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茜 薛月靜 李宇玲
摘要:在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下,共享醫院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拓展的趨勢。同時,共享醫院作為“共享+醫療”的典型實踐在各地悄然開展。本文以廣州市大醫匯名醫診療中心為樣本,基于需求與供給、成本與效益、宣傳與評價、風險與應對策略四對分析范疇,對共享醫院的運作模式進行分析與構建,結合訪談與問卷調查兩種調查方式,提出建設性建議,為學界乃至社會對共享醫院的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共享醫院;醫師多點執業;醫療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R-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1.001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1-0001-06
Abstract:Encouraged by relevant national policies, the development of shared hospitals has shown a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red hospital as a "shared + medical" typical practice quietly carried out in various places. This paper takes the Guangzhou well-known medical practitioners of the great medical society medical clinic as a sample, analyzes and constructs the shared hospital's ope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demand and supply, cost and benefit, propaganda and evaluation, risk and coping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e the two survey methods and propos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shared hospitals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society.
Key words:Sharing hospitals;Doctors practice more;Medical system reform
在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與落實的“健康中國”戰略兩大背景下,共享醫院作為“共享+醫療”的典型實踐在各地悄然開展。研究共享醫院的運作模式有利于完善醫療資源共享體系,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多樣的醫療服務,推動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但共享醫院異于傳統醫療模式,實踐中勢必存在多方面的阻力。本文以廣州大醫匯名醫診療中心為樣本,結合問卷調查與訪談兩種調查方式,理論結合實際,提出建設性建議,為今后關于共享醫院的研究提供參考。
1共享醫院的發展概況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對醫療衛生的需求不僅越來越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患者需要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更加舒適的醫療環境等。雖然共享醫院發展還不夠成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滿足人們對優質醫療服務需求上提供新的嘗試與經驗積累。
