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勝偉 浙江農林大學黨委宣傳部
日前,在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工作15周年總結表彰大會上,浙江農林大學陳思宇老師榮獲“突出貢獻科技特派員”稱號,斯金平教授作為全省科技特派員代表作交流發言,高培軍等14位科技特派員獲通報表揚,學校再一次榮獲浙江省委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
說起在科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的努力,浙江農林大學的科技特派員一致表示,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助力精準扶貧是自己的職責,大家一定以因公殉職的科技特派員邵志鵬為榜樣,高舉科技幫扶的旗幟,繼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準扶貧和服務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2003年12月31日,浙江農林大學青年教師邵志鵬的生命,永遠停止在科技服務三農、農村經濟發展的路上。作為浙江省派駐泰順縣黃橋鄉的科技特派員,邵志鵬在幫助泰順縣發展竹筍加工的過程中,因車禍不幸殉職。噩耗傳來,整個黃橋鄉頓時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當地農民們在山上種下了一片樹苗,在山腳下立了一塊牌,上面寫著三個大字:“志鵬林”(現“邵博林”),農民們用最純樸的方法紀念這位引領他們致富的“農民博士”。
2002年,邵志鵬來到浙江農林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作為浙江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和工程學科的負責人,當得知浙江省要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后,他主動請纓到大山深處的貧困山區泰順縣黃橋鄉開展科技服務工作,成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員之一。在泰順工作期間,邵志鵬始終以科技服務農村,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為己任。
在科技服務的日子里,他踩著彎曲的山路,訪遍了散布在海拔600米至1000米的17個自然村。有的村民問如何養魚,有的村民問大棚蔬菜如何栽培,但問得最多的還是有關竹筍加工方面的問題。黃橋鄉40%的經濟收入來自竹子產業,但是缺乏竹筍加工技術,邵志鵬主動幫助大家開辦竹筍加工廠;黃橋鄉有很多閑置土地,為了提高農民收入,邵志鵬積極帶領農民推廣種植甜玉米。
黃橋鄉有1.8萬畝竹林,辦一家竹筍加工廠是當地老百姓多年的夙愿。邵志鵬四處奔波,買設備、找資金、問專家、搞實驗……經過半年多的努力,黃橋鄉成為毛竹、竹筍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而邵志鵬卻在為推進竹筍加工廠發展,前往景寧考察竹筍加工技術時,返回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
邵志鵬去世后,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專門作出學習邵志鵬先進事跡的有關批示,浙江省委追授邵志鵬同志為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浙江省委組織部、省科學技術廳、省財政廳、省人事廳等單位追授邵志鵬同志“模范科技特派員”榮譽稱號,《人民日報》等媒體,紛紛發表文章追悼這位年輕的“農民博士”。

邵志鵬(前排右三)擔任特派員期間和同事在一起
邵志鵬因公殉職后,浙江農林大學迅速掀起了深入學習邵志鵬同志事跡的高潮,越來越多的專家教授化悲痛為力量,主動要求擔任科技特派員,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科技力量。邵志鵬服務“三農”的精神,在浙江農林大學科研人員隊伍中得到不斷傳承,更多教授博士接過邵志鵬的接力棒,開始在科技服務“三農”的道路上奔波。
邵志鵬離開大家后,浙江農林大學的科研人員接過科技支農的旗幟,每年都有10多名甚至幾十名教師通過選拔,前往浙江經濟欠發達的農村擔任科技特派員,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爭做農民身邊的科技顧問。把科研成果撒在浙江大地上,把科研論文寫在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已經成為浙江農林大學科技特派員共同的心聲和責任。
遂昌是浙江最早發展農家樂的地區之一。為幫助當地發展相關產業,浙江農林大學科技特派員嚴少君老師在遂昌提供保姆式的指導服務。隨著當地農家樂產業越做越大,當地土雞、冬筍、有機農家菜以及各種紀念品,已經難以滿足農家樂發展的需要。該校動物學科的科技特派員趙阿勇,指導農民們養起了高品質的土雞、土鴨;園藝學科的專家們,來到這里指導高山蔬菜種植;園林學科的科技人員也來了,為當地美麗鄉村建設進行更科學的規劃……
