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鈺
【摘要】培智學校的技能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本研究旨在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內容,創作適合學生使用的教具輔具,開拓學生手工成品銷售途徑。
【關鍵詞】培智學校? 發飾課程? 技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9-0230-02
廣州市殘疾人安養院是一所主要為中重度智力障礙人士提供綜合性托養服務的機構,其附屬學校(以下簡稱“安養院附校”)是對適齡的中、輕度智力障礙學生實施義務教育和技能訓練的下屬機構。安養院附校自2013年9月開設“新藝坊”,針對部分學生進行發飾手工制作教學,不斷地改進創新,讓更多學生參與進來,讓更多學生發現自己的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發飾制作是我校首先嘗試并開發的一門創新的技能訓練課。
一、發飾課程設置的意義
發飾制作課程開發是適應學校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托養服務對象需求的多樣化,安養院成立了附屬學校,為適齡兒童、青少年提供九年義務教育,自此,安養院附校逐漸改變思路,從單一的托養轉變為義務教育與托養有機結合,在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漸走向正規化。進行技能訓練課程開發,改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促進安養院附校發展的有益嘗試。
另外,發飾制作課程開發也是順應托養服務對象發展的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智障學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導致其智能落后于正常人,但并不代表他們就對困難和生活無能為力,通過學習,他們也能“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生產及創造有效產品”,成為有用的人,成為“社會人”。安養院附校學生以中、重度智障人士為主,他們大部分不僅伴有肢體殘疾、自閉癥、腦癱等問題,而且較長時間處于相對封閉、隔離狀態,心智、能力的發展也異于其他特殊教育機構中的學生,此外,高年級的學生正面臨著后續教育脫節的問題,九年義務教育之后,一部分能力較好的學生其出路何在?他們有一定的能力,有希望能融入社會,所以,為更好地推進該校的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開發一套具有實際操作意義、有特點的職業訓練課程非常必要。
二、發飾課程的特點
手工制作發飾,是一項實用的技能訓練課程。該課程的主題與材料是開放性和多樣性的,學生的參與度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不受行為模式的定型,不受規范習慣的束縛,可以參與力所能及的制作過程,可參與學生的涉及面廣;在制作過程中,學生之間需要相互配合和幫助,鍛煉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及團結協作能力;發飾手工材料獲得途徑便捷,發飾產品的實用性強,市場需求量大;2013年底,附校為反思教學效果,也為了給學生創設社會實踐機會,第一次組織了院內售賣活動。當時安養院在崗的女性員工200人左右,但當天中午就有近200件發飾的銷售量,可以說是人手一件。之后幾次組織學生在社區設點售賣,也有不錯的銷售量,而且還陸陸續續有來款加工的小訂單,充分體現課程的實用性。
其次,發飾制作是一項較簡單的技能訓練項目,智力中輕度的學生只要有一定手部功能的,都是可以參與發飾制作訓練的。發飾訓練班的學生,從最開始的3名已經發展到近15名,現在根據發飾制作的材料及配件的更新情況發現,通過分工合作、個別化教學,可以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訓練中,參與力所能及的項目訓練。比如說,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自行制作不同材質的指定款發飾;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參與發飾制作的某一個環節或某一部分,例如織帶蝴蝶結的制作、穿珠等;能力較差的同學可以進行材料的準備及成品的分類與包裝。
最后,發飾制作場地靈活,可操作性強。發飾制作的材料體積較小,一張工作臺、一根膠棒、一把熱熔槍、一把手工剪刀、幾根織帶及幾個配件,就可以制作出若干發飾。可以在固定的課室進行教學,也可以根據不同班級能力隨意挑選材料進行分班教學,即使外出進行售賣的時候,參與制作的學生也可以在現場根據客人的需求進行制作。
三、發飾課程的理論原則
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的藝術”,這是一種“教得準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發飾制作作為一門手工制作課程,學生參與的熱情較高,有很強的學習欲望,但是要把這門課程上好,確實需要認真思考。尤其是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因為每個學生情況各不相同,目前還沒有相關的系統教材,教學時就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與個性特點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區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長善救失、獲得最佳發展。
其次,教學時需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要求教師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受授課教師可以加強課程教輔的制作與編寫,為了細化制作過程,便于學生充分理解制作的每個步驟,除了現場制作示范,還要根據上課內容進行相關內容教案編寫,教學課件制作及相關視頻的錄制。上課時看、聽、做,三方面同時進行,多方面熟悉制作步驟,真正掌握每個步驟的制作過程。
再次,在發飾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具的自創原則。如:手部能力較差的學生,在進行織帶整理時,織帶起點較難成型,利用鉛筆作為織帶起點,可以很容易開始織帶卷圈;在進行織帶裁剪時,僅僅用織帶做參照物,長度及整齊度都很難控制,可利用兩根學生米尺或兩塊硬紙板,按照需求調整長度,進行裁剪,效果會好很多;在包裝成品時,在學生食指和大拇指套上橡皮筋,可以方便學生拿取包裝袋進行打包。
最后,在發飾制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學成果時時保存原則。教師需要及時將發飾成品拍照,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拍照,期中、期末定時整理成冊,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和作品進行比較與欣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成就感,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發飾課程開展與推進也存在一些困難
首先,教師專業技能受限;發飾課程現階段,任課教師基本處于自學與自創階段,所有上課的內容都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基本都是在網上搜索,或是手工書本上找出來,但通過這樣途徑找出來的參照物,制作出來的產品不免和市場上的其他產品有雷同,沒有自制產品的特色。沒有特色,是手工制作產品急需改善的地方,但是很多手工制作的專業技巧,簡單的通過圖片是不能真正掌握的,任課教師迫切需要專業制作技巧學習。
另外,發飾成品出路受限;發飾課程教學過程中,隨著時間推移,會出現很多教學成品,成品越來越多,如果沒有銷路,成品沒有出路,學生的積極性必大受打擊。雖然安養院附校積極的尋找盡可能多途徑來進行教學產物的銷售途徑,但是除了組織院內外的義賣和參加一些公益義賣活動,沒有其他銷售途徑,而且類似的活動機會屈指可數,能銷售出去的成品也是數量有限。安養院曾開發網絡宣傳、銷售途徑,對學生物品進行銷售,但是面對競爭,價格沒有優勢,所以銷售的效果不明顯。面對這種現象,學生都會有很大的挫折感,參與制作的積極性會有明顯的影響。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銷售的途徑問題急需解決。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J.A.Comenius).大教學論[M].1592-1670
[2]劉素婷.談高職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5)
[3]趙小紅,陳玉波,吳存鮮.促進智力障礙學生職業操作技能形成的幾種教學策略[J].中國特殊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