據統計,截至2018年7月31日,廣州市正在多點執業的醫師9099人,現有民營醫院135家、民營診所191家,均可開展醫師多點執業,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醫生和社會醫療資源參與共享醫院。國家關于多點執業等各種醫療政策愈加完善,極大拓展了共享醫院的發展空間。在政策的鼓勵下,共享醫院的發展呈現出以下3種趨勢。
1.1從城市試點到全面鋪開? 近兩年來,多個城市紛紛出現具有共享性質的醫療機構。深圳的云杉名醫診療中心于2016年12月9日正式成立,是國內首次帶有共享醫院性質的醫療機構,但只作為私人醫生診所;2017年7月12日,MedicalMall在杭州開啟共享醫院模式,是國內首次以共享醫院的名義推出的試點;2017年8月,“企鵝醫生”率先在成都落地,自建線下診所試運營;2017年年底,其在北京與深圳的診所也開始運營;2017年12月,廣州市首家共享醫院大醫匯開始營業。共享醫院陸續鋪開,現已覆蓋廣東省、浙江省、四川省和北京市等,其試點由某些一線城市開始蔓延至各線城市。可以預見,隨著發展日漸成熟,共享醫院將極大可能在全國各地區開展。
1.2從共享醫院到共享醫療? 目前,共享醫院模式大多都只是對醫療的某個方面進行共享,如深圳云杉名醫診療中心是一種共享醫生的模式,而杭州的MedicalMall則是一種共享服務的模式。但是隨著不斷發展,其模式逐漸多樣化,“企鵝醫生”便是一種既共享醫生又共享服務的復合模式。模式的多樣化意味著醫療的更多方面參與了共享,而并不局限于醫生與服務。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醫療分享的互聯網應用,比如在線問診、醫護上門、互聯網多點執業、醫療設施分享等模式正在興起。可見,共享醫院極有可能發展成為共享醫療。
1.3助推醫療改革、型塑醫療體制? 鑒于多年來醫患關系緊張、醫療制度備受詬病,國務院相繼出臺醫改政策,助推醫療發展。而共享醫院不僅可以讓醫生自由流動,優化醫療資源配置,而且可以滿足患者對醫療的需求,更是承擔了社會責任,為公立醫院分流、緩解醫患關系,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它在模式上與傳統醫療截然不同,是對傳統醫療的補充,為醫療改革提供新的經驗、新的途徑,使深化醫療改革不斷取得新進展,從而破舊建新、重塑醫療體制。
2基于四對分析范疇的分析與建構
為獲取共享醫院的有關信息,本研究調研小組采取問卷調查形式以廣州6家公立醫院患者、廣州大醫匯患者、廣州市民3大群體為調查對象,總計回收了843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827份。其中,在公立醫院患者中,回收問卷433份,有效問卷421份;在大醫匯患者群體中,回收問卷113份,有效問卷109份;在市民群體中,回收問卷297份,有效問卷297份。針對公立醫院患者與市民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共享醫院的需求程度,公立醫院醫師技術水平、工作人員服務態度、環境、醫療設備的滿意度,醫院候診時長和全程就醫時長(專指進入醫院就醫到離開醫院的全程時長),共享醫院的了解程度與了解渠道,在共享醫院就醫風險的評價與應對策略。針對大醫匯患者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對共享醫院的需求程度,大醫匯信息、設備、技術、人員配備、醫生的能力的評價,掛號費與醫藥費評價,醫院候診時長和全程就醫時長,共享醫院的了解程度與了解渠道,在共享醫院就醫的風險評價與應對策略。
除此之外,通過深度訪談,我們以廣州大醫匯管理者與深圳云杉管理者為調查對象,獲取廣州大醫匯與深圳云杉關于設備、服務、成本、效益、宣傳等方面信息;以11個醫生為調查對象,獲取醫師對于多點執業的看法以及對進入共享醫院實施多點執業的風險評價與應對策略等相關信息。依托于調查所得的信息,我們基于需求與供給、成本與效益、宣傳與供給、風險與策略四對范疇,分析并構建共享醫院的運作模式。
2.1需求與供給? 客戶的需求是企業發展的最終資金來源和實現整個價值鏈最重要的一環[1]。作為企業的共享醫院,若無患者前往進行“消費”,就失去了持續生產、良性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更談不上創造經濟效益和實現社會效益。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為患者提供符合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是共享醫院發展的本質要求。