2008年,結合科技特派員服務遂昌農家樂、種養殖等產業發展的基礎,浙江農林大學與遂昌縣簽定協議,在全省率先啟動法人科技特派員工作,集全校之力全方位、多領域共同助力遂昌經濟社會發展。從那以后,校縣共同實施了近100項科技合作項目,以這些科技服務項目為載體,浙江農林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們手把手地指導農民,將當地的綠水青山資源轉換成為數十億的經濟效益,農民在科技助力下已經走上了致富路。
在浙江金華,動物學科的周圻教授也接過了科技服務的接力棒。2006年開始,他擔任起了金華市婺城區箬陽鄉的結對科技特派員,鼓勵養牛的農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讓母牛懷上美國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腳牛的“孩子”,從而提升當地黃牛的品質。在周圻的技術支持和鼓勵下,金華當地的養殖雜交黃牛的群眾越來越多,形成了年產優質雜交黃牛3000余頭的規模,增加產值2200余萬元,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超過500萬元。周圻也被金華當地的很多養牛大戶,親切地稱呼為“牛教授”。
在發揮科技特派員科技優勢踐行“兩山”理念的基礎上,浙江農林大學還將科技幫扶的模式在各地進行“復制”,助力農民在綠水青山間“淘金掘銀”。浙江開化位于浙西山區,山清水秀但是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科技特派員斯金平教授指導開化農戶探索在野外樹上種植鐵皮石斛,助力農民實現大幅增收;王麗則在開化縣蘇莊鎮,指導當地開發利用古法壓榨山茶油,帶領當地百姓走出了一條生態致富路……
目前,浙江農林大學各個學科的科技特派員,已經緊密對接全省各地的竹產業、香榧產業、山核桃產業、鐵皮石斛產業等產業的指導服務,從最初的產業規劃、良種選育、病蟲害防治、果實采收到后期加工、經營銷售、品牌打造、采摘游開發等,同時還積極發揮經濟管理、文化藝術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力量,幫助建設香榧文化館、山核桃文化體驗館等,為各個產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左:科技特派員在開展扶貧培訓

右上:香榧產業團隊科技特派員首席專家為農戶支招

右下:科技特派員向貧困農民贈送香榧苗木
隨著教授博士們爭做“邵志鵬”式科技特派員熱情不斷高漲,他們開始注重發揮團隊的力量,充分凝聚大家的科研優勢,以團隊的形式服務地方發展,并形成了一支支“科技服務團”,以專家團隊的形式服務浙江“三農”事業的發展。
“兩山”理念發源地安吉,是著名的竹子之鄉,在浙江農林大學科技特派員指導下,當地毛竹現代科技園發展迅速,對竹加工技術需求也與日俱增。得知當地技術需求后,浙江農林大學工程學院的一批科技人員來到了安吉:張文標教授指導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竹炭生產技術,實現了能源的循環使用和低能耗無污染生產竹炭;孫芳利教授指導安吉漢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決了防腐問題;安吉建中竹炭公司遇到開發難題,該校的葉良明教授來了……
在浙江農林大學科技人員的組團助力下,安吉竹產業已發展成為企業多達1300余家、總產值超過200億元的產業集群,走在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前列。前兩年,浙江農林大學碳匯團隊還與安吉共同研發了《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安吉的竹林經營碳匯項目通過了認證審核,竹農正式開始“賣空氣”掙錢……安吉留住了大竹海,從賣竹子、賣產品到賣環境、賣空氣,安吉的發展在浙江農林大學科技支持下,百萬畝竹海為安吉竹產業的二產、三產提供了基礎,更為安吉打造“美麗鄉村”打下了基石。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也只有依靠科技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農民才能致富奔小康。杭州臨安是山核桃主產區,浙江農林大學的專家團隊從種植加工到儲存銷售,用科技為臨安山核桃產業發展全面護航:山核桃樹高采摘難,黃堅欽教授經過10多年研究讓山核桃樹長得更矮、品質更好、產量更高;山核桃果皮有污染,相關學科利用山核桃果皮開發出了環保型植物源殺菌劑和綠色農藥;山核桃網絡銷售剛起步,電子商務專業的老師手把手指導山核桃農做網站、發展山核桃電子商務,僅臨安市昌化鎮白牛村就有60多戶村民建設了淘寶商鋪,去年銷售額突破3.5億元。
浙江省慶元縣賢良鎮地處大山深處,生態環境優美而經濟發展落后。為了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浙江農林大學選派了朱銓等一批批專家,實施了淡水養殖、毛竹、錐栗、高山蔬菜等幫扶項目,形成了種、養、游結合的社會經濟發展新格局,讓昔日的窮山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真正實現了“一畝山萬元錢”的目標。當地村民周根材說:“專家帶來的不僅僅是生存技術上的支持,更是生態也能創造財富的理念轉變。”
