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淼
摘 要: 生態環境是生產力,是人與自然通過共同“勞動”生產創造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物資的生產資料。闡釋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必須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闡述正確認識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關系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民族振興的現實意義,并提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擴大生態領域投資和科創及培育高素質人才以處理好二者關系的路徑。
關鍵詞: 生態環境;生產力;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02
改善生態環境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蓖?月他又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绷暱倳涥P于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的系列講話,都在闡明一個樸實的道理,即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努力改善生態環境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重要動力,兩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
生產力發展與生態環境惡化矛盾的逐漸突出,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早已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和重視。賴寶成、王英華(2005)認為生態環境既是先進生產力的構成內容之一,也是其先決和根基,而先進生產力對生態環境具有反作用。溫蓮香(2007)從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角度闡釋了“自然”生態系統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龔萬達、劉祖云(2015)也認為生態環境是構成生產力的一部分,自然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制約性。他們從政治經濟學視角解釋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越演越烈的原因,指出要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對于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學界已經形成共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認識的基礎上,探討發展生產力與改善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1 生態環境與生產力內涵概述
1.1 生態環境的內涵
生態環境從屬于自然界,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該詞由黃秉維院士在1982年提出,他認為生態環境就是環境,包括污染與其他的環境問題。作為一個科技名詞,國內學者對生態環境的涵義一直存在爭議。我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根據這條規定,論文同意黃秉維院士有關生態環境的定義。因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生態環境既為環境,必然包含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我們對于現存的良好生態環境要進行保護,而對于污染和其他環境問題則要進行整治和改善。
1.2 生產力的內涵
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內容,鑒于其在理論研究中的基礎地位,眾多學者對其概念早已作了多維度深層次的討論。雖然馬克思在他的理論著作中并沒有直接對生產力的概念作闡明,但他在探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中對生產力進行了間接的科學闡述,賦予了生產力豐富的內涵。從人類進步角度來說,勞動生產力包括社會的和自然的。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力受工人的手藝是否熟練,工作經驗是否豐富,科技是否創新,是否能夠被有效應用,社會是否進行合理的分工協作,是否進行有效的管理等因素影響以外,還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自然的自然力和自然資源也是人們的生產資料。這里要指出的是并非只有人才會“勞動”,自然也會,自然的“勞動”是自然的“行為”,是自然本身具備的能力。自然力包括風力、水力、電力等天然力量,自然資源是不受人力干涉形成的,經過一段時間,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具有開發價值的天然物,如水、土地、生物以及氣候等資源,生態環境系統也被包含其中。但自然界轉化前是隱藏的生產力,轉化到現實生產力必須與人的能動性相結合。生產力與生態環境究其源頭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提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弊匀唤缂饶芙o人們提供生活資料,又是勞動對象和工具,即生產資料。同時,馬克思也認為:“不論生產的社會的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要進行生產,它們必須結合起來?!庇纱丝磥?,生產力是一種“自然”和“人類”通過共同“勞動”生產創造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物資的能力。
2 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關系
2.1 發展生產力對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自古以來,全球的人類在開展工業革命,從事生產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生產力得到充分且飛速的發展,社會取得長足進步;另一方面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開發和利用不當也導致了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為改變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實力落后的狀況也展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而由于人多底薄,發展模式粗放,思想解放跟不上時代潮流,環保意識薄弱,以至于在基礎建設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也更加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然環境先天存在缺陷。國家土地面積總量高而人均少。本身復雜的地形地貌地質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特殊的地理位置、頻繁的地質構造運動、降水量的嚴重不均使得自然災害頻發;利用難度大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和荒地占國土總面積的大比例。(2)人為活動導致的土地退化和荒漠化。自然力的侵蝕是加劇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程度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們過渡的生產活動,如過度的放牧、耕作、濫砍濫伐等,不僅使得耕地面積減少,喪失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難民也因此增加。(3)天然林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導致的生態失衡。人們開荒、采伐、放牧等活動導致了天然林面積大幅度減少,過分開發、濫捕濫獵、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甚至物種的消失,不僅破壞了天然林本身的內部穩定,也延伸至天然林外部打破了與之相聯系的其他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了水災頻發、全球變暖等問題。(4)廢氣排放導致的大氣污染。工業生產、交通運輸、日常生活、自然災害等排放的煙塵、氣體與固態物質都是導致空氣污染的原因。(5)廢液固體廢物排放導致的水資源污染嚴重。國家本身淡水匱乏且散步不均,加上水旱頻發,水資源緊缺。這樣的前情下,人們在工農業建設和生活過程中依舊向江河湖海排放了大量的廢液廢固體物質,意識薄弱缺乏責任心的單位甚至偷排嚴重超標的污染物,不僅加重了水資源污染,也損害了人類自己的健康。(6)人口激增降低生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建國至今人口數量的極速瘋長,人們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活動方式的豐富化,給生態帶來了沉重壓力。
