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蓮 蔣吉容 趙勤 李俊 秦曉英 鄧琳 駱慶容 盧小珠
【摘要】歷史文化傳統上講,中國人是生活在“祖蔭之下”,家的文化根深蒂固,家是民族文化、道德、精神的載體。本文從家校合作教育的角度,通過調查研究當前農村家庭家風家教的現狀及發展,萃取適合當前農村家庭的優秀家訓、家規,探討如何將傳統家文化轉化為適合新時代下農村家庭的教育理論,提出促進良好家風養成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傳統家文化? 良好家風? 農村? 養成
【中圖分類號】G6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16-02
我們曾一度視傳統為負擔與垃圾,我們拋棄、斷裂了傳統,生吞活剝很多“主義”,因此我們今天有必要重視審視中華傳統家文化,有利于推動農村良好家風的養成,引領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促進農村良好民風的形成,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家風是家庭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小學積極探索開展家風家教教育活動的有效方法,使家風與校風、家風與民風、家風與政風相互作用,能有力地推動學校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中國夢的實現。
一、農村良好家風建設的現狀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家風、家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一代傳一代的家風、家教已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民風家風是延續家興業旺、傳承地方文化,建立和諧、文明、健康的鄉風民俗的有力抓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所規定的行為規范潛移默化而內化為公共行為習慣,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具有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家風建設的重要性,要求“發揚光大中國傳統家庭美德”。他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首次將鄉村發展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會上對鄉村發展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這20 字的戰略方針,體現了國家對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覆蓋的發展理念。文化作為鄉村衍生、發展的重要因子,其重要價值受到更多關注,戰略地位不斷上升,優秀傳統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成為未來農村發展的重要驅動力[2]。
不管是達人之家還是普通農家,隨處能看到散落的家風家訓等傳統資源,但這些寶貴的資源多數被遺忘在斑駁的老屋或破舊的族譜里。令人擔憂的是,年輕一代對自己的家風家訓及本鄉本土的文化缺乏了解的興趣、渠道和方式,從書本中獲取知識、知曉祖輩口傳的村史和家族故事,恰是一種默默流淌的臍帶般的文化血脈,而這在鄉村年輕一代身上出現了斷裂,“道德傳家、耕讀傳家”的典范難以再現。家風是指一個家庭世代相傳的生活習慣、作風。《中國古代生活辭典》認為:“家風,亦稱‘門風。指一個家族的傳統風習而言,是在家長或主要成員影響下自然形成、潛移默化的傳統習慣和生活作風”。“家風”一旦形成,既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又是家庭成員行為的“自動調節器”,而且往往可以繼續影響后代,作用深遠[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文明進步與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家庭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發展、民族素質不斷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個體的家風良好。家風的形成,與貧富無關,只關德行,不必刻意傳授,僅僅通過耳濡目染就能獲得,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意義。家庭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微觀載體,在道德教育、人格培養、文化傳承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直接作用。建設良好的家風,不僅有利于夫妻、妯娌、鄰里關系的和睦相處,子女的品德養成,還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從而有利于祖國的繁榮發展。
二、優秀傳統家文化滋養農村良好家風養成的路徑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培訓,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
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校園文化墻展示“二十四孝”故事;利用黑板報、校園廣播站、校園電視臺、電子屏等集中宣傳愛國誠信、廉潔敬業、詩書傳家、明事知禮、尊老愛幼、勤儉持家、友愛同學、和睦鄉里、遵紀守法等與家風家教有關的內容,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
(二)創設家風家教教育活動的宣傳環境
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邀請專家、一線教師在家長學校開展“家風家訓”專題講座,普及現代教育理念;積極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力量,為廣大家長解疑釋惑,設計開展各類親子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科學性,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氛圍,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發揮家長主體作用,助力家風家教活動。開展“好家訓、好家風”家庭教育大課堂活動,以“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圍繞主題,精心策劃,在校內外廣泛深入宣傳,讓學生、家長充分了解主題活動的意義和要求[4]。做到家風家教活動內容、時間、課程、形式的整合,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使家長明白:家教的主體是家長,家教不僅是以言教訓,更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子女應當率先垂范。建立長效機制,家長、學校相互配合,推動家風家教建設深入發展。
(三)利用“家長學校”陣地,對家長進行培訓
國興望家齊,家齊國更興。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我校很多學生家庭沒有多少存書量,有的大都是少兒讀物和教輔材料,家庭教育類的書籍很少。讀書是最好的家風,為了讓閱讀走進更多的家庭,激發家庭建設的活力,促進良好家風的形成,利用微家校“周六有約”時間開展了家校共讀活動,教師推薦并帶領學生家長共讀了《睿智的父母之愛》《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非暴力溝通親子篇》《透析童年》《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等。原本不讀書的學生家長,在其他家長的讀書交流中被深深喚醒,紛紛加入讀書的行列。在活動中,家長分享讀書心得,用心批注。家校共讀活動,有效促進了家長心靈的成長,他們對家庭教育的概念越發清晰,對孩子的引導從學習轉向關注品行培養,家庭氛圍也變得更加和諧、溫馨。
(四)增強農村家長的文化素養、家教水平
一方面,尊重民風家風建設的差異化,提倡多樣化,發掘家庭教育典型案例,起到影響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以當地學識較為淵博的人為主,用淺顯易懂的形式對文化素質比較低的村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的培訓,言傳身教,培養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自立,并積極促使他們將優良傳統文化傳承給下一代,形成良性循環,使民風家風得到良性發展[5]。
(五)豐富活動載體,開展多種有針對性的活動
學校為鞏固家庭教育成果,樹立了一批優秀家庭,為他們頒發了書香家庭、三好家庭、文明家庭獎杯,這些優秀家庭都是在微家校的聯盟群里由家長推選出來的。實踐讓我們相信:家庭完全可以成為教師培養出道德純潔、思想高尚、人際誠摯的孩子的教育基地。只有提升每一個個體的品行修養,才能成全每個小家的和諧美滿,才能有效助推中華大家庭的圓夢之旅。
結論
小學階段是孩子道德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長期以來,德育過于依賴學校,教師們感覺教而無力,而很多學生家長家庭教育觀念薄弱,未能發揮良好家風的作用,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也束手無策。要想讓孩子幸福愉快的成長,必須開展對家長的優秀傳統家文化教育培訓,重視家庭教育作用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黎英林,羅彬.傳承好家風,一路是芬芳——上猶縣營前中心小學德育創新紀事[J]. 江西教育,2018(12):33-35.
[2]趙家驥.好家風是鄉土文化潤育少年的重要內容[J].中國農村教育,2018(15):13-14.
[3]江斯羽,張茁,詹緒左.善與孝讀:文獻學視角下的許村家風及其演進[J].宿州學院學報,2018(01):79-80.
[4]高懷清.發揮家風對學校德育的“反哺”功能——小學德育工作跟進家風教育的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17(15):27.
[5]王愛玲.小學開展家風家教教育活動的有效方法[J].甘肅教育,2016(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