浙江農林大學數以百計的科研人員,已結合各地的生態資源、農林產業優勢,扶持發展了園林花卉、水果、畜牧養殖、竹木加工、農家樂等一項項綠色產業;建立了一系列研究院和技術轉移中心,累計開發各類綠色產業項目近千個……如今,在浙江、福建、安徽等省的近百個縣市區踐行“兩山”理念、推進鄉村振興、實施“一畝山萬元錢”項目的進程中,都閃耀著浙江農林大學的智慧。
在邵志鵬精神的引領下,浙江農林大學不斷凝練完善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用15年時間認真解讀、詮釋,拓展了科技特派員領域,科技服務從孤光一點到星火漫山,從最初以邵志鵬為代表的第一批科技特派員開始,發展到個人特派員、團隊特派員、法人特派員三種形式,形成了個人特派員結對項目、團隊特派員服務產業、法人特派員支撐全縣的完整的科技特派員體系。
為發揚邵志鵬精神,充分發揮教師擔任科技特派員的積極性,浙江農林大學不斷凝練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為每1位省級科技特派員配備2名校級特派員、3名院級特派員,不僅壯大了科技特派員隊伍,而且為優秀特派員的遴選奠定了基礎。在團隊特派員工作中,實施“首席專家”帶“技術專家”的方式,首席專家起技術引進示范作用,技術專家抓落實,專家與鄉鎮兩級科技人員組成課題組,采取手把手、傳幫帶的方式,培養本地的科技特派員。
浙江農林大學還與遂昌縣實施法人科技特派員制度,集一個法人單位的優勢人才與技術力量,服務一個縣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在特派員的選派上引進了競爭機制,實行“年初制訂工作計劃,年終開展總結交流,中間組織巡查”的督促檢查制度,鼓勵科技特派員以技術承包、項目承包等有償服務形式獲得合法收益,或以個人獨資、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等方式與服務單位結成利益共同體,建立科技特派員生產示范基地。
在邵志鵬精神和學校完善制度的鼓舞下,浙江農林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們通過技術推廣等形式,積極為地方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出謀劃策,為山區培養了一批掌握實用技術的現代農民。如今,在邵志鵬工作過的泰順縣黃橋鄉以及泰順縣洲嶺鄉、婺城區箬陽鄉、遂昌縣蔡源鄉、遂昌縣高坪鄉、青田縣季宅鄉,柯城區七里鄉、衢江區舉村鄉等鄉鎮,浙江農林大學科技人員指導當地發展了山地特色產業,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以來,浙江農林大學在15年間先后向浙江省25個縣(區)94個欠發達鄉鎮派駐了502人次的省級個人科技特派員、18個團隊科技特派員、1個法人科技派員和18個市級個人科技特派員,累計開展農村新型實用技術培訓1390余期,培訓農民5.5萬余人次,探索形成了個人特派員結對項目、團隊特派員服務產業、法人特派員支撐全縣的完整的科技特派員體系,為解決浙江省“三農”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國創造了“一根科技竹、一畝萬元山、一群特派員”的“浙農林科技扶貧模式”。
在科技特派員踐行“兩山”理念、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浙江農林大學也實現了自身華麗而快速的發展:十多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浙江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等先后落戶;“竹資源與高效利用”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林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林學等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先后獲批;學校入選省部共建高校、成為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習繼承邵志鵬同志的精神、服務鄉村振興是我校科研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我校各個學科的科技特派員都將繼續接力,把邵志鵬的精神傳承下去,爭做農民的博士,農民的科研顧問。”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周國模教授表示,學校將繼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辦學使命,著力激發科技特派員、農村指導員的能動性,強化內涵建設、注重成果轉化,用最新科技成果服務現代農林業發展,主動為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貢獻農林智慧,在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中推進學校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