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官
【摘要】諸多因素嚴重影響著縣城高中學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鞏固優質師資、引進優秀老師、培養優秀老師和留住好學生、培養優秀學生已成為縣城高中迫在眉捷的艱巨任務!
【關鍵詞】貧困地區縣城高中? 學生培優
【基金項目】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甘肅省貧困縣區普通高中教育優質發展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Z033。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009-01
學校的硬件建設、教師的素養層次、家長的文化水平已在同一省份地、州、市和縣城之間形成明顯差距!隨著爭取享受優質高中教育資源群體人數的逐年增加,縣區高中教師外漂、優質生源外流現象日益加劇,諸多因素嚴重影響著縣城高中學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教育資源越來越顯得重要,鞏固優質師資、引進優秀教師、培養優秀教師和留住好學生、培養優秀學生已成為縣城高中迫在眉捷的艱巨任務!
下面我就優秀學生的培養談幾點看法,和廣大同行商榷。
一、抓住機遇? 著力新課改
寒門子弟能否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一直是社會和輿論關注的焦點,如何讓弱勢群體能享受相對公平的教育機會,是教育目前面對的重大課題,如果西部地區、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受教育得不到充分保障,最終會影響到脫貧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甚至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新課改明確指出:改“統一高考”為“3+6選3”,改“統一錄取”為”統一高考——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這為我們“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靠誰培養人。”指明了方向。校本化課程“立足基礎,體現差異性,尊重選擇性,實現成長性”!據統計C9(中國大學聯盟)學校2018年的錄取,統招的人數占計劃招生的30%不到,多元錄取超過計劃招生的70%!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在校本課程上下功夫,比如四維課程(基礎通修、興趣選修、專業精修、自主研修)中,我們結合學校實際,發揮學校優勢,在專業精修上尋求突破瓶頸的途經!2016年我們學校開始著力打造學科競賽和藝體專長,成立了“2+7目標培養基地班”和“藝體特長班”,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參加五大學科競賽輔導和競賽,讓有藝術特長、體育特長的學生參加各級各類藝體活動和體育比賽,截止目前,“2+7目標培養基地班”學科競賽在國家級競賽中省級獲獎已有三十多人次,“藝體特長班”藝體活動、比賽、考試也有多人獲獎或取得優異成績!在獲獎層次和獲獎人數上均遠遠超過學校歷史水平!相信,這屆學生在高考錄取中一定會發揮超長水平,會有新的突破!
二、結合實際? 強化教師隊伍
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教育教學的新改革,給學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挖掘學校資源,培植骨干教師梯隊,全面提升教師素質,打造德藝雙馨、業務精良、甘于奉獻的優秀教師隊伍,是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我所在的學校,多年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引進過優秀師范畢業生,結合實際,通過多年的探索,逐漸形成了教師成長、打造名師的屬于自己的最優途徑。
(一)“青藍”工程發揮傳、幫、帶的作用
我校早在2001年就開始實施“青藍”工程,從“青”(徒弟)到“藍”(導師)的結對,到導師和徒弟各自的職責,從“青藍”工程的領導小組、管理過程到考核辦法都有具體的實施方案。“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勝于藍”。青藍工程是一個對青年教師有目標、有計劃、分階段的經驗傳授過程和自身提高過程,通過多年的探索、創新和實踐,她使我校青年教師師德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真真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青藍”工程成了我校青年教師茁壯成長的搖籃。
(二)名師工作室給青年教師以思想引領
2012年年初,當我們發現招考不來能當好老師的苗子的時候,學校參照名校做法,先從語、數、外三大學科開始,各科成立一個名師工作室,由學校業務強、能力強、全縣影響力大、勤于學習、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的高級教師主持工作,出臺了名師工作室實施方案,讓本學科青年教師全員參加,六七年下來,名師工作室給我校青年教師在學科素養、教學設計、課堂教學、采編試題等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引領作用。名師工作室成了青年教師教學思想上的指揮棒。
(三)勞模工作室對青年教師進行業務培訓
我校成立了勞模工作室,每年劃撥專項資金,承擔學校班主任培訓工作。專門配合學校對青年教師進行思想教育、班主任業務培訓,不斷打造一個會溝通、善對接、負其責、盡其力、敢于抓、敢于管、干大活、出新彩的班主任管理團隊。
(四)“四課一講座”發揮督導、引領、成長作用
每學期的新教師匯報課、青年教師公開課、骨干教師示范課,日常的督導室推門聽課以及一周一次的名師講座,稱為我校的“四課一講座”,以聽促教,以評促教,常態化的教學抓手,很大層面上加快了青年教師的成長、成熟、成名的節奏。
(五)“3.6.9.1”名師工程使我校教師隊伍穩步健康成長 早在2004年,學校就啟動了“一年適應,三年合格,六年骨干,九年名師”的“3691”名師培養工程,出臺并不斷完善實施細則,落實管理環節。名師工程以“新教師的培養”為基礎,“骨干教師的培養”為主體,“培養名師”為目標,充分發揮名師的傳、幫、帶作用。
三、靠實政策? 瞄準專項計劃
國務院要求,要對弱勢群體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給予補償,確保考上重點高校的農村及貧困地區學生進一步加強“兩個政策”指標,從源頭上對落后地區和弱勢群體的高等教育機會給于必要保障。這里的兩個政策就指的是貧困地區國家專項計劃招生、地方高校專項招生和精準扶貧專項招生政策。
因此,我們在想辦法把學生培養好的同時,也要大力宣傳國家政策,讓基礎扎實、學習習慣好、各方面能力強的學生不要外流,留下來在本縣區參加高考,享受國家教育補償政策。“各高校要給西部地區貧困縣區每年分配專項招生計劃人數,省內高校也要給縣區農村戶口學生和精準扶貧戶學生分配專項招生計劃人數。地、州、市戶籍和學籍的學生不得享受。”
但是,學生家長包括初中教師,甚至高中不是班主任的教師對此政策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有個別學校還把名校掐尖招生(看誰考上多)當作本校教學管理水平和教學業績進行宣傳,甚至鼓動學生參加名校選拔考試。通過多年的外流學生高考情況統計,事實并非樂觀,外出求學的學生,成功的有百分之三十,失敗的占百分之七十,也由于這樣的掐尖招生,使得我所在縣區高中連續十幾年沒有一名學生考入“清北”,而鄰近縣區高中,由于優質生源不外流,通過享受“兩個政策”考入“清北”名校的學生每年都有近十名。相比之下,我縣高中教育就得不到廣大學生家長的充分肯定,這也是優質生源外流,造成惡性循環的原因之一。盡管近兩年在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共同努力下,大力宣傳國家政策,使得外流學生人數大大減少,但每年中考全縣前二十名學生一律赴外求學,這給我縣高考突破“清北”瓶頸造成致命打擊,同時對貧困縣區高中學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形成不可預估的阻力。
因此,在當前貧困縣區高中面臨嚴峻形勢下,我們不但要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減少優質生源的外流,突破“2+7”院校錄取瓶頸,更要搶抓新課改機遇,多元化培養學生,使學校向著積極、健康、全面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