2.1.1患者、醫生對共享醫院的需求情況? ①患者對共享醫院的需求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在公立醫院的患者樣本中,87.63%公立醫院患者表示需要共享醫院,12.37%公立醫院患者表示不需要共享醫院;在大醫匯的患者樣本中,82.52%大醫匯患者表示需要共享醫院,17.48%大醫匯患者表示不需要共享醫院;在廣州市民樣本中,82.83%市民表示需要共享醫院,17.17%公立醫院患者表示不需要共享醫院。由以上數據可知,無論是患者群體還是作為潛在患者的廣州市民群體,絕大部分人表示需要共享醫院。利用SPSS軟件對調查問卷中公立醫院患者與市民對醫院醫生技術水平、服務態度、環境的滿意度,候診時長,全程就醫時長的有關數據進行Person相關系數分析,結果顯示公立醫院的醫生技術水平與患者對共享醫院的需要沒有相關性(r=0.074,P=0.382);公立醫院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與患者對共享醫院的需要沒有相關性(r=-0.016,P=0.846);公立醫院的環境與患者對共享醫院的需要關系較弱,但依然有負相關性(r=-0.202,P=0.015);公立醫院的醫療設備與患者對共享醫院的需要關系較弱,但依然有負相關性(r=-0.263,P=0.004);患者在公立醫院的候診時長占全程就醫時長的比例與患者對共享醫院的需要具有緊密的正相關性(r=0.438,P=0.004)。根據調查結果顯示,421份有效的公立醫院患者問卷中,患者候診時間所占全程就醫時長的比例在0~0.5 h的占39.34%,0.5~0.8 h的占40.36%,0.8~1 h的占20.30%。可見,患者之所以需要共享醫院,并非源于對公立醫院的醫生技術水平與工作人員服務態度的不滿意,其部分原因或許與公立醫院的環境、醫療設備相關,但主要原因在于公立醫院人滿為患,導致候診時間過長,候診時間所占全程就醫時長的比例較大。②醫生對共享醫院的需求情況。近年來,在推進醫療改革的過程中,國家對于基層醫師越來越重視,在政策上積極鼓勵醫師多點執業,越來越多醫生加入其中。醫師需要共享醫院為其提供多點執業平臺,但客觀上存在阻礙。根據我們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生的訪談了解,在主觀上,有些醫師表示對于其在公立醫院的工資、薪金并不滿意,認為付出的勞動量、勞動技術含量、承擔的風險等與收入以及社會地位完全無法匹配。對于多點執業,訪談的醫師均表示支持與認可,認為多點執業不僅能夠起到為公立醫院引流之作用,而且能夠實現醫師自身的專業價值。在有時間、精力的情況下,公立醫院的醫師也表示會考慮加入共享醫院。但是,在客觀上,醫師若想進行多點執業,則需要面臨多重難關。首先,公立醫院對該多點執業政策持觀望態度,而非積極態度。共享醫院與公立醫院存在利益沖突,公立醫院的地位受到威脅,因此,公立醫院盡管允許醫生多點執業,但并未給予相應的積極支持,比如減少多點執業醫師在公立醫院的工作量等。其次,醫師多點執業僅有政策上的鼓勵,卻沒有制度規范上的相應輔助,比如給予醫生更多自由、合理安排體制內工作提高效率、體制外執業時對醫生的保護措施。
2.1.2共享醫院的供給情況? ①多樣的科室:以廣州大醫匯為研究樣本,根據我們的實地調研,大醫匯提供的科室有內科、外科、兒科、皮膚美容科、中醫科、臨床心理科等15個專業科室,23個亞臨床科室,除此外還設有一個影像中心、一個體檢中心、一個日間手術中心、一個VIP中心。大醫匯提供的科室覆蓋的種類廣泛,涵蓋的科目比較全面,醫療服務的范圍大。大醫匯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綜合的多元化醫院。②優質的醫師資源:據大醫匯管理者的介紹,大醫匯絕大多數醫生都是來自大型的三甲醫院,現已簽約的700多個多點執業醫師中,大部分醫師均是名醫專家,有著多年的臨床經驗,其醫療技術被多數患者認可。大醫匯通過提高醫生的聘用門檻,即要求醫師級別必須在主治醫師以上,篩選更專業的醫師為患者服務。③舒適的環境與高質量的設備:大醫匯的總體環境比較寬敞和明亮,過道比較寬,且到處設置比較舒適的座椅,按照不同的科室性質配置不同風格的設施,如在兒科候診區設計了小游樂園。大醫匯的設備全新購進,符合國家醫療設備的標準,比較安全可靠。④便民利民的服務:大醫匯的服務群體并非針對高收入人群,其藥品、檢查等項目收費與三甲醫院并無差異,醫保亦能報銷。患者通過微信公眾號就能掛號、繳費。除此之外,大醫匯設置了18:00~21:00時段的夜診,給“上班族”帶來便利,還時常舉辦“三伏貼”“819免費檢查”等義診活動,起到了服務大眾的效果。總體而言,大醫匯能夠滿足患者基本的醫療需求,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
