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婉貞
【摘要】幼兒園音樂區是幼兒自由感受、體驗和表達的獨特空間,無拘無束的音樂創造性表達不僅提升其音樂能力,又有助于健全人格。為了促進幼兒音樂創造性表達的發展,筆者認為可通過投放適當的低結構材料,加上教師的有效引導予以實現。文章結合筆者教育實踐,對如何運用低結構材料促進幼兒音樂創造性表達展開探討。
【關鍵詞】低結構材料? 幼兒? 音樂區? 創造性表達
【基金項目】本文是福建省幼兒教育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基地研究課題《音樂區中運用低結構材料促進幼兒創造性表達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7yjxkd2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211-02
創造力是人類發展的重要能力之一,也將是未來一代的重要競爭因素。身為教師的我們應高度重視在孩子啟蒙教育階段對其創造能力予以啟發和培養。音樂方面的創造性表達作為幼兒創造力的表現方式之一,有時是對熟悉歌曲的改編,有時是運用道具自編各種動作,有時是對樂器的自由探索與隨樂表現。這些自由自在的音樂創造行為表達了幼兒自我,讓其獲得極大的樂趣和滿足,既提升其音樂能力,又有助于健全人格。
音樂區正是支持幼兒自由感受、體驗、表達藝術感受的獨特空間,材料投放是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說來,根據材料的結構化程度可以分為高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和無結構材料。華愛華教授認為,幼兒在使用高結構游戲材料時更多的是模仿,而在使用低結構材料時較多的是創造[1]。實踐表明,低結構材料因其結構簡單、可變性大、功能多元、操作性強等特點,能成為助力幼兒創造性表達的有效材料,我們應該充分開發低結構材料的價值,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一、低結構材料與自由氛圍相結合,激發創造性表達的內在動機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發現,個體的興趣和動機是使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驅動力。活動區原本就是幼兒自由活動的空間,寬松自由的氛圍是幼兒創造性表達的心理基礎。但是,有的教師習慣于掌控幼兒的游戲,總會在幼兒游戲過程中隨意介入和指導,導致許多幼兒一見到老師,就畏縮得不敢表達了。投放低結構材料的初衷,是希望材料的多種可能性喚起幼兒的各種經驗,使其產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創造性地使用材料。然而,成人過多的干涉只能遏制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之逐步弱化。因此,教師應適當退位,提供給幼兒一段不受評價的時期,消除幼兒受評判的緊張情緒,使他們可以盡情地自由創造[2]。這樣,創造的靈光才會閃現,創造的行為才會持續。
同時,教師應以兒童的視角看待創造性表達,尊重幼兒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運用材料表達想法和思考。也許幼兒的想法十分稚嫩、動作十分笨拙,但只要是他們獨特的表達,就是有價值的。教師應以欣賞者的姿態,報以微笑的眼神、肯定的話語、溫暖的支持,幼兒的創造性表達才能繼續油然而生。
二、低結構材料與幼兒發展水平相結合,引發不同年齡幼兒的創造性表達
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不同年齡的幼兒對低結構材料的選擇會有不同的偏好,我們應充分把握幼兒的發展特點,不同側重地投放低結構材料。
