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昆,陳 文,邢乾乾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所以,僅依靠傳統的思政課程是遠遠達不到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習總書記的講話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方向。課程思政以課程為載體,在專業課程教育全程滲透德育元素。生理學是研究人體功能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在基礎與臨床醫學之間起著橋梁作用,是一門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希望通過在生理學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00后”已經進入大學,他們處于這個思想觀念多元化的時代,但“三觀”尚未成熟,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心理尚不成熟,需要加以正確引導。當前高校醫學生課業壓力大,易產生厭學情緒,加之受社會負能量影響,易出現錯誤的價值導向[2]。
作為醫學高等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醫學技能,還要培養其職業道德、政治素質。在醫學理論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使二者緊密結合,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發揮其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綜合作用,做到以專業知識為載體,與思政課同行,達到協同效應,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醫學院校的教學體系是圍繞醫學專業設計的,作為公共課程的思政課教師大多來自文史專業,沒有深厚的醫學背景,課堂上不易引起學生的共鳴。而專業課教師對于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非常重視,尤其是教學能力和知識底蘊,所以專業課教師普遍認為醫學生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醫學專業課上,以提高專業技能為目標,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思政教育作用。最后導致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各自為政,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兩張皮”[3]。而且大部分醫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視,覺得來醫學院的初衷是學習治病救人的本領,因此,醫學知識和臨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這與立德樹人的根本教學目標背道而馳。課程思政可以很好地彌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并重[4]。
課程思政重在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育人元素,專業課程若缺乏思政教育功能,其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作用之間會產生沖突。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尊重課程自身建設規律,找到契合點,融入思政教育,并在此基礎上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根據教學目標與德育目標,重新設計教學活動,制訂合適的教學方案和計劃[5-6]。
3.1.1 融入愛國題材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果以灌輸式方式開展愛國教育,如聽取報告會、觀看相關圖片等,是很難體現紅色資源的傳承性和獨特性的,反而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要想拉近紅色資源與新時代的距離,可以結合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引入紅色歌曲、抗戰影視劇,讓學生接受革命思想的洗滌,從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如講授“血液—輸血”時,播放抗日劇《亮劍》中李云龍重傷輸血片段,導入血量和血型相關知識,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當前的和平年代是廣大革命先烈在戰亂紛飛的歲月里舍生忘死、奮勇殺敵換來的,從而提高紅色教育質量,見表1。

表1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內容
3.1.2 融入奉獻題材 以2002年非典事例導入“呼吸”這一章節。讓學生重溫在抗擊非典型肺炎的戰場上,廣大醫務工作者高舉白求恩精神旗幟、無私無畏、用生命譜寫的救死扶傷的壯麗篇章,增強學生職業自信和職業認同感。在抗擊非典時,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用生命書寫大醫精誠,生前她留下了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話:這里危險,讓我來。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病人,這是無數醫務工作者崇高精神的體現。
3.1.3 融入科研題材 講授“尿的生成與排出”這一章節時,引入青年科學家顏寧教授揭示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事例。講授“神經系統”時,介紹第一位生理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巴普洛夫的傳奇人生。通過這兩位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體會他們不畏困難、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這3種題材選取的原則是典型、精煉并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只有這樣,才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2.1 課前 推送學習資料,發布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前通過教學平臺發布一些學習資料,如生理學微課、臨床案例、新聞事件、醫學史話、科學家傳奇等,讓學生課前檢索與學習相關資料,完成線上任務和實踐任務。
3.2.2 課上 在多個教學環節融入思政元素。如針對學生遲到設置的點名環節,可以從素質教育角度,融入意識觀、自由觀教育;在小組討論環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使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在小組討論環節,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方式,同時從成員的不同觀點切入,融入矛盾觀教育;在課堂小測驗環節融入誠信觀教育。
3.2.3 課后 鼓勵學生走進社區、走入基層,了解民情。大學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是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并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走進社區、走入基層,能為學生搭建一個在實踐中檢驗知識、增強本領的平臺。學生可通過這個平臺,發揮特長,服務群眾。學校可以聯合實習醫院利用暑假開展義診檢查、醫療保健知識宣傳等活動,使學生直接面對群眾,培養學生交流能力、理論知識運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其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7]。
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找到專業課程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并進行有機結合,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行并重。本文以生理學為例,探討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希望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又紅又專的高素質醫療衛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