2.2成本與效益? 成本與效益是影響企業運營發展的兩大因素,只有成本與效益達到均衡,企業才能可持續性發展。共享醫院亦是如此,倘若前期投入成本過高,經濟效益低下,長期以往則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深圳云杉名醫診療中心與廣州大醫匯屬于同一性質的共享醫院,但深圳云杉于2015年成立,屬于建立共享醫院的先行者,本節將廣州大醫匯與深圳云杉作對比,分析共享醫院在發展過程中成本與效益的有關情況。
2.2.1建設共享醫院投入的成本? 據調查,大醫匯前期投資約2億,2018年7月累計4.8億,其用房面積近20000平方米,場地每月租金300多萬,可為2000多名醫學專家提供多點執業服務。科室設有內科、外科、兒科、皮膚美容科、中醫科、臨床心理科等15個專業科室,23個亞臨床科室,影像中心,體檢中心,日間手術中心,VIP中心。其擁有700多位醫師和70多位護士,其中醫師約10%為全職醫師,約90%多點執業。深圳云杉前期投資6~8千萬,2018年融資2千萬(美金),用房面積約600多平方米。科室設有內科、外科、消化科、皮膚科、齒科、兒科、婦科、眼科、耳鼻喉科、中醫科、心理科、運動醫學與康復中心、賈少微腦科學工作室、史本濤泌尿男科工作室、影像中心。其擁有100多位醫護人員,其中醫師約20%為全職,約80%為多點執業。與深圳云杉相比,廣州大醫匯的規模更大,體現在以下幾點:①用房面積更大,可為2000多位醫學專家提供多點執業服務;②科室類別更全,科室數量更多;③參與共享醫院多點執業的醫師數量更多。因此,大醫匯的投入成本更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設備、醫護人員充足,為滿足不同患者群體的就醫需求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就其2017年12月開業至2018年8月的經營情況而言,大醫匯的投入成本遠遠大于目前經營收益。
2.2.2經濟效益? 大醫匯經營尚未滿1一年,在廣州的知名度較低,前往就醫的患者人數過少,目前投入成本遠超經營收益屬正常現象,但長期以往則可能難以為繼。若想盡快發展成熟,克服經濟效益低下的問題,可借鑒深圳云杉的經驗。深圳云杉作為共享醫院的先行者,在經營初期同樣面臨收支不平衡的問題,現經營發展之所以能夠趨于成熟,其原因在于:①打通了醫保系統,在緩解了經濟壓力的同時贏得了部分患者的信賴;②獲得榮譽稱號,深圳云杉上榜“2017福田區社會醫療機構誠信單位”,榮獲最高星——五星誠信單位,這一定程度上贏取了患者的認可與信任。深圳云杉合理地運用了聲譽機制[2],這一機制可有效降低患者面臨的風險,為共享醫院增加就醫患者的人數,進而提高共享醫院的經濟效益。據我們的調查了解,廣州大醫匯現在已經申請到醫保定點,已獲得部分患者的認可,若能長期保持良好的聲譽,建立良好的口碑,這必將正向影響經濟效益。
2.3宣傳與體驗? 共享醫院作為新興產業,宣傳是不可缺少的。唯有宣傳到位,才會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其中,形成良好的用戶體驗和口碑效應,促進共享醫院的良性發展。
2.3.1大醫匯的宣傳情況? 關于各大群體是否了解共享醫院、對于共享醫院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途徑,統計結果如下:在市民的樣本中,不了解共享醫院的占60.90%,了解一點點的占31.70%,經常關注的僅占7.40%。在了解途徑中,通過網絡查詢或者親朋好友推薦從而了解到共享醫院的,其比例分別為35.30%和24.10%;通過醫患人員推薦了解到的占12.40%;通過電視廣告了解的占13.20%;通過其他渠道了解的占到了15.00%。在公立醫院患者的樣本中,不了解共享醫院的占66.10%,了解一點點的占30.10%,經常關注的僅占3.80%。在了解渠道上,通過網絡查詢了解的占比例最大,為42.80%;通過親朋好友推薦了解的占28.30%;通過醫患人員推薦了解的占15.10%;通過電視廣告以及其他途徑的總共占13.80%。在共享醫院患者的樣本中,不了解共享醫院的占38.10%,了解一點點的占44.30%,經常關注的占17.70%。從了解渠道來看,通過醫患人員、朋友推薦的約占75.46%,通過網絡媒體了解的約占10.00%,通過電視廣告了解的占0.90%,通過公司體檢等其他渠道了解的約占14.50%。
