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 黃華飛 徐 艷 朱玲玲
呼吸窘迫綜合征(RDS)是造成NICU 中早產兒早期死亡的一種重要疾病[1]。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機械通氣對RDS 實施救治,有創呼吸機雖然挽救了大量RDS 早產兒,但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并發癥,進一步加劇對患兒肺部的損傷,影響患兒預后[2]。因此,近年來RDS 早產兒中有創通氣被無創通氣所取代。經鼻持續正壓氣道通氣(nCPAP)是過去40 年中臨床上用于治療RDS 早產兒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通氣模式[3];而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技術(BiPAP)也因其在改善人機配合、調整自主呼吸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被用于臨床。本研究采用BiPAP 及nCPAP兩種無創通氣模式治療RDS 早產兒85 例,對比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6 月—2017 年5 月在浙江省嘉興市婦幼保健院NICU 接受治療的85 例RDS 早產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2 例和研究組43 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本次研究目的、治療方法均被患兒家屬了解,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1)符合Vermont Oxford 新生兒協作網對新生兒RDS 的診斷標準[4];(2)胎齡≤34 周。
1.3 排除標準(1)胎齡<28 周或出生體質量<1000g;(2)呼吸系統先天性畸形(后鼻孔閉鎖、腭裂、氣管食管瘺等)而無法進行無創通氣的患兒;(3)合并嚴重疾病,如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胎糞吸入綜合征、持續性肺動脈高壓、重度窒息、呼吸或循環衰竭等;(4)死亡或自動出院的患兒。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先采用吸入氧濃度(FiO2)0.4 行氧療,并行氣管插管,常規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PS)(100~200mg/kg)后將氣管插管拔除。對照組采用nCPAP 治療:采用美國CareFusion 公司CPAP 呼吸機,nCPAP 通氣模式,采用雙鼻塞,初始各參數設置:呼氣末正壓(PEEP)4~6cmH2O(1cmH2O=0.1kPa),FiO20.21~0.40,以能維持經皮動脈血氧飽和度(TcSO2)=88%~93%。當參數降至PEEP≤4cmH2O,FiO2=0.21 時氧合穩定,即可改用頭罩吸氧。研究組采用BiPAP 治療:采用CareFusion 呼吸機,BiPhasic 通氣模式,采用雙鼻塞,初始各參數設置:吸氣峰壓(PIP)8~10cmH2O,PEEP 4~6cmH2O,FiO2=0.21~0.40,呼吸頻率(RR)30 次/分,上限壓力水平維持時間為0.5~0.7s。初始PEEP 設定為4cmH2O,在4~6cmH2O調節,FiO2波動于0.4~0.5;若初始PEEP>6cmH2O 或FiO2>0.6 則需行有創通氣。
2.2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呼吸機參數,即治療前及治療6、12、24h 的FiO2、PEEP/呼氣相正壓(EPAP)、PaO2/FiO2水平。(2)對比兩組不同時間點動脈血氣分析參數,即治療前、治療6、12 及24h的pH 值、PaCO2、PaO2水平。(3)對比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包括肺出血、呼吸道黏膜損傷、肺部感染。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42 例中男25 例,女17 例,胎齡29~34 周,平均(31.62±2.33)周,出生體質量1075~1980g,平均(1540.23±76.32)g。研究組43 例中男22 例,女21 例,胎齡29~34 周,平均(32.13±2.42) 周,出生體質量1085~1960g,平均(1535.76±75.76)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性別、胎齡、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不同時間點呼吸機參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FiO2、PEEP/EPAP、PaO2/FiO2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6、12、24h 后,研究組FiO2、PEEP/EPAP水平較對照組降低,而PaO2/FiO2水平較對照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不同時間點呼吸機參數比較(%,x±s)

表2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不同時間點動脈血氣分析參數比較(x±s)
3.3 兩組不同時間點動脈血氣分析參數比較 兩組治療前pH 值、PaCO2、PaO2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6、12、24h 后,研究組pH 值、PaO2水平較對照組升高,而PaCO2水平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均<0.05)。見表2。
3.4 不良反應 研究組肺出血、呼吸道黏膜損傷、肺部感染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RDS 主要發生于早產兒群體,患兒臨床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動脈血氧分壓(PaO2)需要吸氧才能維持50mmHg(6.6Kpa)以上[5]。臨床上治療RDS 主要nCPAP 方式為主,隨著傳感技術和人機連接界面裝置的不斷改進,非浸入性機械通氣(NIV)技術已產生多種技術模式,國外研究顯示,BiPAP 在改善人機配合、調整自主呼吸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國內相關研究較少[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12、24h 后,研究組呼吸機參數FiO2、PEEP/EPAP 水平較對照組降低,而PaO2/FiO2水平較對照組升高(P<0.05)。BiPAP 以一個可調且恒定的基礎流量來控制基礎持續正壓氣道通氣(CPAP)水平,同時在另一路間歇提供疊加在基礎CPAP 水平上的混合氣體,形成第二級CPAP 水平以提供通氣[7]。患兒吸氣過程在較高壓力水平的協助下,可以有效減少呼吸肌做功,減少吸入氧氣體積,從而降低FiO2[8];而呼氣時,BiPAP 提供較低的PEEP壓力,對患兒的氣道起到支撐作用,增加通氣量,提高肺泡的氣體交換量和PaO2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6、12、24h 后,研究組pH 值、PaO2水平較對照組升高,而PaCO2水平較對照組降低(P<0.05)。nCPAP 提供的正壓在吸氣時可以有效擴張氣道,增加氧氣吸入量,在呼氣時提供壓力,增強了肺泡對殘氣量的排出功能。BiPAP 相比nCPAP,在患兒吸氣時,提供較高壓力水平的正壓通氣,增加肺泡單位時間的通氣量,減少對氧氣的吸入量和CO2的產出量,從而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在呼氣時,提供較低的PEEP/EPAP 水平,使肺泡和氣道內繼續保持壓力防止小氣道封閉,使支氣管處于擴張狀態,有利于肺泡CO2排出,從而降低血液PaCO2水平,而血液CO2濃度含量的減少,血液的pH 值也隨之升高[9-10]。同時,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BiPAP方式呼吸較規范,不會對患兒的氣道防御機制造成破壞,不良反應較少。短期預后方面,相比nCPAP,患兒在BiPAP 兩種不同壓力水平下進行自由呼吸動作,可以減少對肺表面活性物質(PS)的消耗,可以顯著縮短氧療時間,是更有效的外源性PS 替代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BiPAP 較nCPAP 在改善RDS 早產兒短期預后方面更具優勢,可改善患兒肺換氣功能,促進氧合,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