小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特點,那些顏色鮮艷、特征明顯、暗示性強的材料,很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欲望。比如:鮮艷的彩帶、漂亮的花夾子、清脆的搖鈴等,都是小班幼兒喜歡反復擺弄的玩具。這些材料本身雖然是高結構,但是我們鼓勵和引導幼兒低結構的運用材料,以引發各種不同的表達。比如,幼兒會經常拿著紗巾或彩帶隨樂揮舞,感受材料柔軟特性的同時,嘗試著不同動作、不同節奏的舞動;有時會將花飾拿在手上、戴在頭上、別在衣服上,用不同方式裝扮自己,開心地跳舞……豐富的形象性材料給幼兒感官刺激,讓幼兒產生直覺想象,在與材料互動過程中引發初步的創造性表達。雖然小班幼兒往往停留在單一材料的使用上,但在反復嘗試之后,幼兒感知了材料的各種表達可能,體驗著材料與音樂的關系,從而,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不知不覺中萌發。
對于中大班的幼兒,低結構材料投放在多樣性基礎上,要更加側重材料的組合投放,讓多種材料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引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拓展運用材料的多種可能,豐富創造性表達。比如:中四班音樂區中投放了低矮的綠色屏風、紗巾、小花小草等材料,孩子們反復擺弄之后,他們從材料的相互關系中產生聯想,孩子們有的扮蝴蝶,有的扮小花,自發地進行歌表演《蝴蝶找花》。“蝴蝶”一邊唱著歌,一會兒從“花”旁飛過,一會兒和“花兒”打招呼,一會兒采花粉,“花兒”則跟著節奏搖晃著腦袋,不時地和“蝴蝶”做各種互動,創造性表達層出不窮,不亦樂乎!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創造性思維不斷拓展,投放的低結構材料之間可以有更加多樣的聯系,從而提升創造性表達的復雜性。
三、低結構材料與音樂情境相結合,支持富有美感的創造性表達
材料與音樂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音樂引發想象,低結構材料作為想象表達的媒介,在音樂與表達中建立了鏈接。當教師收集幼兒喜歡的音樂時,就應設想哪些類型的材料可能和這些音樂產生鏈接,可以幫助幼兒感受和表達音樂的美,體驗音樂的精神內涵。比如,在舒緩的音樂情境下,幼兒會更喜歡運用紗巾、飄帶等,舞動出柔和流暢的線條;在活潑的音樂情境下,幼兒更有可能把自己扮成可愛的小動物、選擇好聽的打擊樂器;在雄壯的音樂情境下,幼兒可能會戴上軍帽,拿著指揮棒,隨樂做出有力的動作等等。因此,教師在進行活動材料的選擇與投放時,既要考慮材料的外形美,還要考慮材料的音效美[3]。并且關注各材料之間的音效組合是否和諧,從而支持幼兒符合音樂美感的創造性表達。
四、低結構材料與游戲過程相結合,推動創造性表達深入進行
低結構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追隨幼兒自主游戲進程而不斷補充與調整,讓低結構材料滿足幼兒游戲日益推進的需要,并有可能成為下一步游戲的基石。比如:大二班的幾個女孩子特別喜歡在音樂區表演《巴拉拉小魔仙》這首歌,老師有意識投放了紗巾、頭飾等材料,孩子們便運用這些材料裝扮成小魔仙的樣子。一番表演之后,她們想增加道具和服飾,于是找來各色即時貼,裝飾用紗巾做成的服裝,又發動同伴找來彩條、小棍子、自制項鏈等,有的將彩條束起當成假發戴在頭上,有的將彩條和小棍當作魔法棒。增添了各種裝扮和道具之后,她們的動作更加豐富,一邊唱著歌,一邊交替進行著轉圈、揮棒、甩裙擺、搖頭、擺手等動作,讓身上的裝飾隨著音樂和舞步有節奏地晃動著。接下來的活動中,她們還嘗試著變化隊形、選出領頭人,展現了豐富的創造力,隨著游戲過程的不斷推進,一個充滿創造性表達的作品隨之產生,吸引來了許多小觀眾和他們崇拜的小眼神,表演的孩子們獲得了極大的自信。
綜上所述,教師在音樂區中投放低結構材料時,應充分考慮幼兒創造性表達的需求,創設自由寬松的氛圍,結合幼兒發展特點和興趣,隨著游戲進程的推進,不斷優化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策略,讓幼兒在實踐操作中感受音樂的美好,探索低結構材料的運用方式,從而實現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為今后成長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張蘭.試析音樂律動區中激發幼兒創造性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6, (01):30-33.
[3]葉屏屏.幼兒園音樂區域活動材料現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