由此可知,超過60%的市民與公立醫院患者對共享醫院不了解,而即便是已經體驗過共享醫院的患者也有82.40%的患者對共享醫院的了解停留在一點點或者沒有的程度。可見,大醫匯的宣傳并不到位。但大醫匯管理者表示,大醫匯的宣傳方式有電視臺采訪、廣告、自媒體宣傳等,但電視臺只是在大醫匯開業時對其進行了采訪。而據我們調查了解,大醫匯公交車上投放的廣告牌制作簡陋,致使市民難以通過廣告牌了解大醫匯的性質;投放騰訊視頻的宣傳片中,“大醫匯-醫師多點執業平臺”等字出現顯著的格式錯誤,易造成觀眾誤解。可見,大醫匯的宣傳方式雖不單一,但宣傳力度不足、效果不佳。
2.3.2大醫匯患者的體驗情況? ①患者對大醫匯基礎資源的體驗,包括信息、設備、技術、人員、醫生的能力的評價。有98.20%患者對于醫院的環境設施與服務表示滿意,78.60%的患者認為醫院的信息、設備、技術、人員供給充足,滿足患者需要。患者選擇醫院,并不僅僅注重醫院的環境、設備等情況,他們更加看重醫生的能力。66.70%的共享醫院的患者表示共享醫院的醫生與公立醫院的醫生并沒有差別,28.00%的患者認為共享醫院的醫生的能力比公立醫院的醫生強。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患者對共享醫院的醫生的能力表示肯定。②患者對大醫匯就醫費用的體驗情況。據調查,認為共享醫療比公立醫院略高或者高的患者比例均為26.00%,40.00%的患者認為和公立醫院差不多,24.70%的患者認為比公立醫院高,21.40%的患者認為比公立醫院略高,44.90%的患者和公立醫院的收費差不多。從患者對掛號費和醫藥標準評價來看,共享醫院的費用與公立醫院的相差不大。這是因為公立醫院的掛號、醫藥是由政府定價,而共享醫院的是由市場定價,一方面政府定價以市場為基礎,因此公立醫院的定價會與共享醫院的定價相對一致;另一方面,市場定價也會參照政府定價,否則定價過高,會導致吸引力降低。總體而言,患者對大醫匯基礎資源的體驗良好,且能接受其收費標準。
2.4風險與策略? 共享醫院的參與者主要為患者與醫師。共享醫院作為新興醫院,其運作模式與傳統醫療模式不同,給患者與醫師帶給一定程度上的風險。為了降低或避免風險,各主體則會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2.4.1患者的就醫風險與應對策略? 公立醫院的患者與廣州市民均屬于共享醫院潛在的客戶群體,共享醫院的患者則是現階段的客戶群體,故研究3個群體對風險的認知以及應對策略具有重要意義。盡管絕大多數患者與市民支持共享醫院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對其存在的就醫風險抱有不同程度的擔憂。
通過分析公立醫院患者的調查問卷可知,在公立醫院患者擔憂的風險中,排首位的是醫生資源的質量問題(27.20%),其次分別是費用問題(21.00%)、醫療事故的擔責問題(20.40%)、醫療器械的安全性問題(14.80%)、個人隱私問題(14.80%),其他問題(1.90%)。通過分析市民的調查問卷可知在市民擔憂的就醫風險中,排首位的同樣是醫生資源的質量問題(27.90%),其次分別是醫療器械的安全性問題(26.70%),醫療事故的擔責問題(22.10%),個人隱私問題(14.00%),費用問題(7.00%),其他問題(2.30%)。通過分析大醫匯患者的調查問卷可知,盡管大醫匯患者已在大醫匯看過病,但他們對大醫匯并非完全放心。調查顯示,在共享醫院患者擔憂的就醫風險中,醫生資源的質量問題占20.00%,醫療器械的安全性問題占9.20%,醫療事故的擔責問題占22.50%,個人隱私問題占25.00%,費用問題占21.70%,其他問題占1.70%。
由以上數據可知,不管是普通市民還是患者,他們所擔憂的就醫風險主要為:醫生資源的質量問題、醫療器械安全性問題、事故擔責問題、個人隱私問題、收費問題。其中,醫生資源的質量問題尤為突出。為了避免風險,患者與市民的第一反應是不去共享醫院就醫,而共享醫院的患者大部分是通過前期了解,基于一定的信賴才選擇共享醫院就醫。根據調查顯示,75.46%的調查對象是通過醫患、親朋好友推薦前往共享醫院就醫。但是,前期了解并不能避免權益受侵的發生,一旦發生,事后維權必不可少。根據共享醫院患者的調查顯示,當自身的權益受侵犯時,患者找機構的管理者投訴的占25.30%,通過機構的投訴信箱或電話投訴的占28.80%,到衛生局投訴的占22.40%,到法院起訴的占14.10%,利用媒體維權的占8.20%,其他方式的占1.20%。
