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生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人工智能到底是做什么的?在工業革命階段,到底在起什么樣的作用?從早期西方的機械化,到后來的電氣化,再到后來的自動化、智能化,這樣的過程前面是在解決人類的體力勞動,后邊逐步轉變為解決人的腦力勞動。
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看,人工智能實際上是為解決體力勞動以后要考慮的新的發展。在農業機械化這方面,從早期的動力問題,一直到后來的聯合收割機以及糧食深加工過程,能夠看出來科技的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從機械化到自動化,到以后可能要逐步考慮智能化這樣的過程。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
在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農機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耕種到生產過程中的農藥、化肥的施用,到農產品的收割、深加工,逐步改變了原來的以人的體力和個體生產的過程。同時,改革開放這四十年,農機從分田到戶,到后來的規模化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又處于一種特殊的時期,這樣一個農機的機械化程度,放緩的過程,那么我們怎么樣圍繞著農機的放緩,加一些東西,比如加入一些智能功能,再讓它興奮起來,這是作為農機行業的人員要考慮的問題。
農業發展能不能也考慮到從機械化到自動化的過程?我們目前從機械化到自動化已經走完了,那么到信息化、智能化還在探索之中,怎么做智慧農業,農業和大的機械怎么樣結合,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人類是最高等的動物,那么智能到底是什么?它的本質是什么?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人類大量在做人與機器的比賽。最早的人工智能于1956年的達沃斯會議提出,它實際是在解決我們大腦認知過程中的復雜信息怎么處理,復雜信息解決的主體到底多復雜,根據它的復雜性,我們是用牛刀還是什么刀來做,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下面談幾個觀點。
人工智能是人造的智能。人造的智能主要集中在“腦”上,這個“腦”非常復雜,中科院自動化所很早就開展了類腦研究。腦科學這一塊如果開展應用還需要五十年之后,我們集中在做“人造的智能”,感知越多,在問題復雜信息的空間,描述地越靠近它的本質,從多個角度來采集傳感器的問題,這是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做得非常好的一個工作。
用反饋實現智能。計算機本身是沒反饋的,因為計算機死機了它是不知道怎么死的。我們所做的控制,這就是反饋。再比如我們做的機器人在視覺引導下怎么樣做它的手,讓它的大小適中,能把西紅柿摘下來。怎么實現呢?人類的核心是反饋,人造的腦怎么做呢?實際上我們就在做求差的迭代,迭代的過程中求優化,然后就能實現這樣的智能,人工智能里的反饋功能。
人工智能需要大數據驅動。隨著我們研究的對象復雜了,傳感器變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靠人的大腦來建立模型非常困難。我們經常說在互聯網上,網上的一分鐘是人間一萬年產生的數據。大數據是技術的發展,再加上社會上的真正需要才有的。大數據采集東西是傳感,采了這么多就需要處理,處理的核心就是怎么樣理解數據,用到解決問題上,我們在工業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這樣的機器人它建模已經不再是基于機理建模,現在靠數據驅動。
人工智能強調反饋和大數據驅動。人工智能發展到現在有六十多年,都在干什么呢?都在跟人類比賽,現在的人工智能是用在生產,最后我們要做到推動生產力上。現在視覺這個模塊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后來再做聽覺,能夠做詢問天氣、輔助導航等等。
人工智能到現在,隨著進一步的發展,會不會讓人類失業?尤其是在農業方面,這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在我國,如果大量的農民失業了,大家是不支持的。 實施上,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的是更好的就業機會,勞動更輕松,體力勞動輕松,腦力勞動得到輔助。社會的進步,就是人工智能為大家提供更輕松、更好的環境,我們要適應它,要學習它,所以不會失業,因為它是造福人類的。另外一方面,人工智能不是萬能的,不是什么東西都用人工智能解決的,人工智能能解決的問題很少。
大數據時代,我們應該考慮的大數據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我們手邊的工具難以解決的那樣的一類對象,那樣的一些數據才是大數據。農業的育種,我們怎么樣通過人工智能來輔助、幫助加速它,數據很小或數據量特別大的時候,怎么樣利用工具幫助人類,這是一個可學習的問題,人工智能用起來復雜程度太大,我們的能力不行,就不能用人工智能。如果能用,我們要怎么用?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第一是把問題簡化,第二就是要人的參與。
農業大數據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將來我們想把整體的觀測,把實驗的東西與真正的機器人結合,實際上是想解決大數據環境下的決策、支持,實際上更有效,這比研究一個工具對農業的幫助更大。有可能農業機器人將來不是能夠看得見的機器人,而是一個軟件,它能幫助我們做決策、規劃,提高我們的智能水平,做我們大腦做不了的事情。從這些方面講,我覺得“軟”的機器人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我們要認清中國人工智能的實力,我們做了一個規劃,分三步走,人工智能學會與羅蘭貝格聯合發布《中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白皮書》。我們國家的實力到底怎么樣呢?我們在視覺處理上和美國差不多,智能機器人上比美國還多,但是我們還在買人家的機器,原因是低檔重復、水平達不上;從業人員方面,美國從事人工智能的人數是我們的將近一倍。
人工智能有很多局限,比如認知倫理的局限、智能物化方法與途徑的局限、數學方法與工具的局限,那有沒有前途呢?我們要選擇任務驅動,對于什么樣的任務用什么樣的刀來做,人工智能是一個慢慢發展的過程,我們還是要充滿信心。AI產業化重在產品模式化,像阿里電商、騰訊微信、Google知識、IBM認知計算。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的芯片業、軟件也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