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顯清
“人生的旅途上有甘也有苦,甘苦靠自己去追逐,眼光看得準,目標抓得準,縱然有千般的隔阻,拿出毅力去克服,人人都曾有孤獨,遇挫折和痛苦,當做不在乎,光明的道路有無數,努力就有好歸宿……”多年來,這首名為《人生的旅途上》的歌曲,經用那種悠揚清脆且富含感情而吟而唱出來的甜美動人旋律,每每閑暇時聆聽品味,總能撩撥著我的心扉,引發無限的遐想!
滾滾紅塵,我們都是追夢人,都在努力奔跑,人人注定因夢想而存在,有時不得不抉擇一條孤獨艱難的跋涉道路。孤獨是一種外在的表現方式,是客觀的生存狀態,這與寂寞看似雷同,實則不然。寂寞則是內心的一種苦悶感受,甚至是壓抑、無奈、困惑及焦慮等的情緒,甚至是某種精神上的折磨蹂躪。不過,寂寞讓你發慌,孤獨讓你強大,因為孤獨境界中對內心信念的執著堅守,永遠是一個人最真實、最完美、最值得稱道的生存模式。尼采說過:“你今天是一個孤獨的怪人,你離群索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民族”。一個人在孤獨時間里所做的事,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躋身優秀的行列。
曾寫出《變形記》的卡夫卡,每天上班時保險員,下班后就帶著飯盒到胡同最里面的小房子里寫作,拒絕與人交流,一直寫到深夜才回家,如此,在孤獨旅程中苦苦探求,最終為世界文壇添上了一抹流芳千古的亮色。其實,真正的孤獨者不言孤獨,越優秀的人,越能在孤獨中尋求一份內心的平靜,越懂得躲避生活中的各種無效社交。說穿了,一句話:越孤獨的人,內心往往越豐富。我們若想成長、成熟和強大,就得學會和孤獨相處,因為再也沒有什么比孤獨更能錘煉磨礪人了,享受孤獨,才配擁有,孤獨是為了更清醒明白地活著。
面對孤獨,司馬遷無視所有嘲笑,獨自思考,深入探索,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美譽的《史記》問世;面對孤獨,里安淡漠于所有流言,悉心創作,才有了《臥虎藏龍》的經典佳作;孤獨的深刻內涵,好似美國作家卡森·麥卡勒斯在《心事孤獨的獵手》中一針見血指出的一樣:“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獨”;孤獨而不寂寞的真諦,正如作家張小硯說過的一句熱淚盈眶的話:“后來許多人問我,一個人夜晚躑躅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卻不是孤單和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洋和天空中閃耀的星光”。
是的,漫漫人生路上,人人都有孤獨,若能忍受住孤獨,便是生活的智者、強者了。叔本華深有感觸道:“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正因為孤獨,才擺脫外界諸多的干擾,遠離了許多紅塵的誘惑,能擠出更多寶貴的時間,安下心來一心一意做自己樂意和擅長的事情。“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詩描述渲染的是一種何等令人感到噬肌啃骨,攝魂難耐的孤獨啊!可偏偏就在這飛雪飄飄,空寂昏暗天地間冰冷江面中的一葉小舟上,端坐著一頭頂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竟能那樣神情專注地,心無旁騖地垂釣……這又是一種何等令人心靈震撼,滋生諸多感慨和聯想的景象呢!
然而,孤獨不等同于寂寞。寂寞是內心深處感到的孤單冷清,糅雜著諸多無奈、抑郁、沉悶及悲戚的消極基因,更是一種“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悲愴凄苦的深切痛楚感受。孤獨是客觀環境營造的外在表現形式,猶如詩仙李白“舉頭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現實狀態,透露出的卻是“參天松色千年志,坐聽濤聲到黃昏”的堅定豁然,而寂寞則是主觀世界的自我獨特體驗,如同“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誰人聽”的無奈和悲憫。孤獨時,未必寂寞,而寂寞時又未必孤獨了。一個人的人生跋涉狀態,無非是四種模式:不孤獨不寂寞,既孤獨又寂寞,寂寞但不孤獨,孤獨但不寂寞。
魯迅認為:“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孤獨而不感到寂寞者,這類人看似形單影只,煢煢孑立,可人家有追求、有目標、有憧憬,對一切是瞎子吃餃子——心里有數,他們雖外表沉默寡言,但內心熱情似火,信心十足,且心無旁騖,有更多時機去打理、經營和追逐自己瑰麗的夢想了。
一個人置身世間,有時踽踽獨行,有時獨處一室,有時單獨拼搏……不少時光里,為了追尋夢中的那爿靚麗風景,有人只能獨自啜飲生活所賜予的別人心目中被認為的那杯苦酒。其實,那杯所謂的苦酒并不苦澀,苦在身上不算苦,苦在心里是大苦,因為他們深諳,既然選擇了遠方,別不能被眼前的些許斑斕色彩所迷惑而躑躅不前,留戀往返,始終堅信苦盡甘必來!選一僻靜之隅,興趣盎然地閱讀寫作;夜深人靜,獨自在燈下沉思探索,苦苦打拼,此時孤獨嗎?答案是肯定的,而寂寞乎?未必!貌似孤獨,可在無外界紛繁的干擾中,全身心投入并沉醉于自己樂意嗜好的一切時,胸中自有極樂境,如此,寂寞感則會煙消云散,無影無蹤了……
“生命是孤獨的旅程,只有歷經孤獨的人,才足以活出人生真正的滋味”。秉持這種卓爾不凡理念的賈平凹,就能灑脫孤獨地走到了今天,奔向了未來。真正的孤獨者是神圣偉大的,而甘愿走向孤獨的人是難以接受憐憫和同情……是的!孤獨是一種狀態,一種心境,一種超然,孤獨不是可憐和痛苦,孤獨不需要認同。孤獨是人生的一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一個人不會享受孤獨,就不會享受人生,因為孤獨是高貴不俗的,我們有時真需要孤獨。
本來,每一個人自打脫離娘胎起,都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生命單體,漫步在悠長而又短暫,曲折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那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般的境況在所難免,甚至時有相伴相隨。世間的萬事萬物均無法擺脫對立統一規律的制約,寒暑輪轉本就是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正常巡回循環。故而,人生須經晝夜與百味,無非是迎合了一種普通而又必然的哲理圭臬而已。
可知否?大千世界中,哭窮沒有用,因為沒人會無故給你,炫富更是無益,倘是如此,難免不會讓人妒忌厭煩甚至會使壞;無需告訴別人你有多難過,因為他們不少人聞及后只會偷著樂,期待著看你的哈哈笑;有時,別告訴別人你的成功和幸福,因為想給你使壞,千方百計使絆子,害你,不存心讓你好過的大有人在。所以,人生道途上,自己的路還得獨自走,自己的淚還得獨自拭,屬于自己的甘也好,苦也罷,還是獨自悄悄吞咽為妙……
赫胥黎指出:“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行文至此,筆者認為,諸君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理應追求和趨向于孤獨但不寂寞的這種模式,這是對人生的一種超脫與感悟,是一種對生活的嚴肅態度,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珍愛!無疑,這一切便是基于對未來夢想的編織之上,結果呢?則自然而然是孤而不寂,亦便能步入了一種至真至美的崇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