲;結腸癌患者22例, 直腸癌患者24例;3期患者15例, 4期患者31例;肝轉移患者12例, 骨轉移患者15例, 腹腔轉移患者19例。所有患者均經過病理證實為結直腸癌, 經組織學檢驗確診為結直腸癌患者, 均進行手術治療, 并且完成放療和化療, 患者分期為3~4期。本研究排除不能堅持按照療程服用中藥的患者, 排除存在精神類疾病和意識障礙的患者。
1. 2 方法 根據不同證型為患者進行不同的干預指導, 將患者分為脾虛濕毒型、脾腎兩虛型、肝腎陰虛型、氣血虧虛型和濕熱瘀阻型。①脾虛濕毒型:主要以健脾益氣、解毒除濕為治療原則, 為患者選擇四君子湯聯合槐花地榆湯加減治療, 主要方劑為:白術、太子參、茯苓、槐花、白醬草、地榆、炒黃芩各15 g, 赤芍12 g, 馬齒莧30 g。②脾腎兩虛型:主要以健脾益腎為治療原則, 為患者選擇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 主要方劑為:白術、太子參、茯苓各15 g, 砂仁12 g, 山藥、炒扁豆各20 g, 薏苡仁30 g。③肝腎陰虛型:主要以滋補肝腎、養陰清熱為治療原則, 為患者選擇知柏地黃丸加減治療, 主要方劑為:知母、熟地黃、茯苓、澤瀉、牡丹皮各15 g, 黃柏10 g, 山萸肉12 g, 山藥20 g。④氣血虧虛型:主要以益氣補血、健脾益腎為治療原則, 選擇八珍湯加減治療, 主要方劑為:白術、黨參、茯苓、白芍各15 g, 熟地黃、當歸、川芎各10 g, 黃芪20 g, 薏苡仁30 g。⑤濕熱瘀阻型:主要以清熱利濕、活血解毒為治療原則, 選擇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 主要方劑為:桃仁、紅花各10 g, 當歸、赤芍、丹參各15 g, 川芎12 g, 白醬草、薏苡仁各30 g, 穿山甲6 g, 半枝蓮20 g。諸藥加入1000 ml水, 煎至400 ml, 分早、中、晚3次頓服,1劑/d。
所有患者連續治療2周為1個療程, 1個療程后停藥3 d進行下一個療程治療, 最多為患者連續治療3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治療1個療程后, 觀察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治療效果、生活質量評分, 并觀察患者死亡情況。生活質量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2 結果
治療后, 結腸癌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2.8±0.6)分,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8.18%(15/22), 生活質量評分為(85.2±10.6)分, 至今未出現患者死亡;而直腸癌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2.3±0.5)分,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5.00%(18/24), 生活質量評分為(87.9±8.4)分, 至今未出現患者死亡。直腸癌和結腸癌患者均表現良好。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 中醫藥在治療過程中, 存在著中醫所特有的治療方案和原則。結直腸癌手術治療和術后放療在臨床中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3-5], 但是根據相關文獻報道, 手術后仍然近50.00%的患者會出現肝臟轉移, 甚至有90.00%以上患者死于肝臟轉移, 所以手術后為患者進行后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中醫藥為患者配合手術和放化療治療, 其治療效果得到了大量的臨床研究支持, 特別是在抗復發和防轉移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6, 7]。
腸癌從中醫角度而言, 其發生機理是因為濕、瘀、熱、毒等多種因素, 導致患者臟腑功能出現紊亂, 使患者出現氣血陰陽失調, 導致患者病癥發作。大腸主要是六腑之一, 治療的過程中應以通為用, 以降為順, 需要根據患者的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扶正抑瘤的原則進行干預[8-11]。
本研究主要將46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相關的辨證分型, 患者根據實際情況分為脾虛濕毒型、脾腎兩虛型、肝腎陰虛型、氣血虧虛型和濕熱瘀阻型, 并且根據不同證型為患者選擇合理的藥物進行干預, 結果顯示, 治療后, 結腸癌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2.8±0.6)分,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68.18%(15/22), 生活質量評分為(85.2±10.6)分, 至今未出現患者死亡;而直腸癌患者術后疼痛評分為(2.3±0.5)分, 臨床治療有效率為75.00%(18/24), 生活質量評分為(87.9±8.4)分, 至今未出現患者死亡。直腸癌和結腸癌患者均表現良好。
隨著臨床癥狀的改善, 患者生存質量能夠得到提高, 患者的疼痛也能夠得到有效緩解。扶正抑瘤為治療原則, 聯合放化療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并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率, 能夠使得患者腹部疼痛和相關疼痛得到有效緩解[12-15]。合理正確的中醫論證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 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存期, 使患者疼痛得到較好的緩解, 與此同時本科在對于患者進行治療過程中, 也注意進行扶正與祛邪相結合治療, 并進行辨證論治, 治療以因地、因人和因時制宜。
綜上所述, 對于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采用中醫辨證論治方案進行干預, 可以有效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術后疼痛, 提升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繼萍, 馮妮, 李曉林, 等. 中醫辨證論治結直腸癌術后的臨床研究. 光明中醫, 2011, 26(9):1816-1818.
[2] 何永恒, 成立祥, 劉麗, 等. 大腸癌的中醫藥防治發展脈絡初探(二). 中醫藥導報, 2010, 16(6):4-8.
[3] 潘廣彪, 王順和, 晏文娉, 等. 中醫辨證施治對大腸癌術后患者無進展生存期及生活質量影響. 河南中醫, 2014, 34(7):1332-1334.
[4] 于潔, 張青, 楊為偉, 等. 辨證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療效觀察. 陜西中醫, 2015, 36(5):522-524.
[5] 盧冬雪, 劉沈林. 中醫藥防治結直腸癌術后復發轉移的概況.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12(11):1620-1623.
[6] 張弘玥. 中醫辨證治療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命質量影響的臨床研究. 上海中醫藥大學, 2016.
[7] 王志厚. 中醫治療結直腸癌的基本原則.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1):428-429.
[8] 許云, 楊宇飛. 結直腸癌中醫藥研究進展與思考. 世界中醫藥, 2014, 9(7):828-832.
[9] 李辰慧, 趙文碩, 馮利, 等. 中醫辨證維持治療晚期結直腸癌的臨床研究. 北京中醫藥, 2014, 33(2):93-96.
[10] 陸清昀. 扶正抗癌方對大腸癌腫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34(5):688-689.
[11] 郝磊,徐云玲,郝霞,等.結直腸癌患者手術前后中醫辨證分型及中醫外治法的臨床應用.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34(9):2276-2278.
[12] 賀雪, 殷佩浩. 中醫藥治療結直腸癌術后復發轉移的研究進展. 遼寧中醫雜志, 2017(9):2009-2012.
[13] 李中生. 結腸癌患者術前術后中醫辨證治療的臨床分析.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6, 14(1):134-135.
[14] 侯風剛, 石齊, 劉宣,等. 辨證、辨病治療在中藥預防結直腸癌術后復發轉移中的作用.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6,31(6):2154-2160.
[15] 徐薇. 對直腸癌放化療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的療效分析.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收稿日期: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