2.4.2多點執業醫師的執業風險與應對策略? 多點執業醫師是醫療服務的提供者,是共享醫院整個運作過程中的源泉。①醫師的執業活動本身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即使盡了必要的注意義務,但醫療風險仍無法完全避免,多點執業醫師因執業點的變化勢必會增大其執業的風險。比如,大型的手術是需要一個團隊配合完成的,而多點執業醫師是個體進行兼職,其與共享醫院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還欠缺默契,這將會導致手術的醫療風險增大。②醫師缺乏公立醫院的積極支持,其職業晉升面臨風險。部分公立醫院為了經濟效益、保留人才以及技術資源,對醫師多點執業抱觀望態度,并沒有給予積極支持。盡管現在政策放開,醫師申請多點執業無需經過第一執業機構的同意,但是醫師仍屬于體制內在職在崗的“單位人”,醫師多點執業后與第一執業機構的工資、福利待遇、人事管理關系和社會保障關系仍難以理順。個別醫師表示,畢竟自己待遇的提高、晉升等都還要靠公立醫院,而一旦給院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將來自己職業晉升存在風險。③多點執業醫師與共享醫院之間的勞務合同關系存在風險。雖然《關于醫師多點執業的管理辦法》中明確了醫師在其他執業地點過程中的醫療責任承擔,但醫師與共享醫院的內部責任界定問題仍比較模糊。在缺乏“風險社會化”分擔機制的情形下,醫療風險法律責任需要由醫師和涉事方的醫療機構之間進行內部消化。但是,由于醫師與聘用機構之間的聘用關系在法律性質上尚無定論,因而醫療風險法律責任的承擔主體也不甚明確[3]。一旦在共享醫院執業發生醫療事故,醫生有可能需要承擔不合理的損失賠償責任。
據調查,申請多點執業醫師絕大部分都是從業多年有著豐富實操經驗的醫師,其中有的甚至擁有個人品牌。這類醫師對公立醫院的依賴程度不高,因而受公立醫院的約束相對不大,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可自由選擇多點執業。對于參與共享醫院的風險,醫師通常以合同形式規避,在簽訂合同時與共享醫院協商好相關事宜,比如坐班時間、工資分配、義診活動的參與、醫療事故的擔責等。一旦發生侵權事項,醫師還可以通過司法救濟維護自己的權利。但是,對于年輕醫師而言,其在公立醫院的職業與其醫師評級等息息相關,對公立醫院的依賴程度偏高。年輕醫師如若得不到公立醫院的支持,為了避免風險只能對多點執業保持觀望態度,不參與其中。
3運作模式總結
患者對于共享醫院呈現出高度需求,醫師在主觀上亦有參與其中的意愿,大醫匯的創立與發展符合市場需求,并且其設備、人員等供給充足,能夠滿足患者基本的就醫需求,擁有發展的市場基礎,但是由于前期投入的成本遠超于經濟效益,其發展卻面臨著“成本效益不均衡”的問題。追溯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共享醫院自身的宣傳力度不足,知名度并不高,導致在該醫療機構就醫的患者較少;另一方面則在于患者、多點執業醫師在參與共享醫院的過程中均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但是在當前制度下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不足以有效降低風險,制度規范仍需對患者與醫生的合法權益進一步詳細規定,并予以保障。
4關于共享醫院發展建議
4.1發揮市場潛在需求的作用? 作為企業的共享醫院,公立醫院的患者及其市民的需求實際上是共享醫院的市場潛在需求。只要條件成熟,潛在需求就轉化為現實需求,為企業提供無窮的商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共享醫院要想生存甚至壯大,僅著眼于存在的現實需求遠遠不夠,更應針對市場潛在需求,進而采取行之有效的開發措施,將其轉化為現實需求。一方面,共享醫院應提供充足的科室、設備和醫護人員,滿足患者基本的就醫需求,將患者從公立醫院引流至共享醫院;另一方面,共享醫院應提供與公立醫院更為優質的預約服務,減少患者的候診時間,提高患者的體驗度。共享醫院只有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為患者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使其與患者之間建立起信賴關系,才可為其運轉提供動力和活力,保障其生存與發展。