當然,生產力進步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也有積極作用。人類發展伊始,就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不斷挖掘、適應和創造適合自己生存的新環境。人類社會日益高速發展,自然界和人類群體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滋生了矛盾。由于人類最初的生產規模小,生產過程簡單,加上人的視野狹隘,在很大程度上濫用生態資源,對大自然的不良改造使曾經生態狀況良好、與人類和諧共存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經歷過大工業革命時期之后,大生產逐步更迭了過去的小生產,人類的活動領域擴大,與生態環境的聯系更加密切,但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尖銳,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建立在優美環境的犧牲之上。好在人類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深思,逐步認識到了生態命運與人類命運承載于一體的現實,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實施生態環保的彌補措施,加大了對生態科研領域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積極爭取與生態相關的高新知識領域進步,并將其運用于環保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為人與自然的和解提供先進的客觀力量支持。與此同時,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但還不嚴重的地域采取保護措施,使生態環境不再繼續惡化,對生態環境嚴重惡化且不斷擴大的地域采取補救措施,擴大綠化比例,提高環境質量。既然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存在和產生,那么人類在求生存求發展的過程中要以積極的態度應對,仍需堅定不移地發展生產力,沒有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無法解決現在所面臨的各色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也無法對目前的生態環境進行更好的保護和改善。
2.2 改善生態環境對發展生產力的反作用
生產力進步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兩大問題:第一,人們對物質的索取無定量與生態環境供給有定量的矛盾。一方面整個生態環境給人類的供給是有定量的,但人類為世世代代延續命脈且存活得更好而進行生產活動,其對生態環境的索求是無定量的。另一方面,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耗資速度遠遠快于生態系統本身的再造速度,其中一些還具有不可再生性。第二,經濟發展必然會帶來生態破壞與整治生態環境問題需要花費高額經濟代價之間的矛盾。近代,發達國家在剛開始開展工業革命,拼命進行工業建設的過程中首先將生態環境拋到一邊,經濟確實取得繁榮成果,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嚴重到不得不重視的地步時,民眾的生命已經受到嚴重威脅,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迫害,此時人民的意識才開始覺醒,政府才認識到整治生態環境問題的緊迫性和及時性。以發達國家曾經嚴重的霧霾問題來說,霧霾爆發不僅使民眾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上升,增加醫療開支,危害身心健康,而且導致了依賴太陽能的企業工業減產,室外作業的行業被迫關停,交通運輸業深受困擾,農作物生長緩慢農業減產等后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巨額的經濟損失,拉了經濟發展的后腿。就治理霧霾英國前后花費30年,美國花費60年,日本花費30年的實踐而言,這期間各國政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付出的經濟代價難以估量。
相反,優質生態環境是能使生產力進步,給經濟增長帶來生態效益的。從生態環境的涵義和馬克思關于勞動生產力的相關闡述中我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從屬于自然界,是人們的生產資料,它能夠為人利用更可謂是一種生產力,對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更好地進行自身的再生產活動,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加拿大環保組織戴維·鈴木基金會在2015年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調查了溫哥華市及其周邊郊區包括森林、田地、濕地、水域和其他生態系統在內的自然資源,其結果表明,這些良好的生態系統不僅每年可以直接和間接給大溫哥華地區帶去約54億加元的經濟價值,而且對人類的益處諸多,如調節氣候、凈化空氣、調節水量等。另一方面,人類進行及時整治,使生態環境維持一個健康的平衡,能夠為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良性循環提供重要保障。從經濟增長的長遠利益角度來看,使我們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好是生產力提高的重要動力。曾經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只看到了不顧其他因素一味發展工業能在短期內帶來巨額經濟效益的眼前利益,忽視了良好生態環境本身能夠帶來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一點。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一定會持續隨同經濟社會進步存在。發達國家的霧霾問題及其治理是眾多生態環境問題的縮影,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我們應當引以為戒,不能讓生態環境問題拖經濟發展的后腿。政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領導民眾充分認識發展生產力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重視生態資源利用高效性和可持續性的開發研究,努力創造出一個優質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全力增速,為人民生活提升滿足感。
3 正確處理好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關系的意義
國家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由國家“五位一體”的發展成果總和決定。根據“木桶效應”的原理,國家這五個領域的發展程度是參差不齊的,實現國家總體競爭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持續性提高不是憑借某個領域的拔尖,而是需要五個領域的協調發展,但就目前國家面臨的各種復雜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文明領域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實力和社會文明進步過程中的一塊短板。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彌補生態文明領域發展的不足對國家的全方位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1 正確處理好二者關系,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產力與生態環境追根究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道:“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正確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备诱_地理解自然規律,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在不斷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學會認識、預見并從而控制那些起碼是由我們的生產行為所造成的自然后果,維系住人與自然相處的平衡,這樣就既能夠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又能夠使人類世世代代的生存與發展得以實現。
