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鋒
關鍵詞:失業? ?社會保障? ?失業保險
所謂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地動員社會各個方面的資源,確保沒有收入來源或者低收入以及那些遭受到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正常的生存,并且保障勞動者能夠在年老、失業以及工傷等情況下基本的生活不會受到影響。它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減少收入的差距。
失業社會保障制度模式的類型劃分主要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以保險主導型模式。所謂的保險主導型模式,也就是國家根據選擇性原則,建立的以社會保險為主體、以社會福利以及社會救濟作為輔助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主要由個人、雇主以及國家進行共同負擔;第二方面是福利國家型模式。這種模式是按照普遍性以及全面性原則而建立的,以國家和社會作為直接的保障主體,是一種由國家為全民提供的廣泛的、高福利性質的保障制度模式,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全民高福利;第三方面是完全積累的保障模式。完全積累型保障模式就是以自立性作為基本原則,通過國家立法程序強制性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障個人的儲蓄賬戶,通過個人賬戶的累積與運營,把其用于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項目模式;第四方面,是計劃主導型模式。所謂的計劃主導型社會保障模式,就是指在高度集權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由國家包辦一切的社會保障事務,其主要以單位福利作為表現形式,不需要廣大勞動者繳納任何的保險費用就能夠享受各項保障和福利待遇。
實現失業社會保障目標模式的選擇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在當前階段要想更好地實現將“企業保障”以及“社會保障”進行雙軌結合的保障機制,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失業保障制度十分的困難。其困難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每年失業的人口數目龐大,建立起完善的失業保障機制需要每年投入一筆龐大的資金。第二方面雖然當前我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失業保障制度,但是這個制度還有待完善,相關的稅收以及法律制度還不夠具體;第二個要注意的問題是,我國絕大多數家庭都是典型的親密、和諧、完善的傳統家庭結構,這樣的家庭結構大多都會具備相互瞻養的功能,因此失業社會保障機制要注意結合和發揚我國這一優良傳統,使得失業為社會帶去的壓力,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減輕,促進家庭的和睦以及社會的進步;第三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建立失業社會保障制度,還要不斷結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應該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本質,以及人們精神文明需求,在這一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夠突出我國社會主義特色[1]。
(一)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確立適度的保障目標
我國失業社會保障目標模式的選擇,第一點就是要做到根據我國當前階段的生產力以及經濟的發展情況,建立一個適度保障的目標,并且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地指出失業社會保障基金占有我國國民收入與支出的具體比例。之后還可以根據我國現階段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確立出享受失業救濟的“失業貧困救濟線”,并且對于那些享受到失業保險保障,以及受到失業救濟的對象,所具有的權力以及應該承擔的業務做好明確的規定,使得我國受到失業社會保障的對象以及相關標準更加具體化、法律化。除此之外,還要將失業保險保障以及失業救濟保障區分開來,對于在職的員工要建立失業保險制度,由職工以及企業共同向保險公司或者銀行按時的進行繳納失業保險金,一旦員工出現失業現象,就可以對其進行領取。對于非自愿性的失業人員,實施失業救濟與保障。但是對他們的失業救濟期限不宜設置過長,一般可以設置為四周,之后失業救濟金呈現每月遞減的形式,刺激他們再就業的欲望。這種模式類似北歐的失業保障機制。北歐的失業保障機制是當前最為發達全面的救濟制度,他們會設有專門的監督機關,對所有失業人員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所有的就業年齡都可以享受到失業救濟金。但是其由于過分強調公平,導致形成了“福利病”,我國在實行失業保障制度時要注意這一問題。
(二)建立一個統一的失業保障管理機構
我國失業社會保障目標模式的選擇第二點要做到建立一個統一、完善的失業保障管理機構,對失業保障相關事務進行管理。當前我國失業社會保障管理工作會涉及到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等這種由多個部門共同管理的模式會導致實際的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很容易由于界限模糊而造成相互之間的推脫現象發生。因此建立統一的失業保障管理機構,是我國失業社會保障目標模式選擇的當務之急。其可以主要分為兩步進行。第一步盡量將有關失業保障的相關工作整合到一起,就算不能完全整合到一起,也要將模糊的制度進行明確規定,并且將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問題,做好明確規定,并加入到對他們的年底考核當中,使得失業保障行政部門的相關工作能夠快速執行;第二步在建立失業保障協調機構的基礎上,不斷地擴大失業保障部門的職權范圍,形成一個失業確認、保險、救濟、轉業培訓、再就業介紹與培訓的完整管理體系。使得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能夠快速有效地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不斷的減小失業人員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提高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幾率,最終實現由國家牽頭,各個地方進行統一管理的科學管理模式,促進我國整體就業形勢[2]。
(三)根據不同行業情況建立資金籌集比例
我國失業社會保障目標基本模式的選第三點應該根據不同行業情況建立資金籌集比例、開辟多渠道保障金來源。大多數國家的失業保障基金來源都是通過多渠道整合的,除了國家的津貼,失業保障金的主要資金來源是企業以及個人繳納的失業保險金。而我國當前失業保障資金來源主要是單位或個人繳納的失業保險費、以及政府提供的財政方面的補貼、和失業保障基金的利息。雖然制定了相關的資金籌集政策和比例,但是沒有根據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來合理的建立資金籌集比例。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日本的失業保障資金籌集模式。日本失業保險主要由單位、個人和國家三方面共同承擔。并且根據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制定了不同的籌集比例。例如類似日本清酒制造業、建筑業這些發展的較為突出的行業失業保障資金的籌集比例較高,已經達到了百分之十三點五和百分之十四點五、對于發展的一般的行業例如絕大多數的行業,其收取的比例為百分之十一點五,并且由企業負責絕大多數的失業資金上繳、個人僅僅負責較小的比例。我國也可以學習日本上繳制度,根據當前國家經濟情況對于經濟、房地產、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發展形勢較好的行業收取比例稍微高一些的失業保障資金。對于國家扶持行業或者發展情況一般的行業,收取較低比例的失業保障資金。并且企業要繳納大部分的失業保障基金,員工僅需要繳納小部分的失業保障基金,最后由國家進行補助。通過這種形式不斷地將失業社會保障情況逐漸向正規保險化發展,降低失業風險[3]。
(四)重視對失業人員的職業誘導
我國失業社會保障目標基本模式的最后一點就是要不斷的重視對失業人員的職業誘導。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體公民共同富裕。我國建立失業社會保障的目的是,在確保社會安全穩定、發揮無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同時、不斷地為失業人員創造就業機會,幫助更多的失業人員重新進入到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當中,避免浪費大量的人力資源,最終實現社會的安全與穩定。因此失業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對失業人員進行職業誘導,職業誘導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對失業人員進行再職培訓,培養他們先進的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再職技能;第二方面,要對失業人員進行合理的就業誘導,激發他們在就業需求,誘導他們再次就業,使得社會勞動力分配更加的合理。做好這項工作,可以有效減輕失業帶去的經濟壓力、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幫助絕大多數的失業人員完成再就業心愿、實現社會的繁榮和穩定。
綜上所述,失業社會保障目標模式的選擇,對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經過上文分析可得失業社會保障模式可以有效減輕失業帶去的經濟壓力、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幫助絕大多數的失業人員完成再就業心愿、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因此未來要進一步的推動社會保障機制的發展,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
參考文獻:
[1]張蕓.國有企業失業工人社會保障研究[D].南昌大學,2014.
[2]余晨昕.淺談失業社會保障體系[J].才智,2012,(22):243.
[3]李斌.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模式及運行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4.
(作者單位:鄄城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