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燕
【摘要】對話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培育,以此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保障數學課堂的豐富性和啟發性,最終目的是使數學知識在探索中一步一步展開,使灌輸式的數學課堂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本文結合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對對話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重構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以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秩序? 對話視域? 重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148-02
引言:隨著新時代教育的發展,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課堂秩序已經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主導,而是變成學生充分參與,師生充分對話交流的課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切實轉變教學理念,基于互動教學理論為指引,不斷提升對話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秩序重構的水平和效果。筆者從小學數學教學規律以及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認為對話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秩序重構應該注重如下幾點:
一、注重對話的啟迪性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之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提倡對話,歸根結底是要啟發學生,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容易接受,使小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趯υ捯曈蛳碌臄祵W課堂教學秩序,教師務必要從教學大綱和目的出發,提高對話的質量,減少對話的盲目性,使對話不是簡單灌輸,而成為小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如在教學“萬以內的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問學生:“你們知道最大的數是什么?”這個問題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為對話打開局面。有的說9999,有的說十萬,有的說一億,這時候教師就要把學生活躍的思維拉到課堂教學中,啟迪學生:“我們班有43位學生,我們學??偣灿?0個班,假如每個班人數一樣,那么一萬是多少個學校?”這個問題可以把學生的數學思維充分打開,讓學生充分想象,感受一萬這個數究竟多大,對一萬數字概念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為了進一步豐富對話效果,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對話中來,教師可以圍繞一個問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在彼此對話中展開對數字的認識,暢所欲言,只要和教學有關,就鼓勵學生多多對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當學生的對話熱情漸漸不足的時候,教師再適時讓學生停止對話交流,轉到師生對話階段。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以啟迪對話形式引領數學課堂發展,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適時開展,適時結束,靈活掌握。
二、注重對話的豐富性
對話的豐富性應該成為小學數學課堂的主要特點之一,這既是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數學對話教學的方向。小學生活潑好動,如果對話只是機械性的,形式性的,或者說隨意性的,那么對話的意義和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也很容易使小學生反感。教師要注重對話教學的深度,既要保障課堂學習環境的秩序,也要把學生的探索熱情充分調動起來,使數學課堂也可以魅力十足。
如在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就可以把十二個學生圍成一個圓圈,三個學生鉆進圓圈分別扮演時針、分針、秒針。之后教師和學生展開對話,教師做時間指令,學生通過走動變換時間。變換錯的學生通過向教師或者其他學生求助,思考為什么變錯,然后出局,其他學生進入圓圈之中,以此類推,最后達到對時間充分掌握的程度。這種教學為對話的深入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條件,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非常多的對話機會,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寓教于樂,學生感到非常有趣。小學生活潑好動,這就決定了對話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不該是單一的對話,而是多向多元的對話,讓學生自己尋找對話對象,以此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注重對話的習慣性
對話不是為了對話而對話,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起來就交流,想不起來就依然滿堂灌,讓對話教學的意義無法充分彰顯。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數學課堂既要靈活多樣,同時也要注意秩序的養成,務必要保持連續性,這是在重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秩序中必須要重視的問題。由于對話教學比灌輸教學需要更大的精力和備課時間,還需要靈活應變能力,而且課堂反思工作也需要做足,這就使得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容易忽視對話,該有的對話難以開展。在這種形勢下,更要提倡對話的習慣性養成,務必要一以貫之,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數學對話課堂教學秩序的重構才有研究的必要,否則反倒讓教師為難,進退維谷。因為對話教學和灌輸式教學是兩個互相獨立的系統,某種程度上還有一定的排斥性,教師必須要克服教學陋習,一言一行都要為對話教學的順利對接創造條件。
四、結束語
對話視域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務必要努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生態環境??紤]到小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數學思維不足,更需要教師養成對話意識和習慣,用對話打開小學生的心扉,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才能保障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文艷.對話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秩序的重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6):78-79.
[2]盧晗.小學數學課堂對話式教學研究[J].才智,2018(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