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大學生勞動觀念淡漠,動手能力缺乏,社會融合度不高,加劇就業難。分析他們的一些非常態表象與勞動教育弱化的相關性,探尋彌補勞動教育缺失的路徑,有助于更好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大學生異象? 勞動教育? 意義?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016-02
近年,高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深化改革、創新素質教育、凸顯辦學特色,學校教育普遍與社會需求對接。許多畢業學生供不應求。但也有學生,無視勞動、技能單一、情懷低迷,難就業,就業難。順應時代需求,樹立問題導向,彌補缺失短板,對于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青年學生異象的主要表現
極少部分大學生雖完成學分,但積淀內涵不足,技能技藝缺乏,有的出現非常態外在表象,筆者謂之異象:
1.1勞動意識淡漠。一度時期,部分學生倚重考分而忽視勞動尤其是體力勞動。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只有半數少年兒童經常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經常洗襪子的不足四成,經常洗碗、洗菜的有三成,經常洗衣服的僅兩成[1]。大學生自覺打掃衛生、烹飪做飯、幫助親友勞動的為數不多。步入崗位后,怕苦怕累、厭煩“加班”不乏其人。
1.2動手能力不足。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上,富士康郭臺銘吐槽:大學教育與工廠的實踐有很大差距,大學生動手能力普遍不強。一方面就業難,據網易云課堂調查,有超過21%的大學生平均求職過程接近5個月[2]。北大副書記于鴻君估計,至2018年上半年,歷年累積未就業大學生有250多萬[3]。另一方面,我國急需技能型人才,表明勞動力市場供給側存在結構、質量偏差。
1.3消費觀念超前。《搜鋪資訊》發布《雙11湖北高校學生爆買分析報告》:2016年的雙十一,僅武漢大學,消費金額就達3374萬[4]。網民熱議,大學生沖動、從眾、跟風、攀比消費,不利于養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勞動情懷、奮斗精神。商家推出刺激學生消費的推廣應用,將部分學生引向借貸陷阱,引起教育部與銀監會聯合預警。
1.4體能體質下降。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調查:2010年與1985年比,大學生肺活量和800米、10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下降。同年,天津調查確認,近視檢出率超過80% [5]。《三亞日報》統計,2018年,我國學生近視比例為:初中74.4%,高中83.3%,而大學高達87.7% [6]。
1.5缺乏融合主動。手機、平板深入生活并正顛覆青年生活常態,但也鑄成學生普遍的依賴。網游成為青少年娛樂優選,也使一些大學學生難以自持。畢業賦閑在家、衣食仰仗父母的“啃老族”的“新失業群體”不時可見。
2.青年學生異象的成因
上述現象,原因多樣多元,但無一不包含勞動經歷缺乏、勞動技能短缺、勞動鍛煉不足的重要誘因。
2.1升學重壓沖淡了勞動教育。現階段大學生初中、高中期間,一直循環于自習復習、聽課補課、測驗考試中。學生“壓力山大”的十余年,無暇顧及家務、社會勞動,更鮮有人付出過搬、扛、抬等強體力。
2.2寬松的大學環境弱化了勞動教育。高考后,少數學生產生歇一歇、松一松的認識,加之行業公認的“60分”基準,勞動鍛煉基本不屑顧及。教育部陳寶生部長說:“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這種現象應該扭轉,強調對大學生“增負”,提升學業挑戰度,可謂一針見血。
2.3課程設置缺少了勞動教育。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勞動一直列為必修課,納入教育體系,占有“一席之地”,但近年“智”的比例放大,“勞”的成分被擠壓。在校幾年,缺乏在陽光下感受泥土的芬芳、生命的律動、勞動的艱辛、收獲的喜悅,難免助長嬌懶習氣。
2.4社會實踐形式化了勞動教育。據渤海大學文理學院調查,對于社會實踐的目的,認為可以鍛煉自己、為就業做準備的占71.5%,認為單純為完成學校要求的居然占13%,只有28.1%的人選擇參加暑期實踐或社團活動[7],客觀反映出學生社會實踐的能動意識不強,社會實踐的勞動教育功能發揮不足。
3.高校勞動教育的時代意義
重拾勞動教育價值,讓勞動教育回歸,對于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消融青年異象,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意義深遠。