3.2 正確處理好二者關系,有利于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吸取國內外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訓,我們已經認識到要拋棄這種使經濟發展陷入先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眼前暫時的經濟利益,再以巨額甚至超出賺取的費用去治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惡性經濟循環發展模式。要在聚力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拋棄惡劣的舊模式,開創綠色、低碳、健康的大循環經濟新模式,這樣既能逐步改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狀,又能有效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既創造出巨大的生態效益,又為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維持了良好的生態條件和基礎。
3.3 正確處理好二者關系,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就是基于當下生態環境惡化的必然論斷。目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和形勢不斷惡化的客觀存在事實,使其成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早日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不斷邁進過程中的一塊絆腳石。習總書記說:“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狈叛蹠r代更迭與輪替的整個過程,生態與經濟水乳交融地更加深切,若處理不好二者之間關系的關鍵性問題,將無法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也就無法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
4 正確處理好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關系的路徑
由于生態狀況急轉直下的現實刺激和人們社會責任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發現環保與生產力發展同樣重要。在推進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將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有機統一起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此認識之后,人類為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已經作出了不少努力。目前,國家針對各地區不同的生態現狀實踐了相關整治措施,生態環境在局部得到了改善。但從總體上看,治理跟不上惡化,生態危害日趨突顯。鑒于目前生態環境現狀,可以從以下方面處理好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之間關系。
4.1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撐
吳敬璉在2015年第六屆“SEE生態獎”頒獎典禮結束后發表的演講上說過:“生態的惡化……跟我們這個國家的增長的模式,經濟發展的模式緊密聯系在一起……需要從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入手去解決?!痹缭?0多年前國家就主張要轉化生產要素的分配、使用等,但至今都未能解決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由此看來,要想減輕發展生產力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供強有力的經濟后盾任重而道遠。為此,必須毫不氣餒地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拋棄靠耗資推動經濟的舊模式,轉而發展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循環、綠色、低碳的新模式。
4.2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執行,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有效法律支持
首先,必須科學立法。國家應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根據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循環經濟的理念,細化和完善國家的環境保護法,為嚴格執法提供法律準則,為公正司法提供法律依據。其次,必須要公正司法。政府司法人員依據憲法和環境保護法對污染和不法單位下公正的判決,依法處罰并加以糾正。最后,必須要嚴格執法。政府執法人員從嚴參照法律法規加強對大中小企業的排查和督管力度,不收企業賄賂搞虛頭,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習總書記曾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不僅要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完善各項評價指標,提供最健全的法律標準,更要執行最嚴格的責任制度。
4.3 加大生態環境領域投資和科創力度,為生產力發展提供生態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是重要生產力。馬克思認為,社會物質資料的積累由科技的提高及其應用決定。因此,必須擴大對生態環境領域的投資,加大對該領域的研發和創新力度,既能夠為生產力發展奠定先進的科技支撐,又能夠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鋪開強勁的科技后盾。當然,在擴大對生態環境領域投資數量的同時,還必須優化本領域的資金利用結構,提升改善生態環境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效益。這樣既能夠促進投資的有效利用,基于該領域科技成果產生更多的生態經濟行業,也能夠為生產力發展開創良好的生態條件,為經濟發展省力。
4.4 培育高素質生態環境教育人才,為改善生態環保提供人文支撐
經濟發展不僅需要人才數量也需要人才質量,而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個人意識從自我做起。習總書記在公開場合曾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敝洕鷮W家吳敬璉也認為,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除了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以外,還需要達成一定的環境共識。由此可見,發展生態環境教育對培養民眾環保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立足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將生態環境教育融入公民教育的各個層次,加強生態環境教育的廣度、深度和強度,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細則,使每個人謹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發展規律,讓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以此提高人才素質對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生產力都十分有益。
5 結語
關于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發展之間關系的實踐,是需要整個社會配合的全面戰爭,需要政府與公民的共同努力。國家發揮其職能和職責的同時,公民也要承擔起自己肩膀上的責任。政府在立足全局以長遠的戰略目光和科學的戰略決策,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高度,一手抓整治,一手抓預防,全面推進改善生態環境的進程,解決生態環境污染和防治這個世界性難題,以積極的姿態領導人民一步一個腳印前進的同時,公民能夠自覺響應政府的各項科學決策,不斷拓展自己的全局性視野,構建自身良好的環保社會意識并將意識付諸為行動,與政府攜手共同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坦途走好走實,就能實現生態環境改善與生產力發展的最終勝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1608764,2013-05-24.
[2]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的答問[N].人民日報,2013-9-8(01).
[3]賴寶成,王英華.先進生產力中的生態環境要素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1).
[4]溫蓮香.馬克思恩格斯生態生產力觀初探[J].濟南大學學報,2007,(1).
[5]龔萬達,劉祖云.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學習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J].教學與研究,2015,(3).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6,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習近平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2264216,201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