3.1勞動教育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習總書記把勞動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3.2勞動教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涵。新時期我國的教育方針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勞動托起中國夢”、“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勞動和創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這些重要內涵,既是對教育工作者的深情囑托,也是對黨的教育方針的深刻詮釋。
3.3勞動教育是創新創業現實需要。2018年“兩會”期間,全總黨組成員李守鎮指出,近年,技術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達到2以上。全總研究室主任呂國泉統計,至2017年底,我國就業人口7.76億,技能勞動者1.65億,占21.3%,高技能人才4791萬人,占6.2%,高級技工占比僅為德國、日本的一半,缺口1000多萬人[8]。強化勞動教育,創新技能培養,顯得異常迫切。
4.彌補勞動教育短板的路徑
進入新時代,一切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運動都是勞動范疇。我們應從思想引領、平臺搭建等多方面入手,強優勢,補短板。
4.1深化思想教育,強化觀念引領。勞動是新時代青年的優秀道德品質特征。習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習近平同志回憶梁家河生活時說,下雨刮風在窯洞里鍘草,晚上看牲口,去放羊,扛200斤麥子,十里山路不換肩[9]。習總書記無愧為新時代勞動楷模。我們要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崇尚勞動,聯系工農,依靠勞動,在“家里蹲”、“啃老”等不良環境中自我救贖。
4.2開辟多條路徑,搭建勞動平臺。建立勞動教育多元課程體系,形成“課程超市”,以供學生自主選擇。豐富校外勞動實踐形式,健全高校與實務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機制。結合研學活動,組織參與農業規模種養、工廠流水線作業、商業服務等勞動。有條件的,還可探索助耕幫戶、扶助孤寡等,增強體驗,培育情懷。
4.3創新創業融合,突出教育重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社會發展主旋律。要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克服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傾向。突出能力培養的核心,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注重導師團隊搭建,促進師資、教材、資金以及教學方法完善配套。竭力開辟勞動實訓、創新創業基地,促進創新創業這一新興勞動教育形態有序發展。
4.4實施考核評價,推動落地落實 。明確勞動目標,強化統籌協調,長期短期結合、校內校外兼顧。針對專業、性別特點,因人因時制宜,因人施策。做好試點示范,解決勞動疑難,增強教育實效。牽住考核牛鼻子,全程誠信記實,確保勞動教育落地落實。組織課程評價,形成范本體例,使勞動教育在促進青年學生全面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練洪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表示 盡早讓勞動課重返中小學課堂》[J].廣州日報,2017-09-07
[2]《2017中國大學生就業難人群畫像報告》[Z].網易云課堂,2017-09-19
[3]張小武.《于鴻君:上山下鄉歷史自有公論》[J].教育(旬刊),2018-05-04
[4]陳嬿竹.《雙十一湖北高校學生爆買分析報告》[Z].青春湖北微信號,2016-12-11
[5]曾偉,盛卉.《民盟天津市委:中國大學生體質狀況堪憂須采取措施》[Z].中國政協新聞網,2014-04-14
[6]張曉華.《近視之“象”三亞三成中小學生“鏡中看世界”》[J].三亞日報,2018-08-31
[7]崔紅軍.《大學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的研究與分析——以渤海大學文理學院學生為例》[J].劍南文學,2011年第10期
[8]劉義陽.《實現中國制造2025,技能人才是關鍵》[Z].鳳凰網,2018-03-13
[9]《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梁家河篇》[Z].央視新聞,2017-03-19
作者簡介:
羅雪(1991.11—),女,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